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院派芭蕾舞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2014-03-25孙亚男

关键词:芭蕾舞者芭蕾舞表现力

孙亚男

(沈阳音乐学院 舞蹈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芭蕾舞是源于欧洲宫廷的贵族舞蹈,它代表的是上层人们的高贵、典雅。但作为现今中外各国流传的舞蹈种类之一,芭蕾舞又被赋予更多意义和价值。它虽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却又被这唯一特性所束缚,导致了作品生命力、艺术性的缺失。

一、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与舞蹈表现力培养的关系

(一)芭蕾舞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是一名芭蕾舞专业学员或演员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它包括芭蕾舞基本能力的训练、技术技巧的训练等,如进一步划分可分为软开度训练、爆发力训练、灵活性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跳转的技巧能力训练等。这些基础能力通过芭蕾舞规范的训练体系,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训练,得到逐步提升发展,使芭蕾舞者逐渐了解和掌握芭蕾舞的运动模式,并使其身体适应芭蕾舞运动规律。芭蕾舞基本功训练还应符合自身需求的训练特点,即动作训练围绕“开绷直立”四个字展开。因此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最具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专业舞蹈训练体系。

(二)舞蹈表现力

舞蹈表现力属舞蹈美学范畴,克罗齐认为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艺术,艺术即创造,因此一个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经过了内心想象、表现、创造的过程。如芭蕾舞的“开绷直立”特征,具有特定的审美属性,却限制了芭蕾舞美的发展。它的高傲与气派只能表现一类人物,一类情节,而舞蹈在最初出现之时便是为了表现语言、音乐都无法表现的情绪、情感、内心的思想变化。试问一种审美特征又怎可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与世间万物呢?

芭蕾舞的表现力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符合芭蕾舞特征的,给人以唯美、高傲之感的传统模式下所形成的表现手段,它是一种审美表现,舞者同样通过动作表现出了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和心理矛盾,但固定的风格禁锢了芭蕾舞情感的释放;二是广义上的表现力,通过表达情绪情感,用舞蹈沟通心灵,通过心与身体的契合传递某种感情、信息。以芭蕾舞语汇表现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人物或是抒发情感。笔者所指的表现力即第二种表现力,以解决芭蕾舞演员僵硬、刻板的舞蹈动作习惯和严肃的面部表情特点为目标。

(三)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与舞蹈表现力的联系

就上文而言,并没有批判芭蕾舞训练模式的意思。相反,笔者认同芭蕾舞训练模式下的优越性,以其严谨的要求、规范的动作培养了舞者良好的舞蹈习惯,并着实提升了舞者的各项能力,尤其是对腿部的训练。同时基本能力是表现情感的有力支撑,如果舞者没能训练出良好的软开度、爆发力、灵活性等基本能力,又怎能表现人物、情节和情感。因此表现力一定是建立在基本功达标的基础上才能体现的,它是一种表现手段,一种传播媒介,只有舞者对自己身体的掌握做到游刃自如,才能谈及更深层次的表现。也就是说舞蹈训练需要一个过程,即舞者掌握身体→融入心灵→运用身体表现心灵→身体与心灵融为一体,[1]这是通过舞者技能提升与内涵升华双重作用下完成的。

二、芭蕾舞表现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派具有严格的程式化模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制定教学计划,并且完全实施,对学生的技能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有利于掌握各种舞蹈的规律、特征,使其学习更加事半功倍。但也是由于这种规范的模式常导致学生有技能,没情感,即动作到位却无法产生共鸣,尤其是芭蕾舞专业的学生,大多具有优越的身体条件,练就了一身舞艺,但却无法将心融入到规范化的动作之中,当然这一问题的存在与人们对芭蕾舞的认识和芭蕾舞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关系。

(一)改变对芭蕾舞的认识,确立现代芭蕾的优越性

芭蕾舞已经在发展变化,由以古典芭蕾为主而转入以现代芭蕾为主。古典芭蕾经过500年的历史印证始终走在世界舞蹈界的前端,但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而应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古典芭蕾舞剧中的形象以高傲、华丽为主,符合17世纪末欧洲宫廷贵族的情感特征与审美需求而诞生,但不能满足现今人们对于舞蹈的要求,不能体现人舞合一的精神,也就是说古典芭蕾已经不能满足现今时代的审美需求。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不能被舞种所束缚,他应该以表现情感为主,将动作融入感情。不论是中外舞蹈都来源于人们对于情感表达和模仿的需要,舞蹈可以表达不易用语言表达的情绪情感和思想意识,因此舞蹈就是为了传递情感而存在的。其芭蕾舞应该将情感传递的功能最大化,感染更为广的不同人群,其舞者更是如此,以最本质、最内在的力量将芭蕾舞回归于舞蹈孕育之初的初始意义,用以抒发不同的情绪情感,释放舞者的内在灵魂。

(二)学院派芭蕾舞者的普遍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芭蕾舞者被禁锢在芭蕾舞的世界中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样的情况在古典舞、现代舞和民间舞专业便很难发生。比如说编排一个伴舞,芭蕾舞者常比其他舞种的舞者的动作更加僵硬,但同时芭蕾的优越性也体现出来,如脚下动作干净利落,身体挺拔“有气质”。这就同芭蕾舞的教学模式相关,同芭蕾舞的“开绷直立”特性相关,芭蕾舞演员要求就是直立、挺拔、绷直,因此其动作也是如此,但在舞蹈的表演中(不单指芭蕾舞)过度的开绷直立便形成了动作的死板、木讷、没有生命力,使得学员只注重动作的规格而忽略了动作的律动之美。同时课堂教学中芭蕾舞教师又过于严肃,学生紧张(这种紧张体现在精神与身体两方面),即动作紧张、精神紧张,并形成了表情严肃的学习风格,这些因素都是导致芭蕾舞者不会表现的要素。因此,可以将学院派芭蕾舞者的表现力缺乏归纳为:课堂教学气氛严肃、动作规范性阻碍创造力、表情严肃、不懂得身体运用。

第一,课堂教学气氛严肃。芭蕾舞教师与民间舞教师不同,强调严肃气氛,但无形中形成了芭蕾舞学员僵硬、严肃、紧张的学习情绪。想着规范科学的动作要求,教师可将一个班级学生训练的如同影子一般,让学生动作高度、力度,乃至速度完全一致。虽表述有些夸张,但在芭蕾舞教学中真实的存在。这影响芭蕾舞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让学生产生了规范即美的错误美学观。

第二,动作规范性阻碍创造力。学生产生了规范即美、整齐即美的错误观点后,便以此为目标而努力,虽养成了良好的芭蕾舞习惯,却形成了“音乐盒舞蹈风格”(即如同音乐盒中的芭蕾舞小人一般,仅会高傲、优雅的旋转)。使得芭蕾舞演员与学员输入与输出风格形成了正比,缺乏创新与发展能力。

第三,表情严肃。芭蕾舞者的特有气质是不难发现的,虽让人羡慕,却也时常给人傲慢、不可一世的感觉,这一芭蕾舞者的共同特质主要反映在其表情与形态上。不苟言笑、趾高气扬都可以准确无误地形容芭蕾舞者。同时这一“气质”不仅反映在生活中,也被芭蕾舞者带入到了舞台之上,使得其表演让人望而却步,虽惟美却少了情感沟通的桥梁。

第四,身体律动僵硬。芭蕾舞始终是“提”着的,缺少了“沉”的附和,“圆”的填充。如芭蕾舞动作中上即上、下即下、立即立,其动作的点线连接也可将其看成是直线与直角,而非使用抛物线、波浪等形状,可以用戛然而止来形容。同时芭蕾舞上身动作的匮乏,也是导致其僵硬、木讷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学院芭蕾舞教学应借鉴和增加现代舞课、身韵课与民间舞课

学院派芭蕾舞由于始终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逐渐显现出问题,并不适合中国的舞蹈发展。笔者认为芭蕾舞专业在课堂教学时要借鉴其他物种,也应增加其他舞种的课程。如芭蕾舞演员吕萌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舞蹈是舞台艺术,而非竞技运动,是艺术就要注重表现力,技术动作只是基础,任何时候不能喧宾夺主。”他还说过:“只要演一个人物,我就一定要把他演活,芭蕾舞台上不能每个人物都像‘王子’,跳起来都一个样。”换句话说,芭蕾舞不应该只能表现王子和公主,而是应该顺应时代的步伐。因此,将古典舞、现代舞与民族舞融入到芭蕾舞作品中是十分可行的。同时在教学中加入其他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风格特征。就拿芭蕾舞演员表情问题来说,芭蕾舞传承其高傲、尊贵的特征,就应该笑的含蓄、高傲,所以芭蕾舞基训课堂要么没有表情,要么就是高傲的微笑。当然如果让学生在芭蕾舞课堂用不同情绪做动作也不符合芭蕾舞的训练要求,将会形成幽默的芭蕾舞教学。但舞蹈的表演却恰恰相反,含蓄、高傲仅仅是情绪的一种表达,还有诸多情绪需要通过表演展示,如羞涩、生气等。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民间舞课程的学习解决。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舞蹈风格、形式和丰富的情绪情感表现手段,舞蹈动作以呼吸贯穿,张弛有度、顿挫相容,对释放芭蕾舞者情绪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就像古典舞以“提沉冲靠含腆移”为基本动律特征,讲究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韵律变化,这样中国舞学员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身体,刚柔并济、韵律相通。通过古典舞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上身动律得到训练,也可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作品。最后便是现代舞教学,现代舞讲究人与自然结合,即松弛、随意,正好与芭蕾舞规范、程式化模式相反,现代舞的松弛与芭蕾舞的开绷直立相结合,使芭蕾舞不用一直给人以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感觉,改变芭蕾舞的审美特征,使芭蕾舞融入自然、融入心灵,使芭蕾舞演员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四)芭蕾舞者文化内涵的提高

文化底蕴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舞蹈属于交叉学科,它同美学、艺术学,乃至历史学、生物学等都息息相关,在舞蹈表现中它既是抽象的,又是有迹可循的。如舞蹈既可以表现抽象的艺术形象,又可以描绘事件、故事,塑造人物,表现情绪、情感。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与编导,首先,要具备与舞蹈密切相关的知识。如熟知历史有利于描绘历史事件、诠释著名的历史人物。[2]再如对美术的涉猎不仅可以扩展舞蹈空间思维,还有利于舞蹈动作的抑扬顿挫、点线连接。同时舞蹈解剖学也是舞蹈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为舞者了解自身的身体组成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条件,使舞者可以科学的训练。其次,修身养性的性情培养也是芭蕾舞者文化内涵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多次提到芭蕾舞者被其审美特征和训练体系所禁锢,那么打开枷锁最好的方式就是由内而外的爆发,使感性的芭蕾舞演员们更加感性、细腻。如可以阅读散文、小说等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跌宕起伏。

芭蕾舞作为科学、严谨、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是必要的。解决现今芭蕾舞训练体系中的各类问题也是完善芭蕾舞教学的重中之重。表现力是艺术各门类的共同课题,表现即窗,是与外界沟通,寻找光亮的出口。舞蹈丧失了表现力,便没有生命力、艺术性,所以培养芭蕾舞者的舞蹈表现力是极其关键的。

[1]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孟广城.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芭蕾舞者芭蕾舞表现力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芭蕾舞女
跳芭蕾舞
论报纸新闻摄影专题的表现力
高跷舞
优雅的舞者纸巾盒
试论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策略
小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