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似与不似的理论变迁及其与文人画之关系

2014-03-25傅强

关键词:文人画中国画书法

傅强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系,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国绘画有着十分漫长的历史渊源,早在奴隶社会,便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绘画作品。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有关绘画的理论研究也更为深入。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中国绘画在布局构思以及画作展现上,注重突破固定的时空局限,重视散点透视和大写意表现手段的运用,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境界。似与不似的审美理念,便是中国画追求形神兼备审美境界的直接产物。

一、似与不似的理论变迁

追根溯源,似与不似理论最早产生于哲学领域,由老子所提出。这位具有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家坚信,道兼具无和有的双重特点,因此,在老子的意识里,道便是承载着似与不似的终极对象。老子使用了一个十分贴切的词汇“恍惚”来描绘人们面对道时的心理活动。在此时,似与不似尚未与绘画创作发生联系。真正将似与不似理念与绘画相联系的,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庄子所言的象罔,虽是以虚拟形象喻求道方式,但已然指向了去形求之。郭嵩焘注云:“象罔者,若有形,若无形,……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不得也。”[1](P415)此后,绘画成为儒家宣扬政治教化的手段之一,被儒家赋予了“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目的,此即张彦远所云:“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2](P1)由于儒家一统天下的独尊地位,致使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庄子的去形求之的绘画理念没有得到应有的延续。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意的绘画理论,辩证论述了形与神、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唐代张彦远提出了“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的观点,认为“得其形似”而“无其气韵”,或是“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均算不上好的作品。但这一时期,所谓的传神只针对人物画而言,到唐宋以后,随着山水画、花鸟画的发展,相关理论的运用,才拓展到了整个中国画创作领域。

到了宋代,画工之画向文人画转变,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并首次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苏轼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此即所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随物赋形”与“状物精妙”,使中国画在宋代达到了似的顶峰;同时,宋代文人画中所提倡的“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与“以意为之”的写意心法,也使得中国画十分注重画的抽象因素。此后,元代黄公望提出了理趣韵兼备说,清代石涛提出了“不似似之”说,进一步准确地概括了传神论。近代黄宾虹指出:“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傅抱石在《中国绘画理论》中认为,作画应从不似入手,经似,最后到不似。至齐白石更直云:“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3~4]其所论,是对似与不似理论的全面总结,蕴含着达成中国画最高审美境界的必要原则。由此,似与不似的绘画创作理论,得到了更为简洁的表述。

二、与文人画之关系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样式,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以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已然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当文士将满腔情怀,一腔孤愤,投射于这诸多物象之上时,他们笔下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已然不再是具象之物,而转变成其兴寄的对象。在似与不似之间,文人得以抒发他们内心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彰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吴镇梅妻鹤子而终老,郑思肖因亡国失土而作露根兰等等,凡此所为,虽然都受儒家思想的左右,不出道释思想的慰藉,但其中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营造。文人画与书法关系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的组合,不仅是构成文人画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也是文人画中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其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其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云:“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从某一层面而言,中国画对似与不似审美境界的追求,正是源于以汉字书法入画的传统。汉字书法强调以点线抒情,“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要用个性化的点线运动节律,遵照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法则,体现出对立统一的道,以表现普泛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若以绘画家的眼光看待书法艺术,龙飞凤舞、造型各异的书法本身是没有任何具象的,但若转换角度,站在书家的立场来看,即便是狂草,在书法家眼中,也依然是意象纷呈。书法艺术的独特特点,完好地诠释了似与不似的理论精髓。米芾的代表作品《珊瑚笔架图》,便是他在完成书法作品后,有感而创作的一幅作品。该画作全部使用书法笔意,讲求顿挫飞白,有一种洒脱天然的飘逸感,传神地将画与书之间的深层联系展现出来。可以说,该作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副“画中书”[5]。

文人画重意。倪瓒云:“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倪瓒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史载:“元季诸家,无论山水,人物,草虫,鸟兽……凭意虚构……非但不重形似,……笔墨上求神趣。”此时,似与不似的绘画理论,已经在文人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重意求简,成为文人画的首要追求目标。在文人画中,一切形体甚至可以简化到零。零即是白,即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能给人无尽深远悠长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重意重简,使得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创作追求似与不似的绝佳载体。

清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诸多顶极的文人画家,其中最为突出者为四僧,而四僧之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为最。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独特的身世以及其所生活的特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其画作的另类与独特。他们的绘画作品,不重视外表的形似,只注重精神内涵的追求,尤以直抒胸臆见长。他们逐步突破传统花鸟画的小写意,不再仅仅拘泥于文雅的创作风格,形成了豪放型的大写意花鸟画风,将中国画创作的不似之风推向了新的高潮。[6~7]从绘画风格来看,如果说徐渭的作品是放中有收的话,与之相对,八大山人则更注重作品的收中求放,其所用笔墨,既能达到纵横肆意的效果,也能达至圆润凝重的境界。八大山人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其所画的鱼和鸟,用笔不多,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与其所要表现的对象有十分巨大的差异。其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常常呈椭圆形,与现实生活中所见鱼、鸟之眼迥然不同。在其他画家笔下,鱼、鸟的眼珠大抵呈圆形,且定于眼中央,不会转动,而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的眼珠,却极富动感,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依托造型的怪异,在似与不似之间,八大山人将国毁家亡的一腔忧愤,栩栩如生地展现于尺幅之上。

文人画特色和体系的形成,又与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有关。创作对这些画家来讲,其所起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因此,不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三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为文人画创作中的必然选择。正因为如此,文人画便与似与不似的绘画理论有了天然的联系。

于中国画而言,似与不似是其所欲达致的最高审美境界,而文人画则是其典范代表。于今日之国画创作者而言,要想达致这一境界,作画者除却要悉心揣摩绘画的基本原则外,还应潜心学习书法创作艺术,将绘画与书法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多样的构思与技巧,以不断提高其创作水平。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3]杨硕鹏.论中国绘画的“神”“逸”之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王德信.中国画中的意象审美传统[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7).

[5]井庆斐.花鸟画中的神与情[J].大众文艺,2013(5).

[6]王璐珉.从老庄哲学意境看水墨山水之美[J].大众文艺,2013(5).

[7]李阳.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题材与布局技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3(5).

猜你喜欢

文人画中国画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书法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