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4-03-25王建婷

关键词:民族传统思想

李 伟,王建婷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400054)

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李 伟,王建婷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400054)

邓小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文化思想、经典理论、精神风尚仍继续发扬传承,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邓小平自幼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对本民族文化有着高度的自信。文章从文化自信的基本概念入手,提炼出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继而分析了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在当前面临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形势下,研究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和时代价值。

邓小平;文化自信;当代价值

邓小平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若要对邓小平的一生作非常华丽的描述的话,估计谁都不能详尽其所有。党的十五大将其与孙中山、毛泽东一起,高度评价为20世纪“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1]序。这样的评价,邓小平受之无愧。邓小平自幼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从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过任何怀疑,他以其一生的实践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及其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这里所说的文化自信,绝非是那种对本民族文化随意炫耀吹嘘的心态,而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坚守意识。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应体现为对中国文化“根”的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化“魂”的坚守和创新以及对外国文化“枝”的包容和借鉴[2]。

二、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从文化的创造性角度看,邓小平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造的勇气与魄力,证明了其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坚定信心

邓小平对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成果充满信心,他认为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分析,分清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还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八字原则”和要求,这就是“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对于封建性的糟粕文化,邓小平纠正革除了流行多年的“左”的文化思想;他甚至顶着空前的政治压力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严厉的批判和纠正,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这些都极大地体现了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而对于西方文化,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3]44同时,邓小平还从战略的高度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373总之,邓小平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造,无不体现其巨大的理论勇气与魄力,无不体现其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信心。

(二)从文化发展的前景看,邓小平强调,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将对世界科学技术作出重要贡献,其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文化自信不是对本民族现存文化的鉴赏与炫耀,而是既要立足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更要着眼于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要培养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创造可预期、可实现的美好文化发展前景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人民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憧憬和向往。邓小平历来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法国客人时指出:“中国古人在历史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来,我们的贡献太少,也许再过十年或十五年,可能做出比较重要的贡献。”[4]这说明邓小平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充满自信,而且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发展成为更具影响力的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其普世价值也必将为世界各族人民所接受,从而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积极贡献。党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目标,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新的发展前景。

(三)从外来文化的冲击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西方文化”入侵,邓小平坚决相信中华文化必定能够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逐渐深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争相涌入中国,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频领风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对国人的思想意识、思维范式、行为习惯都造成了极大影响。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要保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提倡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于这一点,邓小平强调:“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3]44;“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3]45因此,邓小平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坚持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去抵制西方霸权主义文化的渗透和“入侵”。

(四)从文化发展的新成就看,邓小平认为,中华优秀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新贡献,更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华文化之伟大,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是天生的,要想培养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必须创造出能够对世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优秀成果,并使全世界能够认同这种文化成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邓小平指出:“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就是最有力的例证,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古代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5]902012年莫言因其作品“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新贡献。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民族底蕴,又植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将取得世人瞩目的新成就,也必将为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卓越贡献。

(五)从西方文化的实质看,西方文化日益暴露的弊端,从另一角度强化了邓小平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从文化的实质看,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正日益暴露,其标榜的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早已名存实亡,剩下的只是冷冰冰的躯壳而已。资本主义的腐朽性还表现在它的逐利本性,在资本主义的空气中充斥着拜金主义,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暴露无遗,“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6]。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资本主义社会间歇性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腐朽放荡的生活方式、资产阶级对国内人民的压榨和对落后国家的疯狂掠夺,这些都暴露出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性、侵略性和虚伪性的特点。资本主义的这些特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而正是这些特点从另一角度增强了邓小平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三、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前提,源于我国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灿烂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的思想文化,也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诗词曲艺文化,更包括四大发明和天文地理等科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值得我们中华民族骄傲的瑰宝。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不仅源于本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更源于邓小平受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以及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取。邓小平不满5岁就进私塾发蒙,学的自然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之后上小学也只读了“四书”、“五经”这一类的书。1915年,邓小平考入广安县高小,国文课除了孔孟的“经书”以外,还教授一些《古文观止》上的文章,有柳宗元的,有韩愈的[7]411。邓小平幼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国学造诣虽不及毛泽东深厚,但其一生也是一个“史学兴趣极浓厚的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江西的日子里,他除了大量阅读马列著作外,还读了“二十四史”等中国文化典籍[7]412。总之,没有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透彻了解,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便失去了重要的理论源泉。

(二)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现实基础,源于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人类文明史上每一个文明影响的延伸或扩张,每一种文化成果的提炼或积淀,每一次文化自信的提振或增强,毫无疑问地都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整体综合国力的提升。建国前,国家的落后动摇了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但是,国力的强盛逐步扭转了这种文化自信丧失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各项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国国力逐步强盛增强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极度热情和高度认可,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以至于在世界的各种舞台上,都可以看到中国人越来越自信的风采。国家实力的变化,带来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认可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为从“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到“学国学、穿汉服、祭孔子”的转变,更表现为我们自身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可。

(三)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执迷不悟”

在邓小平的文化思想里,每个“细胞”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领悟,使他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63东欧剧变之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空前的低潮,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随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即便是这样,邓小平仍斩钉截铁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382-383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3]173同时,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还来源于其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邓小平坚决反对任何企图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倾向,他鲜明地表示:“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1]95

(四)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制度根源,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

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萌发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一往情深”。他相信社会主义终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脱颖而出。针对“文革”的严重错误,有人提出疑问:“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邓小平毫不含糊地回答:“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5]167这种言简意赅的回答正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即使是在世界性的社会主义低潮的形势下,邓小平仍信心百倍地这样说道:“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只讲一个道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3]320-321邓小平告诫中央负责同志说:“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苏美‘大三角’的说法?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311总之,不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我们始终坚信一条铁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个无可替代的好东西。

(五)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源于其“三落三起”传奇的政治经历

正所谓:“一个人的任何人生经历都是其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句话形容邓小平的一生恰如其分。邓小平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不屈不挠、乐观坦荡、自信刚强的优良品格。1979年1月,邓小平曾幽默地对人讲:“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1]101邓小平第一次“落”、“起”是他被视作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而受到错误打击,但邓小平毫不妥协,仍相信党和人民能够作出正确的抉择。而邓小平第二次“落”、“起”则是被作为“中国第二号修正主义分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同样,邓小平并没有消沉,而是开始了半劳动、半读书的艰难“谪居”生活,他仍然勿忘思考、坦荡乐观,充满信心。邓小平的第三次“落”、“起”则是因为他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再次被打倒。这次“落”的时间并不长,很快便再次崛起。邓小平为什么能够在遭遇三次打击后,又奇迹般地复出?外界对此众说纷纭。邓小平后来说:“我的经验无非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了!”[1]124因此,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造就了其百折不挠、意志坚定的优秀品格,从而使他的文化思想、建设理论无不洋溢着这种由实践而造就的自信。

四、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是当前“三个自信”提出的重要理论源泉

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每个细枝末节都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的坚定信心。改革开放后,有人质疑中国靠什么恢复经济、获得发展?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回答:“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3]63邓小平还说:“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什么威胁也吓不倒我们。现在我们总比过去好得多。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3]6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都影响着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道路、理论体系充满信心。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既源于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更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使我们能够在文化体系活动中保持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

能否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思想,关系到我们能否在世界文化交流活动中保持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关系到我们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根本性质,关系到我们能否保持自身文化特色。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不仅蕴含着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还蕴含着以博采众长的精神吸取到的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使我们能以一种融贯中西的视野去看待整个世界文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成果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体系活动中保持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各种富有乐趣性、时代性、新颖性的形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而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则应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并开展多方面对外文化交流,以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认同度,我们时刻都应该保持这种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总之,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能让我们自觉相信优秀的中华文化根植于心中,使我们能够在文化体系活动中保持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

(三)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当前文化全球化日益显现,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保护文化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西方多元文化的“狂轰滥炸”下,闭关自守注定不能保证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只有不断接受强势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使中华文化长期处于“不安全”的境遇中,中华文化才能做到“危中求存、乱中求进”,才能不断充实和改革自身,从而实现国家的文化安全。要想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免于摧残或冲击,最重要的不是对于现存文化的过度保护,而是应该极力去维护本民族文化自身的特色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所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因此,我们还必须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主动去迎接其他民族的文化挑战,争取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圈占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阵地。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使我们能够树立起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使我们能够以更加清醒的头脑和坚定信仰,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四)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对于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美籍学者欧阳桢指出:“全球化的隐含的假定,是某种主导文化假定是西方文化或美国文化将征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8]这不仅包括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直接颠覆与渗透,还包括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间接渗透和腐蚀。只有养成高度的文化自信,明确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主张,树立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全球化才是真正的交流与交融,如若不然,文化全球化就是真正没有硝烟的侵略与吞噬。邓小平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强调在文化交流范围,要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鉴别、批判,吸取有益的文化和知识,抵制腐朽性影响。他批评了一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的倾向[3]44。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我们要想保持自身文化特色而不受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入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激荡,使其在各种文化的挑战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充实;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而相互提高,才能有力地推动并引领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断走向世界。

五、结 语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自信,最终体现为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邓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不仅引领我们自信张扬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更需要我们传承这种文化自信的精神风貌。可以这样说,我们要传承的中国文化不仅仅包括唐诗、宋词、昆曲、京剧,而且还包含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也都是文化的伟大书写者。

[1] 王炳林,金钊.邓小平精神[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4.

[2] 张连起.中国会计的“文化道路”[J].财务与会计,2012(6):14-17.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84.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胡剑.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1-85.

[7] 丁晓强.20世纪的文化变革——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8] 宋植友.新时期中国的文化思潮及其演变[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2.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ts Contem porary Value

LIWei,WANG Jianting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Although Deng Xiaoping passed away,his cultural thought,his classical theory,spiritual habits still deeply affect the Chinese peopl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Deng Xiaoping was deeply influenced and impacted by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Therefore,he had a high degree of self-confide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The article,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extracts the main content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en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Final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China is faced with the multicultural conflict and decadent western culture“invasion”,and study on Deng Xiaoping culture self-confidence thoughthas the significant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power in our country.

Deng Xiaoping;cultural confidence;contemporary value

A849

A

1673-8268(2014)06-0018-05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6.004

2014-05-05

李 伟(1986-),男,四川内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王建婷(1989-),女,陕西渭南人,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编辑:蔡秀娟)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