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及启示

2014-03-25王飞

关键词:启蒙者新文化运动大众化

王飞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化大众化思想发端于20世纪初的“五四”文化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新启蒙运动影响下迅猛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分析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从中吸取其经验和教训,对于深入理解近现代文化大众化发展史,观照当代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

新启蒙运动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扬。它在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不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运用大众化的宣传方式,将新思想传达到广大农工群众中。它在新文化运动没有彻底实现的文化大众化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新启蒙运动是以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特色的新思想文化运动。它以“继承‘五四’,超越‘五四’”为口号,试图突破“五四”的历史局限,促成中华民族的新的觉醒。在新启蒙者们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多的是新民主主义对封建旧统治的启蒙,以让人们理解封建专制的痛苦与民主的美好;而新启蒙运动作为第二次新文化运动,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理性与知识,让人们能更直观地接触新思想,了解新知识,从而传递普及了大众化思想。新启蒙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张申府曾这样评价道:“凡是启蒙运动都必有三个特性:一是理性的主宰,二是思想的解放,三是新思想的普及。”[1]

新启蒙运动在文化的大众化传播中,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第一,爱国性。在当时抗日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新启蒙运动对于文化、思想的宣传,带有强烈的民族性。新启蒙者们开展新启蒙运动,是为了宣传和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战争,从而形成稳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考虑到群众大多没有文化或只有很少的文化,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的深入,就成为当时的必然要求,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就带有了非常鲜明的爱国特点。第二,复杂性。当时的新启蒙者们提出了要联合不愿意反对孔子但愿意传布爱国思想的人,要联合不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但是仇视愚民的传统思想的人,要联合一些问题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义者但是一部分问题又表现为理性主义者的人等等主张。这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新启蒙者们的想法。这也是新启蒙运动所提倡的思想大解放。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废除关于思想的外来枷锁,从而唤起人民的自觉。将这些人,这些思想联合在一起,使得新启蒙运动具有了鲜明的复杂性。第三,反封建性。新启蒙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其更多地表现为对其反封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启蒙就是脱离迷信,打破欺蒙,廓清愚昧。“‘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反对旧的封建传统文化,也就是反对那种使大众愚蒙的,只当作少数特殊人物的饰装品和御用品的旧文化。独断、迷信、吃人的不合理的教条,充满了这整个的旧文化的内容。”[2]新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之一,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曾对新启蒙运动的实质解释说:要从黑暗的时代将正在睡梦中的民众呼唤起来,使他们能够自觉到自己的现实的存在,这就是新文化的意义,也就是启蒙运动的意义。

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近代以来文化大众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启蒙运动形成的同一时期,文化大众化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新启蒙运动最终却偃旗息鼓,草草收场,除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巨变,以及运动准备不足等原因外,还与其自身文化大众化思想的缺陷息息相关。首先,新启蒙运动的文化大众化思想缺少一个主导思想作为指引。新启蒙运动的主要目标在于打破文化领域方面狭隘的局限性,促使思想战线可以更好更广泛地联合。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各阶层只要客观上不为帝国主义卖命,都是新启蒙运动联合的对象。这样一个运动,强调文化大众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抗日救亡的客观要求,但由于其缺少主导思想的指引,因而使得思想文化界失去了一次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的重要机会。其次,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宣传最终没有明确的立场。对封建思想意识的批判,对复古逆流的遏制,是思想解放的基本内容,当然也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新启蒙运动中,新启蒙者们对封建传统也采取了联合的态度。他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未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因而他们要对封建传统进行系统批判,但是他们同时又强调,不能彻底完全地批判封建传统。[3]“就是封建文化的遗产或封建文化的代表者,倘若他能发挥出一定的美点,或者在爱国运动上有一点一滴的助力时,我们都可以接受它。”[4]显然,这一态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比,表现出更加理性的色彩,但是随着新启蒙运动的开展和深入,新启蒙运动中大众化宣传时的理性却又失去了其原本意义,变成了对中国旧文化传统的大众化普及。其大众化宣传没有彻底脱离封建愚昧的镣铐,致使广大民众在新启蒙运动中,没有看到文化大众化所宣传的主题及其普及的重点。

二、新启蒙运动中文化大众化思想的现代启示

近现代文化的大众化发展,从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半个世纪里,共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近现代文化大众化发展的开端,近现代文化大众化的深入,文化大众化发展的迅猛时期,新的发展时期。[5]从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形成,到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文化浪潮,是文化大众化发展的迅猛时期。文化大众化思想在新启蒙运动时期正式形成了理论形态,在新启蒙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文化大众化的新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要重视文化大众化思想的地位。“在整个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中,文化的大众化、大众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倾向和品格。它的发展演进伴随着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始终,直到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时才有了转变。”[5]对文化大众化曾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说道:“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6](P6)文化大众化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在现代实现转型的重要表现。文化大众化思想的发展变化,必然体现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社会重要的变革内容之一。它的发展,也在实际上直接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大众化的重要地位,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要树立文化大众化思想发展的目标。新文化运动确实把众人从“铁屋子”(鲁迅语)中唤醒了,但是唤醒之后何去何从,后继的新启蒙者们并不曾涉及。表面上,人们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但由于缺失了方向,前路依然一片迷茫。这不能不说是新启蒙运动夭折的重要原因。[7]因此,当今社会文化的大众化宣传,一定要正确引导和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化,还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当今全球背景,对文化大众化思想发展的目标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要找好文化大众化思想宣传的落脚点和目标,正如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河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讲话的通知》中,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对于提出的目标,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细化和量化,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使措施和目标配套,把目标要求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结合时代发展和中国民族特色,深入探究能够获得民众认同的文化。

要把握好文化大众化思想发展的过程。为了巩固统一战线,以利于抗日救亡运动的进行,新启蒙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倡导各派思想的自由并存,自由争辩,这造成了当时新文化、新思想大众化过程中的复杂多样。当今,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文化思想日益多元化,因此,在文化日渐普及的情势下,怎样更加合理地掌控文化的大众化过程,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新启蒙运动文化大众化过程中的不足警示我们,文化大众化思想的发展要有群众基础,要真正和人民大众结合起来,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切实深入到群众中去。因此,在文化宣传中,我们要筛选大众化推进的方式,以让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在文化宣传中,要重点关注其大众化推进的过程,以让人民群众乐于接受。

[1]张申府.什么是新启蒙运动[J].实报,1937(5).

[2]艾思奇.什么是新启蒙运动[J].文摘杂志,1937(1).

[3]庞虎.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4]艾思奇.新启蒙运动和中国的自觉运动[J].文化食粮,1937(1).

[5]翟爱玲,贾金玲.中国现代文化大众化发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庞虎.新启蒙运动夭折的原因分析[N].光明日报,2009—03—03(1).

猜你喜欢

启蒙者新文化运动大众化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从启蒙者“论戏曲”到“甄别旧戏”——20世纪中国戏曲命运的生态观照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一寸相思一寸灰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