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化进程及其国有化*

2014-03-25夏维奇

关键词:国有化电报电线

冯 超,夏维奇

(1.安徽博物院学术部,安徽合肥230071;2.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232038)

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化进程及其国有化*

冯 超1,夏维奇2

(1.安徽博物院学术部,安徽合肥230071;2.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232038)

电报业是晚清社会的新生行业。晚清社会引入电报后,清政府按照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建设发展电报业。电报业诞生后,形成官方主导的运行机制。在官方的推动下,晚清电报业逐步进入民间社会,开始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电报业的发展及其优势的体现,民间社会开始接受、认同,并开展建设民族电报业的讨论与思考。电报业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社会需要,决定了晚清电报业国有化的最终归向。在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化进程中,官方高度重视、全程参与、顺势引导,这一特殊现象表明了清廷对电报业的民族性“改造”。晚清电报业的国有化过程,亦是电报业民族性改造的过程。

晚清;电报业;社会化进程;国有化

光绪六年(1880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置办津沪电报线。翌年,该电报线路建成,随即设立电报总局以及电报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1],清廷的电报业正式诞生。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行业,电报创办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电报总局的统一管理部署下,电报线路、各地电报分局在大清国内普遍蔓延开来,清廷的电报线延伸至周边藩国,并与西方国家的电线相通,取得了明显成绩。电报业的发展对晚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社会的特殊背景也对电报业的发展趋势有重要作用。对于晚清电报业的研究,学术界大都以微观探讨为主,或为研究特定时期的电报业,或为研究某一地域的电报业,或为研究电报的出现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成果丰硕。但是,宏观视野的考察相对缺乏,特别是对晚清电报业发展趋向的认识不够全面①学术界对于晚清电报业的研究有,夏冬:《论洋务时期的电报局》,《史学月刊》,1982年第6期;李茂高、廖志豪:《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事业》,《学术月刊》,1982年第12期等,主要探讨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业。吴福环:《清末新疆电报的创设》,《西域研究》,1993年第3期;陈九如:《刘铭传与近代台湾邮电》,《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等,关注具体地域内电报的发展与建设。研究电报与社会变革方面的突出代表为夏维奇,近年来发表了系列论著,《清季报刊新闻电讯发展述论——以国内新闻为考察中心》,《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5期;《晚清电报的引入对清代谕旨奏折制度的影响》,《历史档案》,2009年第1期;《电报与晚清时期的灾害赈防》,《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12期;《电报的引入与清季气象事业》,《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等。电报技术、电报人物、电报制度等论述不一一罗列。。近代电报业在晚清社会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受哪些因素影响?其发展历程中的具体特征如何?能否为我们了解近代社会提供一些新的知识视角?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官方主导:晚清电报业的运行机制

创办电报业是官方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管理方式①夏维奇指出:晚清电报业经历了官办、官商分办、官商合办、国有部办四个阶段(夏维奇:《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以有线电报为考察中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0-210页),我们从中也可以明显看到“官方”一以贯之的“存在”,这在晚清电报业是一个独特的现象,笔者姑且称为“官方主导”。“官商合办”、“官商分办”以及“官督商办”等都是“官方主导”的表现形式。为“官方主导”。由于晚清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创办电报业单有官方或是商方皆不能持久,更不能获益。电报业“创始不易,持久尤难。非官为扶持,无以创始;若非商为经营,无以持久”,“即由官督商办,是使商为经营,而官操其权,实为颠扑不破之道”[2]。有人指出,“电报铁路有关国家军政,其权不便全授诸商,所以定为官商合办”[3]。人们的这种思考,大都结合了近代社会的特殊背景,电报业的“官方主导”是当时社会比较适宜的管理方式。“轮船火车电报诸事,大有关乎世道之实”[4],所以电报业的管理不能随意,官方需要高度重视。清政府的电报业创办后,其性质以及社会地位决定了其相应的管理形式,官方需要担负其相应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电报业“官方主导”的管理方式,既有社会需要,又有其历史原因,是晚清电报业发展运行机制的保证。

(一)官方参与电报业是维护近代中国电信主权的社会要求

晚清创办电报业始于光绪六年(1880年),而早在10年前,即同治十年(1871年),西方列强经过多年的谋求,最终私自成功铺设上海至海参崴海底电线,中国电线主权开始丧失。列强在中国经营电报业整整10年后,清廷才正式置办电报,明显滞后。“我国电信事业的建设,常是被动的,故其特点,不仅是发展迟缓,且使电政权亦落于外人之手”[5],所以清廷发展电报业一方面要抵制列强的入侵,夺回国家电信主权,另一方面要推动本国电报业的发展,发挥其社会作用。这一社会要求,没有官方的参与很难实现。“今者电报之创行在中国,尚为日不多,而居然一鼓作气,奋发有为,将大北公司行之数年之旱线,一旦据理以争购之归己,此诚中国之大快事!”[6]3713之所以能够争回电信主权,依靠的是官方的行政力量。在近代社会条件下,电报业本身处于滞后的境地,加上西方列强的干涉,官方的参与成为一种必要,所以有学者指出,电报业“官督商办”的管理方式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电信主权,又有利于电报业本身的发展[7]62。在晚清社会背景下,“官方主导”的管理方式是影响电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电报业与国家机器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官方的参与

当初李鸿章创办津沪电报线即以军务为第一需要,《津沪电报总局禀承大略章程》指出,“中国兴造电线以通军报为第一要务,便商民次之”[2],因此官方对电报业的控制和影响要胜于其他官督商办企业。在具体实践中,电报有官督商办和各省官办之别,两者的并存,使得电报业两种管理模式的对比成为可能。一般说来,商办之局,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的,电报线路聚设于商业闹区,偏僻之地即少电路,这显然对于国家边防和军务不利,而官办之局出于国家边疆军务政务的需要,难以盈利,“清末十一个官电局没有一个有过盈余”,每年要造册呈报支领官款以补亏损[7]69。商办之局盈利颇丰,社会上电报完全商办的呼声渐起,然而因为电报完全商业化与国家利益并不一致,所以清政府不允其完全商办,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电报业与国家机器之间的紧密联系[7]68。有人指出,“津沪一线,其始倡以官帑,未几即归商局,醵赀至二百馀万。而各省电线不尽由商办者,良以商人重利,入赀则权子母、计盈亏,其于海防边备情势缓急,国内交通利便与否,不以措意。往往一线,官办商办,参互错综,大率以官办补商办之不足”[8]4466。官方对电报业的社会控制主要是因为电报业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电报业完全商业化不可行。在行业利润与整个国家的通讯保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国家利益显然高于行业利润。无论官办商办,最终的归宿皆在于此,因此晚清电报业的特殊性也决定官方势力必然要涉足其中。夏维奇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在电报建设领域决心不与列强“合作”,制定“力为设法阻止”的应对策略,主动与列强展开较量[9],也是电报领域特殊性的直接体现。

(三)电报业本身的弊病需要官方出面解决

官府涉足电报业,不可避免要与商人争利。正由于此,“官督商办”的管理模式不断遭到世人的诟病,但是与商争利并不是电报业的最大弊端。“电报之弊,亦有四端:即如商务不盛则用报无多,一弊也;设线僻地专供官用,二弊也;繙译字码易致错误,三弊也;传达密电易致洩漏,四弊也。”[10]409后二者系电报技术之弊,需要改进技术,而前二者则暗含不利的社会因素,需要官方参与解决。对于弊端一,其指出,“从来电报全藉商务为根基,苟商务不起,即用电甚稀,而经费即难以持久。欲救其弊,莫如多用官电,而减轻商电。近年出使外洋及办理海防,每遇交涉外务重大军情,固已习用电传,上谕及由电驰奏矣。若将各省简调大臣及出缺署缺,并边疆海疆兵事饷事,均改用电奏,而于商人电报则减价招徕,凡姓名地址均编列号码,以数字包括之,价比官电减半,则人皆因价廉而用惯。苟一次觉其利便,嗣后即源源乐用,而不吝小费也”。而对于弊端二,其人又指出,“凡电报既随商务为盛衰,则必设于人烟热闹之区,商贾辐辏之地,务令两端皆有用报之人,始为合算。若僻邑偏陬或边关隘塞,则专供军报之用,与商贾无关。若招商合办之局,何堪任此亏折。欲除其弊,应将此项局费,划归国用,由帑开销,即欲仍归商办,亦须每年津贴若干,方不致赔垫无穷,此亦想经议及者也”[10]412。由此可见:官方在电报业务中起着重要作用,电报业的稳定发展如果没有官方的配合与支持,就会更艰难。电报业本身的发展决定了官方地位的不可或缺。尽管“官方主导”有诸多不足和负面影响,如人事制度以及商业赢利方面,但是官方在电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多少削弱了其负面影响。

盛宣怀等认为,中国风气是重官轻商,创设电线,民众若知是官事,则不敢妄动;地方官若知是国事,则不敢不认真巡守。“若尽委之于商,虽商出数倍看守之资,而无益于事”,故须由官保护。此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商等还认为,津沪线原为军务、洋务而设,“自北至南,所经之地,绝少商贾码头,其他丝茶荟萃之区,尚无枝线可通”,初时报稀资少,难敷其用,官方必须补贴[11]。由此可知,商等希望官督旨在获得官方的保护与津贴,以扶持这一新生事物。电报创办之初,中国社会风气未开,人们对电报不甚了解,官方的保护与补贴,是电报这一新生事物生存的重要条件[12]。

二、“后见之明”:晚清电报业的社会认同

电报的社会认同是晚清电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电报创办之初,朝野上下围绕着“建”与“不建”,激烈争执,分歧严重。不过,这种争论仅仅停留在官方阶层,只是电报创办之前的争论[13]。电报业在晚清社会产生后,民间社会对此的反应也是清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果说官方争论的“先见之明”关乎电报的诞生,那么民间社会的“后见之明”则关乎电报的认可。实际上,电报创办之后,民间社会和士绅阶层也表现出积极的社会回应态度。

(一)从蓄意破坏到积极利用:民间社会对电报业的认同

电报是“洋务”的产物,是“外来物”,近代中国人出于对“外来物”的疑虑和排斥,起初并不认同这一事物。先前西方列强在中国架设电线,皆遭国人毁弃,如今清廷正式创办电报线路,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中国之民,少所见多所怪,可与图终,难与虑始。前者设立电报,强者拔竿断线以肇事,弱者街谈巷议以惑众”[14],“贵州毕节乡民之拆线;山西霍山乡民之毁杆;湘省澧州民误以电线为外人所设,集众毁弃;陕之长武乾州、醴泉、邠州、永寿,甘之泾州、平凉等处,人民谓旱疫为电线所致,拆毁殆尽”[8]4471。民间社会对外来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中国之行铁道电报,事属创见,不知者必群起攻之,以为宜于外洋而不宜于中国”[15]3626。民间社会对电报的不认同,根源于民众的朴素认识,这种不认同显然阻碍了电报业的发展。官方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依赖传统的途径,一面重修被毁电报线,一面对蓄意破坏者予以重罪,“首犯有论重辟者”[8]4471。当局者的强硬态度对普通民众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这种态度不足以确立民众对电报的认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拳匪之变,京师至保定电线先为所毁,京津、京德继之,山西、河南又继之。驯至晋、豫、直隶、山东四省境内,荡然无一线之遗。南北隔阂,中外阻塞,消息不通者数月”[8]4471-4472。这次毁坏程度严重,引发了不小的危机,后盛宣怀奏请修复毁损线路。面对民间的反对和破坏,官方坚持修复,可见其维系电报的坚定态度。“电报一事,当创办之初,未尝无疑议,卒赖当事者力为主持,毅然克底于成。”[16]晚清社会民众对于电报的不认同,是清廷在创办电报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官方坚持保护并修复线路,处境被动。社会民众对电报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官方坚持保护发展电报业,为电报业民间社会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可能,而民众的偏见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纠正。电报创办后所带来的社会利益,最终消除了人们的疑虑。“近年各省电线四通八达,其为便利,人皆知之,而创造之初,几经辨难,几费经营,始克于群疑众谤之中,翕然定议。成见之不易化,而风气之不易开也。”[17]183社会民众对于电报的成见化解了,普通民众也开始受用电报的便捷。晚清小说《痴人说梦记》第十一回便叙述了晚清社会一华商和一海关华员同到当地电报局打听儿子恩科考试的发榜消息,第十三回、二十三回提及电报作为通讯手段满足寻常百姓的通信需要。此类笔记小说鲜明反映了晚清社会世人已经接受并积极利用电报所带来的便利①晚清有很多小说都描述过电报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此类题材的出现,表明民间社会电报利用的平常化。。电报进入寻常百姓家,是电报业发展的重要体现。“试思招商局电报局之初设也,人心惶惶,多有欲阻之者,谓轮船行则民船无人顾问,电报行则信局无利可图,甚非利国便民之举。今则轮船盛行矣,而民船何害?电报通达矣,而信局何伤?且非特无害,十数年来夺洋人之利,不可以数计矣。”[18]

(二)利弊之争:士绅阶层论争背后的认同差异

为了推动电报业的发展,有识之士纷纷畅言电报的重要作用。时人郭宗宪认为:“夫自海禁既开,以还中国之仿行西法也,亦不少矣。总署一也,船政二也,招商局三也,制造局四也,海军五也,海军衙门六也,矿务七也,学堂八也,铁路九也,纺织十也,电报十一也,出使十二也。凡此皆西洋至美之制,以富以强之机,而迁地弗良,若亡若存,輙有淮橘为枳之叹!”[19]94郭氏认为国内环境“弗良”,而以发展电报等洋务,恐不如意。然而陈次亮却认为:“彼以火器电报火轮舟车长驱以入中国,中国弗能禁也。天祸中国欤?实福中国也。天厌中国欤?实爱中国也。”[19]97从中可见,士绅阶层对电报的认识逐渐由疑虑过渡到钦羡,电报的社会地位也随着它社会作用的被认可而不断提高。

图9(a)、图9(d)、图9(g)显示了具有不同复杂度的纸张缺陷的纸幅原始图像;图9(b)、图9(e)、图9(h)分别为纸幅缺陷标记结果及图像的分块情况;图9(c)、图9(f)、图9(i)为纸张缺陷区域的提取结果。通过图9各图可以看出,纸幅上纸张缺陷的大小、数量以及纸张缺陷的间距大小并不会影响算法的执行效率和精准度,常见的纸张缺陷如黑斑、孔洞、划痕、裂边可以被准确地提取出来。另外,该算法的处理对象为图像预处理后的二值图像,因此在预处理中已经被准确分割出的纸病缺陷均可以被完整地提取出来。

电报的军务效用,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四海波静,宇内无事则已,苟一朝有事于争战,及交际则所最不可少者,惟电音矣。电音者,能通万里之消息于瞬息,能报四方之意向于顷刻。”“惟有电音,则转瞬千里。交涉之机宜,军务之筹议,往来便捷矣。”[20]460-461后来,世人的视野逐渐扩大,“轮船、火车、邮政、电报、银行之属,及各种格致、化学、重学、光学、电学、地学之类,皆所以补农工商之不及,兴大利,除大害,以永保此农工商各业以坐收大利于无穷也”[19]43。电报业可以“补农工商之不及”,虽属于从属地位,但有此利,足使其地位不轻。另外,电报业可以推动经济贸易的发展。“盖贸易之发达恢张,全恃通信之便利。是则增加输运,扩充商业,与安设电线,必相须而不可离也明矣。盖电线之为务,不惟使输运之法加捷,更能另设新法,振起商业,以得交易之便也。”[20]463黄河防汛也可以利用电报,“电报之风气寖开矣,应请从速展接。河自龙门,南抵潼关,其势正盛,宜于风凌渡及陕州城外之万锦滩、巩县之洛口,各就旧有志桩处,驻专员焉。汛水大上,某日长若干,飞电河督东抚,以便先期运备料物为抢护计。凡事豫则立,有备乃无患矣”[21]。总之,一部分人认为,“电报之益易见,共知而无所有其诡术,所费廉而所益大”[6]3710。

在电报业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有人反思其弊:“夫电线之设,取其信息灵通耳。然信息灵通之中亦有不便之处。即如商贾贸利之辈苟先由电报得信,谓某处某货缺少,群相购办,急为运赴该处以求厚利,而电报之来,非一人之所独知,我办此货人人皆办,此货至,人人欲购此货,而货价必致腾贵,而该处既知该货众多,其价亦必跌落,而贩运者反以折耗,若此者往往而有转,不如前时信息不灵,或可安分听命,尚有巨利可获。由此推之,譬如军旅大事,某处滋乱,某处跳梁,其信息早已播传,人心因之惶惶,而救援之兵卒不能飞越而去。是无电线,尚可委为不知者,有电线而反等诸坐视也。又如饥荒水旱之灾,某处水溢,某处旱乾,信息亦早传播,饥民皆嗷嗷待哺望救甚殷,而移粟移民仍复有需时日。是无电报而饥民无所告诉者,有电报而饥民反多一怨咨也。”[15]3658这一认识,虽有强词夺理之嫌,因为上书“不便之处”,并非电报业本身带来的弊端,相反却反映出电报在晚清社会条件下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实际情况。实际上,由于缺少铁路运输的配合,电报的社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人们又纷纷提出创办铁路,“以神电信之用”,“以补电报之不逮”[6]3658,3714。

不过,有人明确提出电报业对经济贸易也有不利影响。“窃谓电报之设,宜于报军情、传秘事、通急务,而不便于贸易”,其人详细论证了该观点:“盖贸易至今日凋敝已甚,而凋敝之由,则电线也。为之何?实电线之速率能使千万里之外,物货高下瞬息周知,以为至精至巧,蔑以加矣。不知电线诚极神速,要皆在有形之地,不能在无形之地也。在已著之时,不能在未著之时也。善为贾者,知贱之徵贵,贵之徵贱,故陆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葛,乘除消息微乎。其微智者,见于兆之未萌;勇者,赴于机之未动。人心之灵捷,于电线者何至倍蓰!故首至者获利必厚,迟至者次之,后至者又次之。虽厚薄不同,而皆得盈余以肥己。盖有无缓急之闲,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耳。今电报则不然,既贵而言贵,人人皆知,其贵则贵已久矣。既贱而言贱,人人皆知,其贱则贱已久矣。闻贵而争趋,则贵且转而为贱;闻贱而争避,则贱且转而为贵。昔白圭致富,妙在人弃我取,人取我弃,今弃则同弃,取则同取,尚有何利之可得乎?彼以为电线之设,极人巧而夺天工,不知有此则天愈有权,而人愈无权矣!何也?电线但能达其已然之数耳,非能强物之不齐而使之齐也。叩其所以然之故,电线不能知也。人一听命于电报,则智者无所用其谋,勇者无所用其力矣。”[6]3710-3711

此论意在说明电报的使用要有针对性,能用之处则用,不能用之处则杜绝使用。他认为电报“可独用而众不用,暂用而常不用,公用而私不用”,“夫使独有电线以探刺物之低昂,人则茫然无睹,我则了然皆知,此诚居利之至妙者。至于暂用,则以此物久缺,相需甚殷,不得已发一电报以招之来,旬日间物即大集,此亦必有大受其益者。又或恶商权太重,有时(龙)[垄]断居奇,操纵在商人,而百姓日用大受其挟制,则官为发一电报以达其滞。势分则权自夺,货多则价自平,此又宜于公用者。然皆利在民而非利在商也,故人或借电报以抑商,商奈何恃电报以自病耶?如以余言为不然,试即未有电报与既有电报时较,其利害得失索然甚明”[6]3710-3711。

电报业利与弊的论争是士绅阶层对电报创办后的社会思考。士绅阶层讨论电报的利与弊,是人们认识过程的一种反映。可以看出,士绅阶层大都已经认识到电报的社会作用,即使言电报之弊,也不完全否认电报的益处,而是要求把握好电报使用的领域和限度。这种讨论的背后,实际上说明了电报业已经对晚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电报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对于电报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电报轮船,中国所素无者,一旦有之,则为断不可少之物。”[22]

晚清电报业在官方的引导之下,逐步进入民间社会,开始其社会化进程。民间社会的最终认同以及士绅阶层的社会思考,体现了电报业在社会广度和深度上的提升。随着电报业社会影响力的提高以及社会效用的实现,电报业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官督”的方式逐渐向“国有”的方向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在电报业的社会进程中萌生并发展起来的。“官督”是电报业国有的社会条件,民间社会的认同为电报业的国有化准备了社会基础,而士绅阶层的利弊讨论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对国有化可能性的认识,如电报业“宜于公用者”实际上是“国有化”的一种认识。电报业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发展建设有别于其他“官督商办”企业,所以近代电报业的国有化具备了实际的可能性。

三、国有化: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归向

近代电报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比中西电报业的管理形式,已经意识到官方势力的不可或缺,所以电报国有化管理很早就有人提出来了。郑观应早就指出:“外国陆路电线,俱归国家主持,惟水线往来,而归商办。今我国电线,已环绕于十八行省间,仍宜由国家购回,派员专办。沿边要地,逐次扩充,严定章程,节省縻费,他日如有军务即照西例,不收商报,庶机密重事,无从漏洩,而维持操纵于国家之政体,所保全者亦多矣。”[17]184电报业的国有化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在官督商办的管理模式中,国家电报业的股份俱由商人把持,而电报局的利权太重,清廷诸多官员对其商业化经营模式表示了疑惧。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学士徐桐言电报局“获利不貲,并无裨益公家之实”,引起了廷臣的纷纷议论,“有以招商、电报各局假公济私为言者”[8]4467。一般认为,廷臣的疑虑出自对电报局利润丰厚的觊觎,但也反映出了朝中官员对电报业发展的关注。1900年,“廷臣复言电局利权太重,宜遴选员接办”[8]4467。后不久,清廷在内外交困中,宣布实行新政改制。伴随着新政潮流,电报业国有化的呼声更高,电报国有化势在必行,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国家出资购回商股,由政府统一管理。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盛宣怀言于直督袁世凯:“电报宜归官有。轮船纯系商业,可易督办,不可归官。”盛宣怀办理电报轮船几十年,最终严词电报归官有,而轮船不可归官,不失为其个人明见。此议获得了清廷的许可,即行任命袁世凯督办电报局,“明诏发还商股”。可是,当局与商人争利,压低股价,造成商人极度不满,于是他们打算转售股劵与外国人。如电报局股劵转入外国人手中,不但电报实现不了国有,而且电报利权还要遭受侵犯,最后清廷不得不与商人妥协,“寻诏原有商股一仍其旧,盖其时仅易一商股官办之局而已”[8]4468。电报国有化正式开始后即受到重创而罢。这次失败,是清廷没有处理好商人的利益,以官方权威胁迫商人的手段,显然不可取。电报国有化趋势虽一时受阻,但其潮流阻遏不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的新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为仿行宪政而进行了官制改革,清廷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推动了电报业国有化的实现。这次官制改革,新增邮传部,其下专设电政司“掌议电律,兼司官商局则例,海陆线规程”[23]。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电报总局为电政局,隶属邮传部。从此,电报业纳入政府部门的管辖之中,其国有化进程又进一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邮传部尚书陈璧(光绪卅三年四月七日至宣统元年正月十八日在任)上疏清廷,再次阐述电报国有的必要性,并明确提出了收购商股计划。其一,电报业的国有化管理是国家定制。“电报为交通全国机关。各国电报之权皆操诸国家。中国电报,创始原归商办。而光绪初年,商股微薄,仍赖官力以为补助,非完全商办也。”其二,商办电报于国不利。“商线所至之处,皆属市镇都会,而边远省分,如云、贵、广西、甘肃、新疆,商人以无利可图,均推归官办。虽商力实有未逮,而顾私利、忘运略,实悖朝廷立部之初心。衡以中国近状,自非改为官办,无以定区画之方,即末由收扩充之效。”其三,中国地广,电报线路复杂,展线极多,宜归官办。“中国电报,无论要荒,即腹地稍僻者,亦多缺而未举。一旦有事,道途修阻,声息不通,实于军务有碍。况当百度维新,外交内政关系非轻,稍滞交通,辄形扞格。近来科布多、川、藏、蒙古、闽、浙、江西、苏、松纷纷请设电线。本年四月,奉旨迅设贵阳至义兴电线。又陆军部以秋间江、鄂各军在安徽会操,请设安庆至太湖电线。外务部请设川、藏通印度电线,以为收赎英人江孜线路张本。湖北官电局以赔累不堪,请改归部办。纷来沓来,均为不可稍缓之图。核计各省请设各线,不下万有余里,工程当在一百余万以上。且此万余里,半皆荒村僻壤,报务不多,增一线即赔一线之本,修一里即亏一里之费。前此添设云、贵一二边省电线,各股商尚虑亏损。今统筹荒瘠之区,更难著手。至利则归己,损则归公,恐亦无此情理。此展线之宜归官办者也。”其四,电报线路的维修需要国家统一管理。“各省线路,待修者众,朽败难支,而陕、豫、闽三省尤甚。设遇军兴仓猝,何堪设想。现在遴员调查,通盘筹画,尚有应移近铁路者,有关系交涉亟须占先者,有文报日多应行添线者。次第修举,工费浩繁,需银约五六十万两。此项巨费,即尽括商股余利息项,亦难支抵。此大修之宜归官办者也。”其五,中国报费昂贵,需国家统一经营,以减报费。“中国报费昂贵,甲于全球。远省一二字之费,几与各国二十字相等。近据宁夏副都统志锐请核减报费,以利交通。又据赴葡部员周万鹏称,葡国公会亦以中国报费太昂为词,自当酌减,使价目与各国略同,为入万国电政会之预备。维核减电费,以岁入三百余万计算,若减一二成,即在五六十万以上。若递减至四五成,或减至与东西洋相等,为数尤多。此事一行,则商股年息恐不可保,余利更不待言。此减费之宜归官办者也。”陈璧最后指出,电报国有势在必行,“与其苟且因循,日积月累,致官商之两病,曷若平价收赎,期上下之交益。实见夫今日电报有必须扩充之势,即有不免折阅之时。在商人祇课盈余,在国家必求利便。事实不同,断难强合。臣等拟恪遵光绪二十八年谕旨,改为官办,筹还商股。即由部备价收赎,于每股股本外特予加价,以示国家恤商之意”[8]4460-4470。

陈璧的奏疏,再次获得清廷的认可。在陈璧的主持下,商股被统一购回,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清廷完成了商股的收赎。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邮传部开始将全国各省官办电报收归部办,晚清电报国有化得以最终完成。陈璧在收购商股过程中,适度地尊重了商人的利益,使得收购顺利进行。“臣部收赎商电,酌核市值赎之,每百圆电股,给予一百七十圆。旋复从众商之请,加价十圆,作为优待费。”自颁布电报收赎章程后,寻月之间,收回商股21 400余股[8]4470。陈璧任上完成电报国有化改制,有其功绩,“其在职时所为,如各督办所管之路统一于部,收管电政,电报国有,赎京汉铁路,汇丰汇理两银行借款息轻而不以路作抵,皆其荦荦大者也”[24]。

晚清电报业国有化完成后,便积极推行新的政策,革除弊病,企图推动电信业的发展,这也是晚清新政的重要内容。清廷将全国电信收归国营,“一切行政章制,重行厘定,改上海电报总局为电政局,下设各科,扩大执掌,承邮传部之命,指挥各地业务工务,并计划发展”。然而,清末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电报业发展的成效未见[25]。民国成立后,邮传部改为交通部,电政局裁撤,交通部电政司负责管理全国电政,兼督社会电气事业,各省则设电政监督,统辖各局。

晚清电报业的国有化进程实质上是中国电信业的近代化历程。西方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电信业的产生,近代中国的电信主权也同时受到列强侵害,而正是由于电信国有化的内在要求,才保障了中国电信业的顺利发展,电报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鲜明体现了这一点。晚清电报国有化的实现,根本原因在于电报业本身的发展需要。清末的社会条件虽然未能迅速推动国有化电信业的继续发展,但为民国建立后国家电信事业的统一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晚清电报业民族性的发展特征

近代中国电报业的发展及其国有化历程,以社会需要为前提,是电报发展的历史趋势。电报业诞生后,“官方主导”确保了官方势力对电报业的影响力,准备了国有化管理的内在机制。随着电报业自身的发展,其优势地位不断显现,从而逐步实现了其社会化的认同,准备了其国有化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官方的积极态度两相结合,使得电报业的国有化趋势难以被外力因素阻断。近代中国电报业的发展环境,决定了其国有化的现实路径。电报业本身滋生的问题需要国家统一管理,整合利弊。如商务需要与军务需要之间的矛盾,实现国家统一经营后,可以凭借商务的盈利弥补军务的亏损,既解决了官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又实现了国家的整体利益。电报业的国有化也是国家对电信业的统一管理,结束晚清商办主要干线与省办局部官线的对立局面也是电信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实际上,自晚清创办电报以来至电报国有前,官督商办电线有41 417.5里,而各省官办电线亦达59 211.5里[24],两者都是电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统一管理,显然对于电信业整体发展不利。总之,从电报业的官方监管到其完成社会化认同再到后来的国有化,都围绕着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阶段进行。

近代中国电报业的发展历程,处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社会近代化的要求与电报业的国有化有着内在的关联。社会近代化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思想文化结构等领域的变革,但从微观来看,它又体现了某些特殊性。如以晚清电报业的近代化为例,其过程一直伴随着官方情结,朝着国有化、民族化方向发展,电报的国有化最终实现了其民族化,成为了民族社会经济运行的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化的过程伴随着电报业的国有化过程,两相交融,相互影响。电报业发展历程中的官方情结以及其社会化的认同,都受到民族性因素的影响,士绅阶层的利弊讨论,是对发展本民族电报业需要的一种思考。在后来的国有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要保留下来一些民族性的东西。

近代化的不同模式曾引发了学者们的争论,近代化应从全球的视野审视,东方社会有东方的特点,西方社会有西方的特色,很难确定一个衡量优劣的标准。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社会本身的力量如何在满足“内”与“外”的需要方面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可以通过社会具体事业领域内的历史变迁来考察,这是认识近代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视角。近代中国电报业本身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在西方因素的影响下诞生、发展,这一“外来物”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经历了官方化、民间化、国家化,最终实现了民族化,表现出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带有的普遍性特征。近代化有多种途径和表现形式,但终极是要实现新的民族化。俄国的彼得大帝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不是采取单纯“去民族化”的方式,大都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征,或许这些民族性有着历史的弊端,但在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不可能进行理性的筛选,刻意理想性地“取精华而弃糟粕”的追求只不过是史家的后见之明。因此,笔者认为:晚清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伴随着民族性的倾向,它一方面将“外来物”转变为自己民族的事物加以接受,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民族的特征。不仅晚清社会电报业国有化进程鲜明体现了这种民族化的倾向,而且这种民族化的倾向在中国社会其他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中也有所体现。

[1] 夏维奇.近代福州电报学堂探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0-53.

[2] 席裕福,沈师徐.皇朝政典类纂·邮政[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9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10807.

[3] 求实斋.皇朝经世文编五集·时务分类文编卷二十九·养民机器[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920.

[4] 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卷十·学术十·格致上[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152.

[5] 金家凤.中国交通之发展以及趋向[M]//《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37.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92:245.

[6] 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九十三·考工部七·电报[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7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7] 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 赵尔巽,缪荃孙,柯劭忞.清史稿·志一百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 夏维奇.历史的另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的较量——以西人在华建设电报之纠缠为考察中心[J].学术研究,2011(7):112-121.

[10]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二十六·户政三·理财下[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11]盛宣怀等上李鸿章禀[M]//王尔敏,吴伦霓霞.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206.

[12]夏维奇.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以有线电报为考察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0-195.

[13]夏维奇.排拒与接纳:晚清朝野关于自建电报的论争——从中国首条自建电报线问题说起[J].学术研究,2010(9):99-107.

[14]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卷十八·治体六·变法下[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288.

[15]邵之棠.皇朝经世文统编·卷九十·考工部四·铁路[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7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16]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五十五·兵政十一·邮政[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883.

[17]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卷十二·学术十二·化学[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18]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三十五·户政十四·养民下[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538.

[19]求实斋.皇朝经世文编五集·时务分类文编卷二·富强[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20]求实斋.皇朝经世文编五集·时务分类文编卷十三·天文[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21]求实斋.皇朝经世文编五集·时务分类文编卷九·河工[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348.

[22]盛康.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九十·兵政十六·海防[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3378.

[23]赵尔巽,缪荃孙,柯劭忞.清史稿·志九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6:3476.

[24]张心澄.中国现代交通史[M]//民国丛书·第四编·37.影印版.上海:上海书店,1992:57.

[25]王开节,修域,钱其琮.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9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20.

Social Process of Telegraph Industry and Its Nationalization at Late-Qing Dynasty

FENG Chao1,XIAWeiqi2
(1.Academic Research Department,AnhuiMuseum,Hefei230071,China;2.School of Marxism,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 232038,China)

Themodern China telegraph industry’s nationalization,taking themodern social needs as a premise,is a historical tendency for the telegraph’s development.After Late-Qing dynasty’s telegraph industry birth,it is the government-supervised businessmanagement form that has safeguarded the official influence to the telegraph industry and has prepared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 for nationalizationmanagement.Alongwith telegraph industry’s development,its superiority status appears unceasingly,thus has realized its socialized approval gradually and has prepared its nationalization objective condition.Modern telegraph industry’s particularity has also decided its 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way.Late-Qing dynasty telegram industry’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undermodern China social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so there is an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quest of socialmodernization an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elegraph industry.The telegraph industry nationalization’s process is following with nationality tendency.As a newborn industry,modern China telegraph’s birth and developmentwere under theWestern factor’s influence,and this“the foreign substance”experienced the official force,the folk identification,the nationaliz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and displayed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 thatwas showed in the Chinese societymodernization advancement.

Late-Qing;telegraph industry;social process;nationalization

K252

A

1673-8268(2014)06-0070-08

(编辑:段明琰)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6.012

2014-03-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转型与民国时期的电报建设研究(13YJA70035)

冯 超(1983-),男,安徽全椒人,馆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夏维奇(1970-),男,安徽庐江人,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研究。

猜你喜欢

国有化电报电线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民营上市企业国有化:动因和绩效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从一名电线工到副总统,都是他妻子的运筹帷幄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八——苏俄石油工业国有化博弈
1000条蛇守卫电线
传“电报”
地上电线不要碰
欧洲银行国有化: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