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调查及养老模式探索

2014-03-25陈元刚唐春花陈婷婷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家庭

陈元刚,唐春花,陈婷婷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5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消息,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了2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1%。按照这个预测比例及中国现有人口来算,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有4亿多。全国70%以上的老年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年人基本上是以留守老人的身份存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引发农村大量的“空巢”家庭出现,导致农村家庭结构、居住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担忧,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题亟待解决。

(二)关于农村“留守老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移向城市,以寻求更好的生计。由于他们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大部分老人对故居的留恋,导致在城市化进程中,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有了巨大变化。

大部分学者对农村“留守老人”没有做明确的界定,本文提到的农村“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其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到城镇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性活动而呆在家留守的父母[2]。

(三)不同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是指由谁及在哪里提供给老年人在生活照料、经济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资源,主要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3]。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为了研究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主要在湖南、重庆、四川等地区开展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16份。此次调查的重点对象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问卷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看法和需求4个方面。湖南与重庆、四川的经济和文化有很大差别,因而不同地区问卷调查的结果也相差很大。总体而言,湖南的农村留守老人更加倾向于家庭养老,生活、医疗条件较差及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也较少;重庆、四川农村留守老人在注重家庭养老的基础上,个别也愿意接受社会养老,生活、医疗条件也相对较好,政府对他们也比较关心,并且有些地方政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来解决留守老人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老人物质生活状况

调查发现,在物质生活方面,认为生活费用来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积蓄和劳动所得)的占42.5%;认为来源于子女和政府补贴(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补贴55元)的占了51.2%;有不到4%的人认为要依靠政府和社会救济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主要是“五保户”或特困户)。每月在饮食、穿衣等维持基本生活费用上面有10.8%选择了300元以上够用,51.2%选择了100元以下但不够用。主要是因为后面这部分人年龄较大并伴有顽疾,每年在医疗费用的花费上超过了3 000元;而前面这部分人身体好,花费在衣、食上面的费用就比较多。对于在长期未治愈疾病方面,无法承担费用的占70.4%,有63.4%左右的认为是医疗条件有限。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救助体系,在看病上给予部分补贴,让他们拿得起药,看得起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困难。

(二)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状况

50~70岁的留守老人有53.9%平常的生活是务农、照顾小孩,而70岁以上的有68.3%选择的是娱乐。有63.1%的留守老人跟老伴生活在一起,23.3%的老人是一人独居。47.9%的老人在跟子女关系上存在一些矛盾。一年及以上往家打一次电话的比例占20.5%。需要儿女的金钱占62.1%,精神慰藉占57.9%。他们经常担心、焦虑的问题中家庭关系占了37.7%。由于老年人的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才能回家一次,使得老年人难免感觉孤独。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或陪陪养育你的父母,尤其是逢年过节不要让老人们独自度过,即使再忙也要常给家人打个电话,多些问候,报个平安。

(三)农村留守老人对老年生活的看法及需求

调查的对象大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他们的思想符合中国传统思想观念,选择家庭养老的占68.3%,社会养老(包括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占 31.7%(其中重庆、四川的占63.7%)。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形式、家庭收入、身体状况都有关系。另外可能由于计划生育实施的力度,重庆、四川相较于湖南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上比较严格,家庭结构4-2-1现象也会比较明显,加上经济也要比湖南发达,使得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社会养老。

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主要取决于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生活内容丰富、受到尊重和关爱等。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老年人感觉生活困难、体弱多病,30.6%的老年人认为家庭不和睦、子女不孝,对是否得到尊重、生活是否单调方面不是很关心在意(约为7%)。对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中,身体不好、缺乏照顾,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分别占60.3%、76.4%、66.2%。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出现衰退,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从客观条件来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对留守老人医疗保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们在大病照料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中有56.8%的人有慢性疾病,认为医疗条件有限的高达47%,这说明农村医疗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

政府在留守老人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不够重视(72%认为),建议政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的生活解除后顾之忧;做好留守老人的注册统计工作,保证他们都能享受到社会关爱;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文娱活动,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做好全民思想道德教育,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美德。

三、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

(一)国外养老模式

1.日本养老模式

日本与我国有着共通的文化根基,也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轨迹,研究日本养老模式演变对我国选择养老模式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二战前,日本处在一个农业社会,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二战以后,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大量年轻劳动力集中流向发达地区,老人留在家中,这就导致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分离,传统的家庭养老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开始瓦解。为了应对这一变化,日本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却没有完全抛弃家庭养老,通过“全民皆保险”社会养老与强化“家庭关系”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相结合,实现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和谐共存[4]。

2.美国养老模式

美国是一个保障水平比较发达的国家,农村养老模式主要为政府和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几乎为零。美国从196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在市场和福利制度的双重作用下,美国致力于养老服务的提供。目前,美国基本养老保障体系主要分为政府运作和民间私有私营的养老保障计划。前者是强制性的,普及每个公民,具有全国统一性、终身不变性,退休以后便可领取保障金;后者支付养老金的方式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交款确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①即建立个人退休账户,该账户的资金由雇主或员工存入,账户资金基本上能够满足员工退休以后的养老问题,该存款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受益确定型(defined benefit)。②即员工退休以后,在固定的时间间隔领取确定数额的退休金,该种保障具有终身永久性。美国养老的社会支持主要体现为非政府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非政府养老基本上是非盈利性或微盈利性的,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有行业准入标准,并且受到政府的监督;社区养老为政府养老提供了精神、物质、文化上的照顾,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的一些事务也交由社区负责。一些商业养老机构,如民营盈利性养老机构、社区盈利性养老机构也在迅速发展,其中在美国最为典型的实例是住房抵押贷款制度,③该制度的运作方式是拥有房产的老年人可以把房屋产权抵押给贷款人,贷款人根据房屋的评估价值向借款人支付现金,贷款人在借款人死亡或达到约定的时间时,可以取得被抵押房屋的所有权,并且可以对其处置以补偿以前的现金支出。可以达到“以房养老”的目的。还有居家养老院、“流动餐车”协会、“阳光家庭服务”老人收容所等老人服务机构,解决了老年人在生活、精神、医疗、安全上的不同需求。

3.新加坡养老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是其老年化进度非常快,在这样的困境下,新加坡选择了由雇主和雇员完全承担,政府不用承担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即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新加坡政府推行的是一种以强制储蓄为原则的中央公积金制度,生活上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经济保障,并一直提倡、鼓励家庭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方面政府大力宣传,弘扬尊老爱老、赡养老人的美德。在1994年制定了“奉养父母法律”,是世界上第一个立此法律的国家。另一方面政府为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推行了一系列的津贴政策,为低收入家庭中的老人提供医疗、养老补贴,以减轻他们的负担,提高赡养老人的积极性。因此,新加坡大部分人仍然选择家庭养老方式,能够在年老之后享受几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4.智利养老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智利的雇主和职工都必须按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公积金缴纳给国家,这笔资金由国家管理,雇主和职工退休以后,国家每月发给他们一定数额的养老金。20世纪80年代以后,智利养老保险制度发生了改变,私人养老基金代替国家对养老金管理运营,对职工缴纳的那部分资金进行统一投资。智利有关法律规定,每个员工必须缴纳完税后不低于10%的工资存入个人资本积累账户,该账户上的资金通过所选的私人养老基金进行投资增值,退休时从养老基金那里获得收益和回报,保证退休之后的生活所需。

智利对私人养老基金公司的经营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必须实行管理与经营账完全分开,并且规定不得挪用私人基金。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中,政府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养老基金的管理与运作,但却扮演了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身份。还成立了完全独立的政府机构——养老基金管理总监署,对养老金经营管理进行直接监控和协调。对于投保人在退休时每月获得的收益如果低于最低养老金标准部分,国家将会补足,以确保低层收入劳动者退休以后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收入。

(二)我国养老模式

长期处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封建保守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得人们更加看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这种天然关系成为中国人用来支撑整个国家的基石和维系全部社会成员的纽带。因此,伦理道德和尊老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逐渐成为文化的积淀,深深埋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使得赡养父母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意识、社会习惯,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是,家庭养老便成了中国最早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了适应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多种养老方式开始出现,如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以房养老等等。

四、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有自己特点。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达到了5 000美元到10 000美元,而我国在2007年的时候GDP才2 000美元,属于“未富先老”的国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农村老龄化超过了城镇。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英国完成这一转变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而我国只用了20年。最重要的是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又是独一无二的。结合三大主要养老模式的优缺点及国外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模式有了新的选择。

(一)家庭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转变

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青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建立在土地保障基础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加上生育政策使得家庭结构小型化[5],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很难承担目前的养老重任,社会化的养老模式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建立符合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主要承担立法、实施、资金投入及监管的全部职责,有了政府的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才能顺利的实施。其次,针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同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模式。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应该选择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6]。这3种养老保险体系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最总目标应该是以社区(居家)养老为核心,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为补充。但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在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时,我们要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杜绝一刀切现象[7]。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他不具备推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当下应该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保险体系。

(三)社区(居家)养老是未来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要养老模式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村留守老人的普遍问题是子女不在身边而由生出来的孤独寂寞感,生活没人照料,身体状况不好,医疗条件差等问题[8]。农村社区养老是以村庄或村落为载体,社区组织为主导,集合了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及社区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为农村老年人在物质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救助和帮助,它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之间的承接。社区养老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节约了国家资源了,也方便了老人及其家人,并且满足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要求。

[1]卓瑛.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刍议[J].农业考古,2006(6).

[2]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来自258位农村老人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09(8).

[3]何梦雅,钟建华.当代中国农民养老模式的选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4]黄梅.论日本养老模式对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启示[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5]唐晓英,周溥嘏.社区养老: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崭新模式[J].学术交流,2010(4).

[6]程 杰.农户养老保险参保水平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成都市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J].西部论坛,2014(3).

[7]郑军,朱甜甜.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差异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田文颖,高贵如.“1+1+5”模式——当前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10(9).

(责任编辑 彭志强)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家庭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家庭“煮”夫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恋练有词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