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扩散的文化障碍及其消解

2014-03-25卿定文

关键词:障碍文化

卿定文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410004)

技术扩散的文化障碍及其消解

卿定文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410004)

技术扩散不仅是技术器物的扩散,而且是该技术蕴涵的特定文化的扩散,当此文化与技术接受方的文化发生摩擦或冲突时,便形成了技术扩散的文化障碍。技术扩散的文化障碍是技术扩散参与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传统道德以及审美情趣等对技术扩散的消极作用或影响。其消解路径一方面可基于技术扩散的过程来建构;另一方面需要技术扩散参与方通过共同协商或相互整合来建构。

技术扩散;文化;障碍;消解

文化对技术扩散的阻碍是一种“软”约束,它看似无形,却根深蒂固,而且,文化对技术扩散的阻碍有时远比有形障碍更加难以克服或消除。基于文化视角对技术扩散的障碍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技术伴随着工具理性及资本逻辑得以盛行,而人文关怀坚韧地抵制着这种形式的技术扩散。另一方面,这种分析有助于厘清技术扩散面临的观念文化障碍的层次和机理,并进一步促成先进技术及其蕴含的先进文化的合理扩散。

一、技术扩散文化障碍分析的可能性

分析技术扩散文化障碍的可能性是对其进行文化障碍分析的依据或原因的考察。这种考察一方面有其理论出发点及其发展的逻辑必然;另一方面,这种分析也有助于彰显技术扩散蕴含的文化价值,并有助于培育一种适应并促成技术交流与传播的先进文化。而且,其也有助于促进技术扩散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发展。

首先,技术扩散的理论基点及其演进脉络构成了文化障碍分析的理论依据。就理论起点而言,技术扩散研究始于各个不同的独立学科,如技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和人类学等。这些多种视角的技术扩散理论基本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为理论的目标预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技术扩散与文化的关联性。因此,这种目标预设先天地将技术扩散导向利润与物欲的实现。技术扩散理论陷于这种物本主义将不可避免地与人文关怀越来越疏远而走向纯然价值中立的工具理性与资本逻辑。这种缺乏人文价值关怀的技术扩散理论也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遭遇到文化的制约与束缚。因此,就文化的视角分析技术扩散的障碍因素是其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

就技术扩散理论的演进脉络而言,其大多是基于工具理性而缺乏人文价值的介入。在20世纪60年代,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了技术扩散的概念,而曼斯菲尔德(Mansfield)相应地提出S型技术扩散模型。到20世纪70年代,Rogers、Shoemaker以及Caves等技术扩散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对“创新偏差和解决”以及“溢出效应”等进行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Mahajan修正了Bass模型;Reinganum应用博弈论研究技术扩散等。纵观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建基于工具理性的经济学视域范围内的研究,而对技术扩散进行文化审视或嵌入人文价值关怀的甚少。实质上,技术扩散的动机及其选择与筛选都渗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而且,在很大意义上,技术扩散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与技术相渗透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扩散。

其次,对技术扩散进行文化障碍分析有助于深化并拓展两者的关联性研究。因为对技术扩散的文化分析一方面在其认识方面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将技术扩散视为一种文化的扩散,这种对技术扩散文化意义及价值的认同也是一种对技术扩散与文化内在关联性认识的深化与拓展。另一方面,技术扩散是会导致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变化并具有广泛关涉性的社会现象,因此,技术扩散必然会影响文化、价值标准与价值评判等因素,在这样的两者互动中来关照人在技术氛围中的生存也是对此两者关联性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技术扩散过程也是道德风尚、审美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文化形式在技术扩散参与方之间的博弈过程。对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既有助于技术的交流与传播,也有助于培育先进的技术文化。

最后,对技术扩散进行文化障碍分析有助于实现技术扩散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技术扩散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辅相成的。过分追求技术扩散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社会价值,是一种物本主义、经济主义的体现,它无益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且,这种工具理性最终会导致资本逻辑的宰制与效率主义的横行。而过分追求技术扩散的社会价值又会导致技术器物的贫乏以及技术交流与传播的停滞,这与人类不断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的合理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只有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嵌入文化的因子,才能抵制技术扩散中过于盛行的工具理性与资本逻辑。而且,对技术扩散进行文化障碍分析也有利于技术扩散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并使两者保持适度的张力。

二、技术扩散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技术扩散与文化既相区别又相互渗透。两者不仅在互动中,而且,在其内容与形式等方面也体现了其深刻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是对技术扩散进行文化障碍分析的内在逻辑基础。

就两者的互动而言,技术扩散规制了特定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而与此同时,特定文化传统也会在技术的诸种可能性之间进行筛选,使技术扩散的轨迹呈现出特定的文化内涵。其互动可从两个方面来揭示:一方面,技术所向披靡地扩散到生活世界的各个领域,它对特定地域的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且由于文化的变迁与演化速度远远滞后于技术扩散的速度,因此往往是技术的扩散牵引或者推进着文化的发展与演化。例如有学者将文化视为以媒介为基础的会话,而媒介改变了话语结构,因此就决定了文化。其就像基因一样,信息模式用一种神秘方式决定了文化的一般特质[1]。又如有学者认为印刷术的出现造成了以下对文化的影响:印刷排版导致了学科重组,形成了推崇逻辑、清晰严整的思维观念,并导致了新文学形式的出现,如散文和诗歌等;印刷术使方言进入公共话语,推进了民族主义的兴起;印刷机与基督教新教在信息倾向上不谋而合,推动了后者的发展与兴盛等等[2]。另一方面,文化对技术扩散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二重性作用。文化包含善与恶、美与丑、允许和禁忌、神圣与亵渎的规定、界限及其判别标准,其是行为规范与理想追求的统一体。这些观念、思维方式等构成技术的广阔社会文化背景,在心灵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对技术的目标、方式、方向的选择[3]。在技术扩散所伴随的文化顺应或适应特定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的时候,特定的社会文化必然会促进技术扩散的顺利进行。当技术扩散所伴随的文化与特定社会的文化相冲突甚至对立时,特定社会的文化将会抵制该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如中国清末时期电讯、铁道的铺设事例就深刻体现了封建文化对技术扩散的抵制与阻碍。张国辉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阐述到:各地督抚都反对架设电线和修筑铁道,即使是与洋务接触较多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和湖广总督李鸿章也不例外。前者认为电线、铁路于中国毫不所益,而徒贻害无穷;后者则认为电线、铁路大有益于彼,而大有害于我。江西巡抚刘坤一则认为轮车、电机以中国之贸迁驿传,固无须此。而被外国洋行在罗星塔架电线纠缠不堪的福建巡抚李福秦更是视电报、铁路为洪水流兽,称之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

就文化的内涵而言,技术扩散的历史渗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技术并非只包含纯粹的器物,它还与该技术发明与创造者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脉络紧密相连。如拉普就认为“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应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4]而且,技术扩散一般包括贸易、直接投资、专利申请与专利引进、合资企业、交钥匙工程、因特网、科学技术杂志的出版和技术人员流动等多种方式。这些多种形式的技术扩散必然渗透着技术扩散参与方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等文化形式。例如,在西方技术东渐的过程中,因特网、会聚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器物技术本身的物质载体,而是相应地带来了标准化、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为导向的观念文化。其中因特网技术的扩散就典型地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扩散,尤其是欧美文化的扩散。当前,80%以上的因特网语言是用英语表达的,英语成为了因特网世界通行的占主导地位的唯一语言形式。另外,因特网语言的数字化特点要求只有那些可转化为数字的成批量生产的文化,那些可操作、可传输的文化才具有合法性,任何不能转化为数字化的文化将被淘汰。因此有学者认为,“进入交互网络,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进入美国文化的万花筒。”[5]

技术扩散的模型一般包括传染病模型、概率模型、信息阶梯模型、技术扩散场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演化模型等。就技术扩散主动方与接受方的技术水平差异而言,上述模型提出者都认为技术扩散双方的技术差异过大将抑制技术的成功扩散,因为此时接收方不具备吸收该项技术的能力,也即双方存在着过大的“技术势差”[6]。这种技术势差不仅包括地域技术资源的差别,而且包括地域文化水平与技术氛围的差别。这里的观念文化形式体现为一种地域或民族传统文化或技术氛围,这种“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扩散主动方与接受方的“技术势差”是否在技术扩散的可能性范围之内。因此,技术扩散与技术扩散的参与方的文化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只有在合理的技术势差之内,技术扩散才能顺利进行。

三、技术扩散文化障碍的表征

技术接受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审美趣味和道德风尚等是在长期的技术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其核心内容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惰性。因此,当外来技术体系及其蕴含的文化扩散进来时,它将会和本地域的技术体系及文化发生摩擦或冲突。即使外来器物技术被超前转移进来,跟随来的技术文化也将会遭到拒斥,相互间产生摩擦,这便形成了技术扩散的文化障碍[7]。而且,文化本身具有保存自身特质的功能,即其具有“维模功能”:“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的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容易被接受,而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时,维模功能便起到一种‘守门人’的作用,竭力阻止外来文化的侵入。”[8]由此可见,不论是技术扩散的主动方还是技术扩散的接收方,两者都可能引起技术扩散文化障碍的形成。而其主要形式有如下几种:

其一,技术扩散主动方的技术是与其相应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的,而且,不同的技术扩散渗透着不同思维方式的扩散与传播。在这样的一个扩散过程中,技术扩散主动方与接收方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思维方式的摩擦与冲突,这便构成了技术扩散在思维方式方面的障碍。如印刷术的发展与传播使人们形成了严肃规整,逻辑性强的思维习惯,因此,印刷技术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是清晰、严整和理性的思维方式。而电子信息技术的扩散使图像成为社会传播的主要媒介,电子图像所关注的不是意义的陈述和交流的理性思维,而是给人们带来感官享受的感性思维。可见,电子信息技术及其所伴随的思维方式的扩散必然会冲击传统印刷技术及其相应的思维方式。

其二,不同技术蕴含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当技术扩散主动方与接受方的价值观念产生冲突时便形成了技术扩散的文化障碍。如技术扩散主动方的广告传播就是一项关于物的意义的文化对话。他们的广告往往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技术扩散主动方的商业广告也如“特洛伊木马”,蕴藏着技术扩散主动方的价值观念[9]。另如网络技术的扩散也蕴含了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扩散,有学者认为“今天的因特网带有明显的美国味道”[10]。这种渗透有西方价值观的技术扩散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抵制。因为因特网技术所带来的开放性、自由性和无限性极大拓展了价值观念的交流范围,传统的、民族的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势必受到极大冲击。所以,无论从现今还是长远来看,因特网都是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不同价值观念进行整合的重要场所。

其三,当技术扩散参与方在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感等方面发生冲突时,接受方的落后价值取向将形成对技术扩散的阻碍。如中国儒家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主义以及视技术为“奇技淫巧”的技术观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扩散,成为近代中国技术落后的深层原因之一[11]。因此,当技术扩散伴随而来的民族精神及其情感得不到技术接受方的认同时,接受方将抵制这种技术扩散。技术扩散也是一个主动方与接受方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价值观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而且,技术扩散外在的巨大变革力量和内在的技术理性正猛烈冲击着民族情感、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各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这将渗透在技术扩散的每一细节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技术扩散的顺利进行。

其四,当技术器物的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得不到认同时,技术扩散接受方就会抵制或阻挠技术的扩散。适应技术扩散接受方审美与艺术传统的技术器物将会得到认同并在相应的地域或社会中流行,反之将会遭受忽略或抵制。如我国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一项发明从11世纪诞生直到19世纪这一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始终没有在我国得到有效的传播与扩散。这除了我国已有一套完善的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技术原因之外,在文化方面,国人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与尊崇也是其难以扩散的重要原因。

其五,就道德风尚的视角而言,其也可能形成先进技术扩散的阻碍。如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传统道德的精神风貌是缺乏创新、进取和冒险精神的,这妨碍了在生产活动与经济体系中引入新工具、新方法和新的生产组织,并形成了技术交流与传播的障碍[12]。另外,遵守权力等级与官本位思想也阻碍着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如近代电力技术在中国的实施,起初就有人认为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浸水灌,使民不顾其祖宗邱墓,不利于尊君亲上[13]。这种对“君”与“上”过度遵从与崇拜的封建道德观导致了对技术扩散的轻视和抵制,形成了中国清末引进先进电力技术的严重阻碍。

四、技术扩散文化障碍的消除路径

关于技术扩散文化障碍的消除路径,一方面可基于技术扩散过程作历史的纵向分析,另一方面也可立足于技术扩散主动方与接受方的关联性作横向探讨。

就技术扩散过程而言,技术扩散主动方在扩散前应积极主动地调查研究接受方文化的传统与特质。主动方要预先调查研究接受方的艺术审美观、道德风尚、民族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等。然后,针对其特定文化进行技术扩散的设计与实施。在技术扩散进程中,主动方要及时处理已经面临或已经发生的文化冲突与纠纷,并及时调整或变更技术扩散战略或战术方针,以适应接受方的审美观、道德观、民族精神风貌以及宗教信仰等特质。同时,技术扩散接受方也要主动调整引进技术的制度与政策,以适应主动方的先进技术及其相应的文化脉络。在技术扩散后期,新技术达到市场饱和并逐渐走向衰弱,主动方已经基本适应接受方的文化氛围,技术扩散的文化障碍已基本消失。这时,主动方可采取维持现状的比较保守的文化策略。

就技术扩散主动方而言,第一,主动方要筑建有自己特色的技术文化,这种特色文化既可吸引技术需求方的眼球,也可引起其对先进技术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的浓厚兴趣。有特色的技术文化培育包括两个方面的途径:一方面是鼓励技术创新,摒弃因循守旧,并使技术发明者得到组织成员的尊敬;另一方面是鼓励知识分享,建立有利于知识分享并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组织文化,培植团队精神,消除知识背景差异造成的阻碍[14]。第二,是尊重并理解接受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习惯。技术产品包装及广告上的文字与图案等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可表达不同的意义。主动方要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的,就不能单纯以自己的审美心理与审美习惯等来进行技术产品包装与广告等设计与制作,而要设身处地地考虑接收方对于技术产品及其蕴含的文化的理解与态度。第三,尊重技术扩散接受方的宗教信仰自由。主动方要了解并研究接受方的宗教信仰传统和宗教习俗等,并有针对性地对技术扩散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和风格设计,以避免不必要的宗教信仰冲突。因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包含甚多的禁忌和教条,稍不留意,新扩散进来的技术与其相应的文化便有发生亵渎宗教的可能。第四,尊重技术扩散接受方的民族感情与民族价值观。因为接受方地域文化的特质不仅使其它地域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该地域文化的整合,而且这一整合作用也影响着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发展的导向,使外来技术呈现出地方民族性特征[15]。而且,民族情感及其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个性与灵魂。所以,不尊重一个民族的个性与灵魂的技术及其伴随的文化是必然会受到抵制的。第五,尊重技术扩散接受方的道德风尚传统。因为道德风尚是技术扩散的重要支撑性资源,技术扩散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抑制技术创新的负价值[16]。而且在技术扩散活动中,要获得道德价值的最大化,除了要有好的道德动机外,还必须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相关的业务能力,尤其是要增强作为技术扩散主动方的道德主体驾驭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减少负面效果,实现道德价值的最大化[17]。所以,技术扩散的顺利进行必须以尊重接受方的道德风尚为前提。

接受方对技术扩散文化障碍的消除可采取以下途径:就宏观而言,对有益于接受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技术扩散,应保持积极配合的态势,创造有利于技术扩散的技术条件与文化氛围。如接受方可通过媒体、舆论宣传等来构建有利于实现技术交流与传播的良好文化氛围。实质上,各地域或国家的文化都是博大精深并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因此,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技术接受方应辩证地看待技术扩散面临或已经发生的文化障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最优化”技术扩散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就微观而言,一方面,技术接受方可努力培育并提高本地域公众相应的文化素质与技术配套水平,以借助先进技术及其伴随的先进文化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技术接受方要建立并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以消除技术扩散的文化障碍,确保其顺利进行。

[1]NeilPostman.Teachingasaconservingactivity[M].New York:Delacorte,1979:43-44.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8-198.

[3]朱葆伟.关于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个问题[J].哲学研究,1995 (7):27-36.

[4]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57.

[5]易丹.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7:294.

[6]吴阳可,林迎星.技术扩散模型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9(6):397-399.

[7]张明国.国际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关于技术转移深层问题的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10-16.

[8]姚鹤鸣.全球化文化的渐进和民族文化的“维模”[J].当代文坛, 2004(4):39-42.

[9]StephanieO’donohoe.Livingwithambivalence:attitudestoadvertisinginpostmoderntimes[J].MarketingTheory,2001 (11):91.

[10]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版,1998:16.

[11]张明国.技术-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6):15-19.

[12]黄新亮,王翊.经济发展中的文化障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5-8.

[13]叶晓青.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J].历史研究,1985(1):87.

[14]林慧岳,郭素芳,易显飞.从文化维度破解技术创新难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1):15-21.

[15]陈凡,朱春艳,胡振亚.论技术、时间、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民族性[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57-160.

[16]刘红玉,彭福扬,胡元清.论技术创新与道德的协调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80-82.

[17]张黎夫.论技术活动之道德价值的实现[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4):52-55.

CulturalBarriersofTechnologicalDiffusionanditsElimination

QINGDing-wen
(SchoolofMarxsim,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114,China)

Technologicaldiffusionisnotonlyspreadoftechnicalartifacts,butisspreadofthetechnologicalspecificculture.Whenthe cultureclasheswithtechnologicalrecipient'sculture,itformsculturalbarriersoftechnologicaldiffusion.Culturalbarriersoftechnologicaldiffusionarenegativeeffectandinfluenceofwhichtechnologicalparticipants'waysofthinking,values,traditionalmoraland aesthetictasteetctotechnologicaldiffusion.Ontheonehand,constructionofeliminationpathscanbaseonprocessoftechnological diffusion;ontheotherhand,participantsoftechnologicaldiffusionbothneedtoconstructthatthroughjointconsultationandmutual integration.

technologicaldiffusion;culture;barriers;elimination

N031

A

1672-934X(2014)05-0010-05

2014-08-21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3YBB005);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B133)

卿定文(1969-),男,湖南新化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与社会发展等研究。

猜你喜欢

障碍文化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谁远谁近?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