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天华音乐思想及其启示

2014-03-25徐慧文

关键词:刘天华国乐传统

徐慧文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4)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乐宗师、著名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其生命尽管只有短暂的37个春秋,但其在音乐表演和教育生涯中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全面、丰富的音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1]本文通过回顾刘天华先生的音乐创作、表演和教育生涯,进一步挖掘刘天华先生的音乐思想,以期探讨新时期刘天华音乐思想对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刘天华音乐思想

刘天华先生非常重视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历来不受统治阶级的重视,直至近代,这种轻视民间音乐的观念仍没有得到改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音乐界的崇洋派甚至认为,民间传统音乐属于一种落后的应淘汰的东西,不值得花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和搜集;再加上我国传统记谱方法不科学,导致民间传统音乐不能妥善保存和长久流传,这都严重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2]刘天华非常重视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他改革了传统的工尺谱体系,在工尺谱旁边标注出附点、休止符、连线、节奏线以及弓法、指法、把位、强弱和多种表情术语等,使工尺谱体系日臻完善,便于流传,并向我国民间音乐界介绍和推广线谱记谱法。他在《音乐杂志》上发表的音乐作品,均采用工尺谱与五线谱相对照的形式,有力地扩大了线谱记谱法在我国民间音乐界的影响,有利于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妥善保存和长久流传。刘天华先生坚持不懈地搜集整理我国民间传统音乐,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刘天华经常亲自前往北京天桥杂耍场等民间艺人聚集地,搜集散落在社会底层的各类优秀民间音乐,甚至还经常放下身段,亲自邀请优秀民间艺人到自己家中表演,以手稿的形式,搜集整理散落在社会底层的优秀民间音乐,以方便其传承和保护。但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困难,在他去世后,很多手稿因未能及时出版而没有保存下来。刘天华先生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开创了我国以科学记谱法记录整理戏曲、民间音乐的先河,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科学记谱法的运用与推广,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刘天华先生终其一生,始终坚持“顾及一般的民众”的平民音乐教育思想。在当时,音乐艺术教育主要以上层社会人士为对象,这种教学模式有着贵族化的倾向。这一西方教学模式,束缚了音乐的教化功能,致使音乐失去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在此背景下,刘天华积极倡导音乐“顾及一般的民众”的平民教育思想,呼吁音乐界改变音乐教育贵族化的倾向,将音乐普及到社会平民阶层。[3]刘天华认为,音乐应当属于全体社会大众。他在《月夜及除夕小唱说明》中特意向音乐界的“先生们”暗示,不要只会一味迎合社会“贵族们”“唱高调”,如果音乐不从社会民众的角度出发,创作出深受社会民众欢迎的音乐,那么音乐最终将会成为“贵族们手中的玩具”,致使音乐艺术失去其原本之意。他深刻地指出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提倡“要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使音乐成为全社会“人人必备的一种养生之具”。虽然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利于其平民音乐教育理想的实现,刘天华也意识到,要真正把音乐教育普及到一般民众,这真是一件万分渺远很难实现的事,但他却为了自己的平民音乐教育理想,努力务实地开展了非常积极的工作。

刘天华先生特别强调兼收并蓄,努力促进中西音乐的调和与合作。清末民初的中国,随着科举制等旧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废除,新型学校在中国各地纷纷建立,学堂乐歌随之兴起,西方的音乐教育方式、教育理论和表演乐器被迅速引进到中国,从而形成一股学习西方音乐的热潮。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当时音乐界没有理智正确地看待西方音乐文化,形成了或全盘否定本国音乐文化,或排斥西方音乐文化的极端音乐思想。刘天华认为,这两种极端的音乐思想,都不利于促进我国音乐的正确发展。为此,他积极倡导兼收并蓄的原则,呼吁应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优秀音乐,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创新。刘天华先生指出,一方面,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出于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继承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遗产;另一方面,也要理智地看待西方音乐文化,要虚心学习和借鉴西方音乐的先进理念及教育技法。[4]也就是说,应该兼收并蓄,将西方先进音乐与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相“调和”,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通向世界的,科学发展的音乐艺术新路。

“为人生而艺术”是刘天华先生的核心艺术观。他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观,强调音乐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感情,认为音乐理应成为“人人必备的一种养生之具”。刘天华从事民族音乐事业的目的,不只是出于自身的爱好,而是为着力图扭转当时民乐在旧社会被人轻视的局面。刘天华为了改进民乐,到处奔波呼吁,甚至上书蔡元培,拟在北方成立国立北平音乐学院,以培育音乐人材。为避免音乐沦为贵族们的玩具,他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的民众”的民主的、进步的主张,为受人轻视的胡琴平反,并为其创制新声等,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出他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进步的、革新的音乐思想。[5]

此外,刘天华先生还特别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社会功能,是音乐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刘天华认为,音乐具有教育、审美、娱乐三重社会功能。刘天华强调,音乐可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情操。他极力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实现社会功利目的的手段,认为音乐应成为能给人以教化的重要工具。刘天华认为,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在他看来,一个人除了衣食住等日常必须之外,其最重要者“无过于音乐”。他说:“我们知道冷了穿衣,饿了吃饭,却不知道精神上受了痛苦还要一种东西去安慰他。”在当时的社会,大多数人的自我需求仅仅停留于“一是升官,一是发财”的生理需求上,却忽视了自我心灵的安慰。[6]在刘天华看来,能够在人“精神上受了痛苦”时予人以安慰的,正是音乐。刘天华认为,音乐还具有重要的娱乐功能,音乐爱好者才是真正“懂得人生快乐的人”,音乐可以让学习者“享受精神上纯洁的幸福”,是每个人理应具备的“一种养生之具”。刘天华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看待,这与西方艺术界对音乐艺术社会功能的认识,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刘天华音乐思想对当代音乐的启示

刘天华先生把毕生精力投放在改进民乐之上,立场坚定地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坚决防止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在与国粹主义的斗争中,刘天华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国乐思想。他提出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等音乐思想,对当代的音乐发展,仍极富指导与启迪意义。[7]

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启发我们,应该重视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艺术,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民族化特色为灵魂的,音乐艺术也不例外。含蓄严谨的德国声乐,热情奔放的意大利声乐,朴实自然的中国声乐,无不独具民族化魅力,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早在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艺术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这是因为“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政治高度明确了音乐艺术与民族传统音乐的内在传承关系。在发展文艺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不仅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工作者应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沃土之中,吸取其精华,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创作更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才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将传统音乐发扬光大。

刘天华对中西音乐的兼收并蓄启发我们,应重视对国外先进音乐文化的学习与借鉴。刘天华先生于1912年开始学习小提琴、钢琴等。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教期间,他随燕京大学音乐系教授Suth Stahl学习作曲,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他对二胡演奏及其发音机制的改革,就是吸收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做到了“洋为中用”。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也明确指出,音乐工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该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再吸收一些国外的先进理念,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对国外的东西如果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应该吸收“它的长处”,只有这样,才会对我们有益。因此,我们要重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文化,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再吸收一些国外的先进理念,大胆创新,以使中国音乐步入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之林,并进而站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前列。

刘天华对音乐社会功能的重视启发我们,应重视开展音乐的社会普及教育。音乐普及教育的概念对于音乐界来说并不陌生,在国家强调提高软实力的今天,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音乐厅来关注欣赏音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音乐的熏陶,可以达致人格情操的升华和心灵品格的净化,事关国民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音乐的社会普及教育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培养青年的音乐素养。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他们整体音乐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代表和决定着国民整体综合素养的高低。为此,学校和相关主管部门不仅有责任推广严肃的高雅文化,更应该在日常教育中认真施行,以积极推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努力使音乐成为“人人必备的养生之具”。

刘天华穷其一生,醉心于他的音乐殿堂,在传承民族音乐,提高民间音乐地位,施行音乐教育等诸多方面,多有建树。其“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理想虽未达成,但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为近现代国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对当代音乐的发展也极富启迪与借鉴意义。

[1]冯晓.刘天华——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杰出的民族音乐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鲁日融.刘天华继承发展民族音乐的历史贡献及其现实意义[J].交响,1992(4).

[3]赵建斌.立足传统·中西调和·改进国乐——刘天华国乐改进思维探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彭薇.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漫论[J].内蒙古艺术,2011(1).

[5]李佼佼.刘天华音乐创作和美学思想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

[6]李杰.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4).

[7]梅雪林.从《音乐杂志》看国乐改进社——兼谈刘天华的国乐思想[J].音乐研究,1995(4).

猜你喜欢

刘天华国乐传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国乐改进
On Musical Forms —— One of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Ideology〔*〕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