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评论的优势及其互补

2014-03-25喻频莲

关键词:人民网人民日报

喻频莲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评论是报纸的利器。在当今媒体竞争由“独家新闻竞争”向“独家观点竞争”转变的态势下,评论的功能更为凸显。《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承担着为党和国家扬旗立言的不二使命”。[1]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社旗下的另一个子品牌,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网络赋予了它及时性、平民化、大众化的新媒体特征,从而使得它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与《人民日报》传统报纸评论迥异的色彩。

本文选取了2014年1月1日至1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观点频道”的评论作为分析对象。《人民日报》除元旦8版,4日、5日、11日、12日4天双休日每期12版外,其余的10天每期24版,统计对象包括“评论版”评论和其他版面的评论。人民网“观点频道”主要选取了“人民网评”、“观点1+1”、“网友来论”、“评论撷英”、“人民视点”、“网友拍案”、“专栏”、“漫画也是生产力”8个栏目的评论。“观点”频道其余的栏目还有“原创”、“新评”、“群众路线”,因为与其他栏目的评论内容交叉重复,故不在统计之列;“报系言论”即《人民日报》评论,也不在统计之列。

一、《人民日报》评论的优势

《人民日报》一直致力于与时俱进,从创刊起,多次改版。2013年元月4日,《人民日报》再次改版,将原来第五版的要闻版改为评论版,周一到周五出版,在已有的评论数量基础上,每期又增加了约1万字的言论量。《人民日报》对评论的倾力打造,体现了其在新时期对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追求,“负重而舞”一直是它作为“中国媒介旗舰”的历史使命,权威性也一直是它塑造影响力的优势所在。

(一)评论规格高

根据新闻评论的形式与规格,《人民日报》传统的新闻评论可分为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和编者按、专栏评论。[2]其中,社论为大型重型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为中型评论,短评、编后和编者按语为小型评论。在国际报业视野中,社论所对应的就是不署名的报纸评论。不署名本身就是一种规格和制度,它意味着社论的立场代表媒体。我国媒体和西方媒体的社论在“代表媒体”这点上有着共同的规定性。不同的是,在我国,党报社论代表同级党委。因此,《人民日报》的社论是极具权力规格的,绝不可擅用,即使是《人民日报》评论部自己也不可擅用。2011年4月下旬,《人民日报》开始推出以“本报评论部”名义发表的文章,这是对《人民日报》评论品种的丰富。“本报评论部”文章的命名动机,马少华先生认为:“当‘中纪闻’(见201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等暗示着重要来源和权力色彩的署名时常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同时,以‘本报评论部’署名,也许同样着意于暗示写作主体的区别。”[3]因此,“本报评论部”文章的规格,可以等同于社论。

2014年1月1日至15日,《人民日报》共发表评论316篇,其中社论1篇,本报评论部文章5篇,本报评论员文章20篇,专栏评论274篇,其余16篇,重型中型评论占到了评论总量的8.2%,每天发表篇数平均为1.7篇。《人民日报》的重型和中型评论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其规格高,具有强烈的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充分彰显了中共中央党报的地位,成为国内外读者解读“党意国意”的窗口。

(二)选题重大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选题宏观重大,因而多以系列评论出现。如人民日报评论部自2014年元月2日起在第5版评论版推出4篇署名“本报评论部文章”、副标题为 “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的系列评论,分别以“2014,你将如何存在”、“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如何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为主标题,评论视野宽阔,磅礴大气,充满了浓厚的文化精英的责任担当意识;系列评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就讲话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做了阐释;系列评论“我们为什么赢得良好开局”共5篇,就中国的经济发展指出要把握大势,保持定力,做好政府与市场的大文章,奏响中央与地方的交响曲,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让社会预期与经济发展彼此促进、良性循环,通过作风建设,扫除沉疴积弊,凝聚正能量,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变为现实;系列评论“认真扎实做好第二批活动准备工作”共3篇,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更加注重活动系统设计,更加强化问题导向;系列评论“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共2篇,就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高度关注明天“谁来种地”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和强调。元旦社论“让今天的改革为明天铺路”更是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旗帜鲜明的肯定表态。

(三)作者精英化

2013年1月4日,《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个评论版问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评论生产方式”,《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吴焰在改版一年后评价说:《人民日报》评论部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内向型部门,关门写稿埋头耕耘,现在变成了一个“开放型”部门。“这块版上,不仅有传统的名评论专栏,我们的作者里还有吴敬链、饶宗颐、傅莹、傅高义、林毅夫这样的名家大家,有来自各领域学科的知名学者,更有无数普通读者。”[4]

在2014年1月1-15日期间,《人民日报》标明作者身份的评论共有51篇,占到评论总数的16%。其中学者24名,官员23名,企业老总1名,将军1名,律师1名,媒介同行1名,呈现精英化特点。《人民日报》评论版开设了“名家笔谈”、“新论·学者说改革”栏目,约请各学科领域著名学者专家和政府要员为改革和社会治理进言献策;同时开设两个政府官员观点平台——“声音·高端话改革”专栏,作者级别为省委书记、省长;“治理者说”专栏作者级别为地方党政干部。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以及良好的文化修养,使《人民日报》的评论具有无与伦比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是它在这个千帆竞发的多元社会、百舸争流的观点时代胜出的“核武器”。

二、人民网评论的优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报纸建立网络版的实践始于1994年。人民日报社顺应时代潮流,于1997年1月1日创办人民网。最初的人民网只是复制纸质版的内容,其他内容上的改变很微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网越来越凸显出新媒体的优势,用文字、图片、动漫、音视频、论坛、博客、播客、掘客、手机、RSS等多种手段每天24小时第一时间面向全球发布信息,成为人民日报社另一支独立的重要的新闻宣传窗口。2000年,人民网开设观点频道,打造网络的舆论阵地。不论是原创评论,还是摘引的其他媒体的评论,人民网评论都明显带有“新媒体”的烙印。借力新媒体技术,再加上母媒《人民日报》的资源依托,是人民网评论形成舆论影响力的优势所在。

(一)强时效性

报纸一经发行,就不能再作任何改动,而网络可以不断更新,以最快速度发布对最新发生事情的报道及评论。时评化是人民网“观点”频道众栏目评论的共同特征。与传统意义上讲究章法、注重思想性和指导性的评论不同,时评是就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快速评析议论。时评这一言论品种在当代的勃兴,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表现。时评的强时效性,使媒体能抢占话语权先机,增强媒体的影响力。权威性、公信力俱佳的时评甚至能帮助媒体树立意见领袖的地位。

在2014年1月1-15日期间,人民网“观点”频道共发表评论400篇,比同时期《人民日报》多出84篇。与报纸按天生产的规律周期不同,网络随时可更新的功能使得它的每则信息生产时间精确到以秒计。以人民网“观点”频道表现活跃的专栏“网友来论”为例,“网友来论”在2014年1月1-15日期间共发表评论89篇,除1日、4日、5日、11日休假未更新外,其余11天平均每天更新约8篇。其中元月2日更新数量最多,达到11篇,更新时间分别为:09:20,09:32,09:37,09:41,10:44,11:00,11:04,11:06,11:09,13:36,14:25。张艺谋超生事件、医生贩婴案、院士论文造假事件、血汗工厂童工事件、抢票软件、除夕该不该放假等社会瞩目的热点焦点,人民网评论都给予了关注,及时发出声音。在众语喧哗、言论良莠不齐的网络空间,拥有第一流作者队伍的人民网的优质评论足以脱颖而出,争取到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二)宽言路

人民网评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强国论坛的诞生。1999年5月8日北约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后,《人民日报》出于政治策略的考虑,始终保持着按照政府声明的基调进行宣传,而网上却开辟了一条供民间高涨的激愤情绪宣泄的通道,即“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6月19日易名为“强国论坛”。“强国论坛”的象征性符号意义在于:它启动了一条民意表达的途径,成为民声的集散地,并树立起理性、建设性的思想旗帜。同样是关注国脉民瘼,与《人民日报》传统的稳健的精英话语的表达方式相比,生长在网络的平等的、平民的土壤中的评论更贴近地气,言路更宽广。与《人民日报》严格的把关人制度相比,人民网评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评论撷英”栏目吸纳了众多市场化媒体的言论,多元化的公众话语的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人民日报》评论严肃单一、“说教”的刻板印象。“网友拍案”栏目内容直接选自“强国论坛”、“强国博客”,带有鲜明的网络锐气;“观点1+1”题材也是选自其他媒体的文章再加上人民网编辑自己的点评,同一话题的不同意见的碰撞,更符合日常生活中观点的原生态。“漫画也是生产力”基本上选自其他媒体,2014年1月1-15日期间共3期,其中来自《新京报》1期、新华网2期。从原创性方面来说,人民网评论的原创性不及《人民日报》高,但就文路和言路两方面,人民网评论更为宽广。“观点”频道留言区的网民跟帖,在相对“弱把关”的低门槛下,呈现的更是一个自由广泛的意见市场。

(三)广容量

与报纸固定的版面相比,互联网技术给予了网络版相对无限的容量。人民网所承载的信息远远大于《人民日报》所能承载的。报纸一经发行就不能再更新了,而网络媒体的内容却可以持续滚动更新,并且支持过期内容搜索。在历时性方面,《人民日报》每个评论栏目可滚动呈现最新1000条;在共时性方面,人民网设有“报系言论”专栏,集纳了《人民日报》报系评论;“评论撷英”集纳了其他媒体评论;超链接方式更赋予了读者无限的自由阅读空间。

(四)多媒体形态

多媒体形态也是人民网评论的新媒体优势之一。《人民日报》评论主要以文字为主,2013年增设的评论版的新闻漫画专栏是传播形态的丰富。而人民网评论除了文字、图像,还有音频和视频、动画,传播形态更多元化,更富视觉冲击力。

三、《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评论的优势互补与融合发展

虽然《人民日报》与人民网优势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说,二者的功能是一致的,即共同致力于打通“两个舆论场”,为民说话与替党立言二者不可或缺,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理想的互补双赢的评论生态格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的新闻评论建设路径一是秉承各自特色优势,二是一体化的融合发展。

“融合”与“全媒体战略”是传统媒体转型的路径——最终通过多渠道和多终端的手段达到影响力与效益增长的目的。人民日报社现已打造有手机人民网、手机强坛、手机电视、手机报、人民电视、人民播客、人民掘客等多媒体体系;同时也致力于融合发展之路。就评论建设而言,《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的评论融合发展主要表现在延伸传播和革新传播两个方面。

(一)延伸传播

首先是纸媒向网络的延伸。在人民网上设有“报系言论”专栏,设《人民日报》PDF版链接,并设留言区。其次是网络向纸媒的延伸 。在《人民日报》“评论版”设有固定专栏“悦读”,文章均摘编自其他媒体,体现了新媒体环境给编辑查找资料带来的便捷性;《人民日报》还不定期设有“网友议”、“读者反馈”、“@人民日报”等栏目,摘编人民微博网友评论或对热点事件的网友微博进行点评。

(二)革新传播

二维码技术由都市报和晚报率先使用。2013年7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致读者》,宣布“为进一步拓展新闻宣传平台”,将“从7月1日起分步推进传播形态创新”,在当天的头版和第二版开始使用二维码,为读者开辟纸媒与网络联通的捷径,免除读者搜寻网页和输入网址的麻烦。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力争与市场化媒体缩短距离的忧患意识和竞争姿态。

四、《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评论建设的范本意义

《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评论建设为转型时期党报评论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范本。传统党报和新生网媒应该明确自己的传播优势所在,明确自己的社会功能所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吸引不同受众群体,共同引导舆论。传统党报发行量主要依靠公费征订,核心受众群主要是各级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知识分子等,解释党的方针政策、评论重大时政问题是传统党报评论的优势所在,也是其满足核心受众群需要的应有之义。而在评论社会热点、与受众充分互动方面,网络评论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网络评论所侧重的社会功能就是满足普通受众的需要,搭建平等的、通畅的意见平台,同时借助这一平台延伸传播,扩大传统党报的覆盖面和影响度。既错位竞争,又融合发展,才能如《人民日报》改版宣言所说的更好地“传递党心民意、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5]

[1]邓拓.怎样改进报纸工作[J].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范荣康.新闻评论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3]马少华.近日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值得关注[EB/OL].http://msh01.blog.sohu.com/ 173965803.html.

[4]吴焰.人民日报评论版改变了传统评论生产方式[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110/c 120837- 24080440.html.

[5]致读者[N].人民日报.2013-01-04.

猜你喜欢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2022年上半年数据报告
从人民网的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在主流媒体创新中的探索应用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