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伴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46例诊治分析
2014-03-25贾天旗何仲清
贾天旗,何仲清
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进行了46例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救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13~74岁,平均41.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7例,坠落伤7例,治安事件伤5例,工业外伤4例,其他因素3例。急救辐射半径1~32km,平均7.5km。院前停留时间1~33min,平均6.7min。损伤部位:颅脑创伤6例,胸部创伤17例,腹部创伤15例,脊柱四肢骨骨折7例。院前死亡1例。
2 方法
2.1 伤情评估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用简易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情况,其次按“院前指数(prehospital index,PHI)”和第7版外科教材“休克判断及评估表”进行早期检伤,迅速判断伤情。在现场实际操作中,笔者实行2次检验法,尽量减少漏诊。本组轻度休克12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
2.2 急救措施 循环支持:(1)止血:本组采用压迫止血6例,加压包扎止血29例,普通止血7例,气动止血带止血4例;(2)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根据病情必要时建立2组及以上静脉通道(本组患者均建立了2组以上的静脉通道);(3)药物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甲环酸、卡络磺钠、平衡液和胶体等药物维持基本有效循环,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根据病情的变化尽量做到适量的液体输入。其次行呼吸支持:解除气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鼻导管法或面罩法吸氧,氧流量4~10L/min;必要时予面罩-球囊通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本组鼻导管给氧39例,面罩给氧7例。转运措施:根据病情取适当体位,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保暖。本组患者在救护车上均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护。转运途中与院内急救保持联系,及时交流病情的诊治情况。
3 结果本组46例患者,现场急救时死亡1例,途中病情恶化死亡3例,院前急救并平稳送至医院42例,均康复出院。
讨 论
1伤情评估快速的伤情评估是正确抢救患者的第一步。我们采用PHI和“休克判断及评估表”进行早期检伤,其评价指标少而精,能比较准确反映伤情。
2 控制出血常见的止血方法包括指压止血法、填塞压迫止血法、钳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以及使用止血药物。笔者认为氨甲环酸(TXA)是首先止血药物,止血效果确切。2010年,Shakur等[1]在《柳叶刀》发表了TXA对严重创伤出血患者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包括40个国家274家医院20 211例成年创伤患者。研究表明,对创伤后8h内有大出血或大出血风险的患者,TXA能降低创伤出血患者总病死率(P=0.0035)以及出血导致的病死率也明显降低(P=0.0077)。
3 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的常规治疗方法是迅速恢复血容量。但近年来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液体进行复苏,主张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溶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经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复苏,此即延迟复苏,也称限制性液体复苏[2]。本组患者在使用液体复苏时,维持基本有效循环(血压维持在90/60mmHg左右),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尽量减少液体输入,效果良好。笔者认为:如果可触及桡动脉搏动、血压维持在90/60mmHg左右,在出血控制前可不给创伤患者补液;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低于上述指标者可先给患者250ml液体观察,如果桡动脉搏动恢复血压达标者,液体复苏可在密切监视下进行调整或暂时中止。
4 及时转运和保持医院联系转运的原则是“安全、快速”,一般情况下,院前急救人员在现场停留不超过10min,及时转运要求现场抢救处理迅速,如快速评估伤情、建立静脉通道和控制出血等。本组患者院前停留时间1~33min,平均6.7min,为患者的确定性治疗和挽救病员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现场和转运途中及时与院内医护人员预报病情,院内提前准备做到院前、院内无缝对接,优化抢救方案,是成功抢救创伤性休克的另一重要因素。
[1]Shakur H,Roberts I,Bautista R,et al.Effects of tranexamic acid on death,vascular occlusive events,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trauma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haemorrhage(CRASH-2):a 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10,376(9734):23-32.
[2]Haut ER,Kalish BT,Cotton BA,et al.Prehospital intravenous fluid administ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ortality in trauma patients:a 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 analysis[J].Ann Surg,2011,253(2):37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