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
2014-03-25张远芝谷军
张远芝 谷军
(湖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荆州 434020)(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全球1/5的人口和960万km2国土的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制定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1],协调好区域内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原因,以及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特征。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原因
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是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优先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的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发展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另一方面是同处东部沿海地区,南方与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协调[2]。主要表现在南方地区优先得到国家改革开放试点特区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率先建立经济特区并逐步发展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大范围突出经济圈。
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而且差距逐步拉大。导致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政策原因和地理位置原因。
1.2.1 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后,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国家实施了沿海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加大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了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3]。我国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与实行也都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为基调,然后再向内陆过渡发展。
第一,吸引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是最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大规模外资企业来到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投资,既带来了先进开放的理念、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又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和资本积聚,从而大大缩小了东部地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并且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正好符合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大调整大转移的要求。众多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使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第二,东部地区多年来都是国家财政预算及中央政府投资的重点。近几年,东南部地区的中央财政补助在每年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所占比例较西部地区大很多。利用这些资金,东部和南部地区先后建立起了一些国家级的经济特区,而且开放了大批沿海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大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投资的地区分布政策在很大程度直接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5]。
1.2.2 地理位置原因
地理位置直接影响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并逐步拉大了区域间的差距。东部沿海以及南部沿海地区土地平坦且肥沃、气候适宜,石油、水产品、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丰富,良好的教育水平使得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都较内陆地区强。由于沿江沿海地区的交通方便,更容易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合作,潜在的发展机会巨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而西部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但是冰川、沙漠、高山、高原等恶劣环境的区域面积大、分布广,尤其是西南和西北部地区,居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就更谈不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了。
2 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但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总体正呈现协调发展的有利趋势。特别是本世纪,我国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建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和谐型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
2.1 政策因素
我国为了减少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及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鼓励东部地区在“率先发展”基础上,继续发挥先进作用,不断帮助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的发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先后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政策,帮助和扶持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构想,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逐步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功能区,并且主张引导东中西部功能区实现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经济功能的区域,在差异中求合作,在互补中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体,并在分别发挥出各自差异化优势的基础上共同进步,实现整体经济水平稳步发展的最终目的。
东部和南部发达的沿海地区是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重要的经济和技术基础[6],在当前新的国际形势下,其在率先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自身的优势来帮助和带动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东部带动中西部良性发展的良好局面。
2.2 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内在驱动因素。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延长产业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将传统产业不断向中西部地区扩散转移,使经济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3 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特征
目前,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措施都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使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了较高的协调水平[7]。
(1)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达到了比较高的协调水平。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结合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要求,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署,即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同时鼓励东部和南部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继续领先发展,确保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断持续走高,以起到领先带头作用,并帮助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了全国各省市地区共同的发展,使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2)在我国的四大区域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一低三高”的格局。随着国家“推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和“振兴东北等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战略政策的顺利实施,出现了在保持东部和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断走高的情况下[4],同时中部地区和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持续增高的良好局面。只有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3)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是从2004年开始的。目前,随着国家“推进西部地区大开发”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5],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出现回升趋势,但由于受到地理、气候、经济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影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处于稳步上升的较好水平。
(4)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均出现明显下滑现象。国家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各省市区在促进本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做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逐步扭转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下滑的趋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过去,以及党中央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战略措施,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近几年来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
4 结语
在国家相关战略和政策实施下,我国区域经济呈协调发展趋势,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目前达到了较高的协调水平。在国家发展战略已确定的情况下,在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进程中,各区域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寻找一条高效、可持续的自主创新型的道路,为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范恒山.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6):1-9.
[2]杜鹰.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J].宏观经济管理,2011,(1):4-8.
[3]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十二五”的思路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17-19.
[4]杜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1,(7):5-9.
[5]魏后凯,高春亮.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2,(1):73-81.
[6]覃成林,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及机制体系[J].开发研究,2011,(1):14-18.
[7]刘再兴.九十年代中国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的协调发展[J].江汉论坛,1993,(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