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3-25何新安邱远

关键词:河源市河源绿色

何新安,邱远

一、绿色经济与“广东绿谷”战略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关注经济本身的增长,但对于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剧、自然资源耗竭等一系列问题过于漠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反过来影响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将经济、社会活动置于环境资源动态大系统中,以动态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动态地解决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冲突。笔者认为,绿色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以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约束前提下,达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以及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目标,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一种持续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

河源市位于粤北山区,地处东江、韩江上游,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其生态保护任务很重,要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建立在传统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基础之上,河源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基于广东全局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河源市适时提出打造“广东绿谷”的发展战略目标,即打造河源市经济崛起的“发展之谷”、绿色崛起的“生态之谷”、人民奔康致富的“幸福之谷”,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者平衡发展的绿色崛起目标,而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绿色崛起的途径在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促进河源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破解河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实现山区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

二、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建市以来,河源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87—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6.7亿元增长至579.3亿元,年均增长14.2%。人均GDP由638元增加至19 505元。产业结构趋于协调,三次产业结构由53∶24.5∶22.5 调整为 12.5∶52.9∶3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7 292万元增加至31.37亿元。包括城镇居民就业、教育事业、交通事业、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和社会治安等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万人拥有病床数不断增加。同时,河源市人口基数较大,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广东全省水平。

河源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96.26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约0.62亩,高于广东平均水平。水资源丰富,拥有华南地区的最大水库——新丰江水库,是广东重要的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主要有铁、钨、铅、锌、锡、钛、铀、萤石、石英石、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稀土、建筑用砂、地热水、矿泉水等。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主要环境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水质方面,2011年全市地表水质保持在各功能区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方面,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没有下过酸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9.72%、100%和99.66%。

(二)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源市在经济社会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1.经济社会人口发展仍需改善

一是河源市经济发展总体处于较快发展态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人均GDP、人均收入、科技进步等取得了一定发展。目前河源市的经济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但与全省发达地市相比,还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金融危机后三次产业调整难度不断加大,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产品物价上涨较快,居民没有很好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好处等问题。

二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河源市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推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上升,交通状况不断改善,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口不断增加,但城镇失业率、刑事案件数等方面有待改善。

三是河源市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但与广东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河源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已成为制约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2.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过载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承载力是反映资源能够承载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的能力。近年来,河源市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强度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对耕地、水、矿产等资源的低层次开发,面临着建设用地的需求旺盛,人均水资源下降,且存在利用程度不高、污染加大和浪费普遍,以及水土流失严重、能源利用的外部依赖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超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承受范围,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与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3.生态环境容量较为脆弱

近年来,河源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主要环境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但随着河源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保护的压力凸显,主要表现在:持续保持优良的空气质量、水质和保护森林的压力日益加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工业园区环保设施建设及监控要求不断提高;开展矿山整治、处理工业污染的难度加大;环境容量的上升趋势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说明环境容量仍然较为脆弱,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三、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对策

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应将绿色经济的发展与打造“广东绿谷”战略结合起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先发展战略。

(一)加强宣传,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河源地处客家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要与当前的“文化河源”战略和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结合起来,应大力继承和发扬追求勤俭朴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家传统文化,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并加强生态环境、生态效益等舆论宣传,严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红线,树立新时期发展绿色经济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规划先行,打造产城互动融合新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要根据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积极编制绿色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按照生态文明和绿色理念,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体系、绿色服务支撑体系、绿色环境保障体系,力争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走在粤北山区前列。

二是打破产业园区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藩篱。要从绿色经济发展的更高层面着手提升园区产业与城市发展规划,采取城市中有产业布局,将产业园区打造为城镇的策略,实现产城良性互动。当前,应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以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升级提质为抓手,以江东新区建设为样板,搞好市及各县区的城市扩容提质,以城助产,以产兴城,打造产城互动融合新格局。

(三)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山区资源禀赋优势、生态优势和不断改善的区位优势,遵循省市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继续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深化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源低消耗、低污染、低耗能的绿色经济,建立结构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一是推进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工业。生态发展是河源崛起的根本要求,加快发展是河源的第一要务。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一区六园”产业发展平台,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新型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发展定位为生态工业园,以生态建园、特色立园、产业兴园为目标,错位发展。

按照“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发挥市场的作用,以政府政策为引导,推进资源科学合理、依法有序开发,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等专业基地,积极延伸稀土、超白石英砂、钨、铷等资源产业、水产业链条,努力建设稀土、钨矿、水等产业园,做深做细稀土等资源产业和水产业深加工。

二是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依托河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和重要交通区位,加快发展低碳服务业,以低碳生态旅游业为核心,促进旅游与文化、商贸、休闲、度假、会展等领域融合发展,提升河源作为粤北、赣南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功能和地位。积极发展低碳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四大旅游品牌,打造环珠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和休闲养老产业基地,大力扶持和培育客家文化品牌。

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点培养与本地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中、高职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坚持引进人才和自我培养人才相结合,为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发挥农业生态比较优势,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传统农业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新型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河源气候和水土等生态优势以及毗邻珠三角发达市场的区位优势,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建立环珠三角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城郊生态农业基地,扶持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市场前景广的规模经营大户和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的生态和休闲功能,提高科技、绿色、文化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四是加强农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联系,大力发展“农旅合一”经济,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布局智慧农业,加强与优势上市公司的合作,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建立环珠三角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种植高附加价值农作物,实现农业精准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四)夯实绿色经济发展基础,构建绿色服务支撑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以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金融为重点,实行前期政府引导、典型带动等措施,构建绿色服务支撑体系,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一是完善全市公共交通规划,优化连接市区与各县区的公共交通设施及资源配置,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建设中的优先地位。

二是树立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观念,以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为重点,融合河源本地气候和建筑风格,多措并举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

三是全面落实绿色能源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加快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产业升级。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全面改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并推动产业升级。尽快组建由政府主导的金融控股公司,引导产业园区建设,支持环保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出台地方“绿色信贷”扶持政策,如建立绿色产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激励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资金流向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中,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打造绿色环境保障体系

巩固完善“三大山系”(九连山系、罗浮山系、七目嶂)“两大通道”(河源—龙川、河源—和平线状生态经济通道)的市域生态格局,做好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保持绿色生态本色,突出“山、水、林、泉、城”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严格保护东江、新丰江流域和万绿湖、枫树坝水库生态环境,营造人与自然融合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根据河源市生态环境保护特点,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重点开展东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确保东江水质安全,探索东江中上游流域各河段排污权交易机制;完善新丰江、枫树坝水库绿色环境建设工程;以江东新区建设为推广样板,在新区内建立绿色经济示范工程;完善全市环保设施,确保污水处理能力适应发展需求。

二是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提升林业尤其是国有公益生态林的生态效益。加快林业信息化进程,布局智慧林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缓解财政资金不足;加快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提高林业基层技术人员的待遇,吸引人才;积极倡导建立东江全流域排污权交易机制、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和森林覆盖率为指标的生态补偿机制。

[1]赵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

[2]余春祥.绿色经济与云南绿色产业战略选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

[3]张小刚.长株潭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0(9).

[4]李忠.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6).

[5]张杰.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6]李辉,孟黎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2(4).

猜你喜欢

河源市河源绿色
绿色低碳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河源市2006-2019年风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一路一景 一段一品——广东省河源市打造“四季常绿四季花开”公路品牌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河源市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