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路径思考

2014-03-25刘建华

关键词: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文明

刘建华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之后,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彰显了党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实现对下列三重境界的跨越:一是公民环境权利平等的境界;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境界;三是适度消费、环境共生的城市文明境界。实现这三重境界,既离不开物质技术手段的支撑和制度体系的保障,更需要对人们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提高环境道德素质。环境道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使人们对环境及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知,从而培养人们正确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构建与环境的正确关系,并且基于人类的主体能动性,引导人们积极承担起对自然界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到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中去。高校是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现在存在着对环境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力图探索可行的路径,从而有序推进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

一、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环境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在工业文明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滥采滥伐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之上的,导致了沙尘暴、酸雨、雾霾天气等一系列严峻问题的出现。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383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建设生态文明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除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支撑和制度体系保障以外,很大程度上还建立在社会成员具备较高的环境道德素质的基础之上,而环境道德教育是提高人们环境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环境道德是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在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的总和,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新趋势,把道德行为领域从纯粹的人类社会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作为一种社会公德的环境道德,它不因人们之间国籍、民族、种族和家庭出身等的差异而有所区别,人们都必须遵守,概莫能外。人们的环境道德水准是特别重要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乃至盛衰兴亡很大程度上都是系于此。“环境道德是一种现代道德素质,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人格状态。只有在人类意识到自己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是休戚相关时,这种道德素质、道德人格才得以凸显。”[2]45但是,道德教育的着重点一直以来都是传统领域,而对于作为新领域的环境道德教育则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人们的环境道德水平较低,严重破坏环境,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加速灭绝、酸雨肆虐和沙尘暴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强化对公民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第二,环境道德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等需求,并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环境道德教育,首先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素质,从而使生态环境得以很好保护,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只有在这种双重的和谐中,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现实的。”[3]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包括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支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包括其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及与这种态度相对应的行为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要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强化对其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可见,环境道德教育既能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发展理念,又能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三,环境道德教育对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上所述,环境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主动引入环境道德教育,一方面充实、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国际上愈来愈倾向使用公民的环境道德素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环境道德素质也是公民全面发展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应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起步于1973年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而相应的环境道德教育大致与此同步。经过4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

第一,不少高校对环境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环境普及教育整体效果不佳。不少高校对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专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基本上建立了比较齐全的环境专业教育体系,但是对环境道德教育则重视不够,环境道德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在大多数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没有体现出来,也没有开设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即使开设的选修课程也随意性大,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更有一些高校把环境普及教育仅仅停留在环保宣传活动层面。实际上,一般意义上的环境道德教育是针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普及教育[4]。

第二,忽视环境道德观念教育[5]。不少高校进行的环境普及教育,对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讲授比较关注,而对于环境伦理与环境意识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环境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了。首先,开设的为数不少的相关课程都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的,缺乏必要的社会科学大类的课程作为支撑,环境道德教育的应有效果没有发挥出来。其次,绝大多数高校缺乏从事环境普及教育的师资力量。再次,对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普及教育的适用教材严重缺乏。因此,对大学生的环境伦理与环境意识教育严重缺位,导致了环境道德素质普遍较低。

第三,大学生的主体性弱化,积极性不高。为数不少的高校教师在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时,没有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注重教育教学方式革新,没有采用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育教学的效果不佳。另外,不少高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以环境道德教育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但活动从策划到总结几乎全由相关教师亲自把控,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未能得到切实发挥,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其主体性弱化,积极性不高,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第四,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不太理想[6]。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时,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没有形成应有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对大自然没有敬畏之心,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缺乏必要的认知,对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实质要义没有吃透。另外,大学生的实践行为与其掌握的环境保护理论知识不匹配,知而不行或知而不完全行,不少人把保护环境仅仅理解为一句口号,在实际行动中依然故我,如使用一次性餐具、踩踏绿地、抛掷杂物、攀折花木、乱刻乱画、随地吐痰、浪费公共场所水电等。

三、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路径思考

第一,切实提高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环境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在环境道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之前,各高校应把环境道德素质列入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这是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应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道德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课程中强化环境道德教育,进行专题讲授。其次,把环境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再次,开设一系列公共选修课强化对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切实提高环境道德素质。

第二,校内各部门形成环境道德教育的合力,强化大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并熟知各种环境道德规范,培养环境道德观念。统筹兼顾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道德知识两个方面内容的宣传教育,使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道德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强化对大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教育。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应形成合力,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内宣传网络。另外,各高校要建设一支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背景的结构合理的环境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大类的专业课、讲座、党团日活动、辩论会、观看电影或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第三,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各种学生组织的作用。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可在双休日或其它课余时间在校内组织开展植树造林、环境大扫除、“地球一小时”等系列活动,也可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在环保、园林、水利等相关机构的指导下参加水资源调查、动植物资源调查、能源利用状况调查等实践活动,或到环保工作先进单位实地参观,亲身观察生态污染和生态补偿的现实状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环境道德教育的效果。其次,应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在环境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活动中融入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并对这个过程进行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起到增强社团成员环境道德意识的作用。再次,班委会和团支部应以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认真发挥环境道德的自我教育作用,从而提高班级成员的环境道德素质。

第四,把典型示范和反面惩戒有机融入到环境道德教育之中,切实提高教育效果。首先,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对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挖掘先进典型,加强培养力度,进行宣传表彰,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引领大学生加强环境道德的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环境道德素质。高校的老师特别是直接从事该教育的老师,自身的环境道德素质一定要过硬,并时刻做到言行一致,为受教育者做表率,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提高教育的效果。其次,发挥反面惩戒作用,要以各种形式向大学生呈现反面案例,对各种不良环境行为进行有力震慑,使其在环境行为上自觉向善,从而提高自身的环境道德素质。

第五,注重德性形成,强化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7]。首先,要切实发挥大学生在环境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着眼于增强其践行环境道德各种规范的能力;其次,积极拓展环境道德教育内容,力促大学生具备比较系统、完整的环境道德知识,实现由环境道德知识到具体行为的转化。环境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生活道德养成和职业道德养成是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两大重要部分。在生活道德的养成教育中,应密切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细微处下功夫,使其养成不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不踩踏绿地、不抛掷杂物、不攀折花木、不乱刻乱画、不随地吐痰、不浪费公共场所水电等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中,通过在大学期间有关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秉持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李培超.论环境伦理学的现代化价值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4(1).

[4]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5]古立新.高等院校环境道德教育略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7]陈雪梅,杨小帆.高校生态德育的渐入与推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文明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