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2014-03-25杨高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全球化民族

杨高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四川 乐山 61400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命题,十八大报告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当今的文化,已经是突破地域限制的全球性文化,中国文化领域将面临诸多挑战。既有西方文化冲击,又有本民族文化的深化,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等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从文化全球化视域下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全球化既是现实的也是合理的,不同文化间冲突是必然的

第一,文化全球化是现实的。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P72)目前,我国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机制,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开展文化交往。同120个国家建立了1500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9个。截至2011年底,已在105个国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到50万人。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611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

第二,文化全球化是合理的。文化来源于生活,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马克思指出,精神生产“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2](P12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P32)“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1](P292)目前,联合国有193个成员国,世界贸易组织有144个成员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187个成员国,世界银行有187个成员国成为其股东。人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生活,为文化全球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第三,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是必然的。文化是多元的,是平等的,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凡能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文化,就是先进的文化。反之,就是落后或腐朽的文化。“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4](P104)文明在对抗、斗争中进步与发展,这种进步的方向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这种进步的方式既可能是“和谐的进步”,也可能是“野蛮的征服”。

第四,文化全球化趋势实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是由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促成的一种世界发展的整体化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现代技术革命在更深的层次推动着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演进。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各国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态势。

第五,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在人类悠久历史长河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该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文化是“硬”实力。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冲突与相融,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有生命力,才能确保文化安全。在今天的中国积极地融入全球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已不可避免。赋予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即使面对野蛮的征服者,最终也会让他们被“较高文明所征服。”[5](P686)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坚持我国意识形态上的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下的文化多样共存的文化发展方向。在任何国家或社会,不管社会形态有多么的不同,社会思想有多么复杂,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6](P550)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7](P167)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依靠马克思主义,建设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60多年来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从根本上讲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毛泽东讲:“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8](P516)邓小平指出:应该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9](P382)实践证明:“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7](P50)

在坚持我国意识形态上的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下,我们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重视中外文化交流,大胆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洋为中用”,反对盲目排外主义和拿来主义。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0](P41)邓小平在 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P373)今天发展起来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几千年以来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袭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攻击,社会主义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来就没停止过。渗透与反渗透,影响与被影响,作用与反作用将是长期的。“一定的社会意识的解体足以使整体时代覆灭。”[2](P35)在坚持文化多样共存、发展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坚决地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尤其是打着“普世价值观”旗号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牢牢确保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须知,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会发生转化的。

第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方向。“文化的核心是由价值观构成的”,[11](P8)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美国用的是“立国价值”(regime value、政体价值),这是指一个国家的建立、运行所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公民对于国家基本价值观要保持忠诚;而对于国家的管理者而言,忠诚于国家的基本价值,是遵守了最初与人民的约定这一最原始的契约,这一价值观是不容讨价还价的。在一个拥有56个民族和13亿人口的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铸就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充分发挥凝聚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体现人类真善美价值的优秀文化成果整合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引领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第三,坚持深度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方向。文化的发展既不是直线性的,也不是断裂式的。每个新时代的文化,都会受到前一时代文化的滋养与影响,历史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P585)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给我们留下了经、史、子、集与儒、道、释、理学等博大精深的文化财富。虽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12](P225)“剥削阶级当着还能代表群众的时候,能够说出若干真理。”“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13](P84)“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14](P708)以马克思主义的“既克服又保留”、“古为今用”的文化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其如伦理道德上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文化,之所以如此,是在于每一时代的文化要体现其时代性的创造。恩格斯讲:“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5](P284)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以往所有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也要发展,也要体现时代性的特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第四,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和文化“双百方针”的文化发展方向。毛泽东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4](P708~709)这一论断回答了“谁的文化”和“什么文化”的问题,具体地规定了新文化的主体和性质,即民族主体和人民主体;民族性、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的性质。所谓科学的文化,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的文化。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所谓大众的文化,就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民主的文化。

“双百”方针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毛泽东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10](P278)“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10](P229)“对于错误的意见,不是压服,而是说服,以理服人。”

当今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国际舞台,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交流已日趋频繁和紧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明确方向、确保道路,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提供不竭动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73.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荷)G.霍夫斯坦德.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M].尹毅夫,陈龙,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全球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