APP下载

协同创新:高职院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常州高职园区为视角

2014-03-25蒋心亚杨善江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常州园区办学

蒋心亚, 杨善江

(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办公室,江苏 常州 213164;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江苏 常州 213164)

经过21世纪前十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发展期转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期。作为经济和教育发达的省份,江苏具备丰厚的职教资源。“全国高职看江苏,江苏高职看常州”,江苏已成为全国高职教育的“高原”,常州高职园区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作为常州高职园区的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区域产业结构深度转型,抢抓新的发展机遇,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避免发展中的“高原现象”,走出一条真正具有常州特色的可持续高职教育发展之路,是常州高职人面对的重大课题和历史担当。本文以常州高职园区为例,探讨新时期高职院校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一、 常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大学园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政府、企业共同参与,以拓展大学功能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多个大学校区为要素,在一个城市规划的区域内建立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新型特色城市园区[1]。自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我国建立了60多个大学园区。虽然不少大学园区(或称高教园区)也包含高职院校,但高职院校还不是园区的主要力量。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以同一个城市物理空间集聚为基础的几所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培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开放和共享为灵魂,以协同发展为追求,以产教融合为特征的,由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等共同组成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园区。全国高职教育园区也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高职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等重要方面的“试验田”。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是全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教育园区,是全国高职教育发展综合试点、江苏省高职教育实验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园区内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其中国家级示范型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1所。园区育人资源丰富,共享成为最大特色,办学成果丰硕。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园区共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园区共获全国一等奖525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为江苏高职在国家技能大赛中连获五连冠立下汗马功劳。许多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国内外教育专家及高校先后无数次前来高职园区参观考察,常州高职园区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堪称“全国高职教育的领头羊”。

园区高职院校在10多年的建设中,因共享而受益,因集聚而发展,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取得骄人成绩。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园区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园区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不够,尤其是园区内各校专业重复设置较多,专业特色还不明显,人才培养整体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需求;第二、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适应的办学体制、机制不完善[2],各校关注自身利益较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尤其是软件资源共享、开放的力度还不大,园区内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园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和贡献力还不明显,园区整体协同育人的功能有待提升;第三、园区高校教师的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不高仍是制约园区人才培养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思考

高职院校发展是一项涉及院校办学历史、办学优势、产业形势、行业特色、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常州高职院校只有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及几方面协调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园区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协同发展

协同,是指一个集群中的各元素为相互协作,彼此合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的目的是追求整体效应,实现整体利益关照下的个体利益最大化发展。园区五所高职院校在物理空间上的集聚,是校际之间协同发展的基础。“资源共享、协同育人、集约发展”,是园区发展的理念。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园区各高校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也都享受了共享带来的各种效益。但整体而言,园区院校之间协同的空间还很大、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尤其是如何消除影响共享、协同的不利因素的问题必须予以突破。园区要实现协同发展,目前要解决几大问题:一是园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发挥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推动的职能,充分发挥园区教学联合决策委员会作用,利用各种手段强力推进园区协同发展计划;二是园区内各高校领导要真正树立园区协同育人的“大职教”理念[3]和“大教育观”,要有教育家的博大胸怀和战略眼光,要强化共享、共生、共荣理念,并把共享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位教师、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园区内高校之间要强化“合作”和“整体发展”意识,淡化竞争要素,必要时需要牺牲本单位利益。园区内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院校更有责任和义务在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中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园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园区各大协作组的作用,积极探索园区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实现各院校“抱团”发展,放大品牌效应。四是园区内高科技企业集聚,院校要与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共赢发展。五是常州区域经济发达,院校要主动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错位发展

错位发展指不同院校之间根据资源禀赋、起始条件、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专业。错位发展包含如下几层含义[4]:一是高职院校依托自身优势的学校办学目标的错位定位;二是对应不同产业结构或同一产业服务链的不同环节的专业结构的错位设置;三是相同或相近名称专业(群)内涵的差异化发展,注重在专业交叉上找结合点;四是形成各校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的比较发展优势;五是与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的错位发展。错位发展的目的是力求实现教育集约发展与效益的最大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前些年的扩招热潮导致一些学校办学没有重点,专业的同质化倾向严重。这种问题在常州高职园区同样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今天,如果园区内五所学校办学没有侧重,都一味追求“大而全”的专业布局模式,势必造成园区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以至于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考虑到园区内的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类专业的发展强势和其它几所工科院校都有信息类专业的实际,同时也考虑到大多考生可能也不会把纺织学院作为报考的最佳选择,该校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期间,就毫不犹豫的拆掉了信息系,今天看来仍是明智之举。该校除突出纺织服装专业特色外,艺术类专业也是该校的品牌,他们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和深厚的办学积淀,多年来艺术类考生录取分数在全省居高不下,所以园区内其它院校也不必将其作为发展方向了,完全可以和该校共享优质资源、共同办学。只有更大程度地挑战差异化发展,才有利于避免院园区资源内耗,以集中力量创特色。

(三)特色发展

根据生物学界“生态位”理论,生态群落中的每个物种只有处于适合自己的最佳生态位,才能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同样,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特定“生态位”,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个特定的“生态位”即特色。特色是高职院校是否具有活力的表现和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的表征,是一所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5]。走特色强校之路应成为行业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本质追求。高职院校要打造特色须从如下几方面着力:一是进一步凝练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特色,进行学校特色发展定位的战略思考。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特色要在学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强化落实。这里要指出的是,当前,不少院校一味盯着上级行政考评指标转,办学失去理性,伤失个性,丢掉特色,方向不清,教师迷茫。少数院校虽然本身有较好的行业背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一定的特色,但在转型中意志不坚,跟风易名,导致短期内无法形成新优势、原有特色也有可能逐步丢失的问题。二是专业结构要紧扣区域产业布局进行动态调整,突出地方特色。强化区域性、行业性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和面向。三是强化人才培养规格特色,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培养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四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把现代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工业文化、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过程。五是合力推进特色工程。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尊重办学传统,立足已有特色,科学、合理定位,战略选择上要有所必为、有所不为,战术布局上要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围绕院校特色重点项目,找到着力点,增强校内各项改革的集成度,突破难点,以点带面,逐步培育新亮点,形成院校整体特色。

常州高职园区内五所高职院校,都有着深厚的行业产业背景,办学已初步形成特色。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是伴随着常州纺织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所学校,几十年来与区域经济共存共荣。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工业规模压缩制约了其发展,现有的专业结构与校名已经名不副实。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也曾经历“阵痛”和“两难选择”,但考虑到纺织服装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朝阳”行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学校确立了“做精纺织服装、做大创意艺术、协调发展社会服务类专业”的办学定位。该校围绕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常州市“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纺织服装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纺织装备智能化水平提升、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以及行业和区域经济需求为面向[6],以突出特色为主线对全校专业进行重组,形成现代纺织贸易、纺织机电一体化和现代服务业三大省级“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优势发展的专业布局。省、校两级重点专业群布局延伸到纺织服装整个产业链。此外,该校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广泛收集和大力宣传常州工业发展史上的名企、名人、名牌等等,与行业合作共建服装设备展示中心,建立各类服装展示馆、大师工作室,彰显办学特色,同时促进区域和行业文化传承。

(四)创新发展

随着高校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称为“2011计划”),旨在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除承担教学任务外,也承担着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明确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要求[7]。创新发展是破解常州高职园区“高原现象”的唯一出路。常州高职教育如何创新?笔者认为,要抓住如下几个关键:

一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常州高职园区、科技园区与企业园区“三位一体”,园区内有31家科研院所、732家高科技企业和36家服务机构,常州区位经济优势也很明显,为园区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所以,园区高职院校要整合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和资源,大力开展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逐步探索建立校、行、企、社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和产学研合作联盟并充分发挥其功能;建立校企(行)紧密、务实性的共建、共赢合作机制。作为全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试验区和“排头兵”,常州高职园区院校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所作为和担当,要成为全国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示范。在这一方面,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园区资源以“建园引企,企校融合”为理念,建设了“信息产业园”,实行以学校主导的“官助民营、市场运作”的股份制运营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取得突出成绩。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当前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倒逼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虽然高职人才培养进行一系列探索,但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如意,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瞄准产业,紧盯行业,关注市场动态,有开放视野;另一方面必须静下心来,理清思路,减少形式,练好内功,狠抓教学改革质量提升工程,走内涵发展之路。当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围绕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讨和推广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培养、生产性教学、教学性工厂、厂中校、校中等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衔接。常州高职园区院校人才培养各有千秋,引起全国关注。各校之间要相互学习与借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建议加大力度推进园区高校联合学分制改革,真正实现园区内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此推动园区人才联合培养,同时促进教育资源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是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级。高职院校也是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其首要的社会职能和根本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确立区域服务战略,面向区域产业,把握需求脉搏,主动贴近,合作融入,在合作中寻求发展,在服务中寻求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把院校发展有机融入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科技进步的针对性。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的及时动态调整培养产销对路的人才实现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另一方面,学院要依托自身优势专业,搭建校企服务信息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形式,实现每个专业(群)都建有针对行业或企业的研发中心的要求,完善院校科研服务企业的运行机制,为行业、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和服务支撑,努力提高自身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联度。如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几年来与江苏方源集团、贵州黔新集团等开展数十期监狱系统干警“服装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受省教育厅委托承办多期江苏省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与云南省砚山县签订职业教育合作协议支援西部地区职教发展;与江苏省工商联缝制设备商会、常州市纺织工业协会等多家行业协会和武进区湟里镇等地方政府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校地(行)合作,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提升了学院的服务品质和社会影响力。

四是创新科研评价方式。整体而言,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还不尽人意,科技创新的能力还很有限,现行的科研绩效指标体系还不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应用性科研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快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9],完善以服务区域经济、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为导向的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应用研究,从事企业重点项目研发,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提高参与“四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总之,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必然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以国际化和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此外,高职院校的文化发展,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境界追求。因此,常州高职园区院校只有坚持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文化发展之路,同时坚持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方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生存优势,赢得发展先机,彰显中国高职教育“常州模式”魅力。

参考文献:

[1]胡海建.大学城的理想与困惑[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78.

[2]邓志良.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内涵建设的四大突破口[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4.

[3]丁晓昌.集约化发展 做强做优职教集团[J].中国高等教育,2009(7):43-45.

[4]杨善江.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5):9-12.

[5]蒋心亚,鲁武霞.专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实践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4):37-42.

[6]国务院.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 (2009-09-24)[2014-07-18].http://www.gov.cn/zwgk/2009-04/24/content_1294877.html.

[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2014-07-20].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406/t20140622_587161.html.

[8]史国栋.论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7-60.

[9]季庆庆.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常州九所高校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13-117.

猜你喜欢

常州园区办学
常州的早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