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路径
2014-03-25米玲菲
米玲菲
(三明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大批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尴尬局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便造成了教育资源极大浪费。探究就业难的原因,除了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等客观因素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偏差、个人能力欠缺、期望值过高等也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1]。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问题和行为现状
分析
(一)缺乏自我定位意识,就业期望值过高
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还对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抱有优越感,并且对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缺乏了解,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就业中盲目自大,就业期望值偏高。在选择就业时,纷纷涌向东南沿海地区等发达城市,而不愿意到中西部城市、小县城和乡镇等。在选择单位上,更是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或外资企业趋之若鹜,而不愿意到基层和生产一线。这种过分追求丰厚的待遇而忽视自身条件和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影响了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选择,处于两难境地。
(二)职业定位模糊,就业观念出现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式教育,“皇帝女儿不愁嫁”、“天之骄子”等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往往眼高手低,过分关注工作待遇,看重职业的含金量,而忽略自身长远发展[2]。须知,在就业体制已经转变形势下,今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而只是大众化教育的产物。但是很多大学生无法转变观念,还停留在只要进入大学金字塔就不愁找到好工作的陈旧观念上。而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毕业生自我认知不足而导致职业定位模糊,逐渐在就业过程中迷失自我,陷入困惑和迷茫当中。
(三)诚信缺失,道德观念淡化
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弄虚作假,向用人单位自荐时夸大其词,对缺点不足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还有不少毕业生责任感及契约意识淡薄,随意签约,随后抱着临时心态,等找到更好的工作单位马上违约。这种不履行合同、随意毁约的行为,暴露出一些学生不顾基本的职业道德,诚信观念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降低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同时也影响了其所在学校声誉,进而影响到就业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四)就业心理压力大,承受能力不强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成长过程往往又非常顺利,未经过什么挫折,在遇到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就业受挫后,自尊心受到打击,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多数毕业生就会心理失衡而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会以极端方式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和不满,这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毕业生就业。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当前,国家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愈发苛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很重视他们的思想政治表现和道德素质;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会实践经历;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这种用人导向使得高校必须在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夯实就业竞争力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而落实到职业道德、择业标准和个人成才等方面,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劳动观,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关系以及社会现实和主观愿望的关系。
(二)有利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毕业生清楚地定位和认识自我,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转变就业理念,正视“大众化就业”的客观现实,摆正心态,避免急功近利、攀比、孤傲和盲从等不良的择业心理,在实践中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贡献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到西部、基层、偏远山区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拓展毕业生的就业空间[3]。
(三)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供能力保障
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意识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和诚信意识淡漠[4]等问题,还有部分应届生不愿在基层工作,不愿被企业的规章制度所束缚。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能力保障。
(四)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备良好就业竞争力的心理条件
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就业成功的保障。但是很多毕业生在面临竞争压力和挫折时,心理脆弱,事遂人愿则皆大欢喜,一旦期望落空,择业受挫则会心理失衡,引起自卑、焦虑、失落、恐慌等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引导他们坦然正视自我,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克服自卑、孤傲、浮躁、恐慌等心理,勇于面对择业中的挫折和挑战,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4]。
三、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更要落实行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取得实际成效。教育部指出:“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把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工作统筹考虑和安排,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5]”。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体的、现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当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构建大学生“就业梦”的平台。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理念
在观念上,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树立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适应当前就业形势,找到切入点,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就业工作当中。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工作服务,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服务的理念。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观念偏差、诚信缺失、责任意识淡薄、团队精神欠缺、自我定位过高等很多问题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目标和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这就要求在就业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为着眼点,体现“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理念,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在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个人品德、诚信意识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社会需要与个人意愿、社会现实与主观理想、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等[6]。
(三)丰富和创新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影响大学生就业思想的方式和渠道日趋科技化、信息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还要努力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社团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素质拓展训练,使学生在参与中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意识和竞争实力。
(四)营造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环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借助校园环境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从入学教育开始,把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爱岗奉献等就业所需特质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渗透到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和实习当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良好的人格特质,规范个人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五)思想政治教育要伴随就业全程为学生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就业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针对不同年级,要突出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对大一新生主要以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为主[7],强调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挖掘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对大二、大三年级则进行有关就业观念、法律和诚信意识的导向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锻炼个人能力,提高个人素质,使其更符合职业需求;对大四学生则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行情和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熟悉岗位规范、掌握职业技能,了解企业文化等[8]。
高校应切实处理好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寻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全面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建立思政教育与就业工作密切结合的长效机制[8],使“零距离就业”不只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丁媛媛.高校就业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34).
[2]屈善孝.探析高校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优化对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3]王珑.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4]张静,李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5]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教思政厅[2009]1号).[EB/OL].http://www.tjzfxxgk.gov.cn/tj...2009-04-09.
[6]赵放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7]王飞,姚冠新.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导向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8]饶莹心,顾胜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思考[J].职业时空,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