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院校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4-03-25谢艳娟

关键词:专业化院校人员

谢艳娟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院校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截止到2014年5月,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达到357篇。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扩大院校研究在高校管理中的影响起到了显著支撑和推动作用,使我国院校研究摆脱盲从或刻意模仿美欧等国外院校研究的状况,构建我国院校研究特色和优势,自主培养高度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人员,科学规划、顺利完成我国院校研究任务和时代使命成为可能,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院校研究是为本校管理实践活动服务的管理研究、咨询研究、自我研究、应用研究,其工作成效体现在利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支持或管理咨询服务,推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1](P3-9)作为一种实践定向而非理论定向的研究,它的工作更多的集中在“提供信息,为学校规划、政策及决策提供支持”。[2](P42-48)上述关于院校研究内涵和工作职能的定位有利于院校研究者、院校研究机构、院校研究专业协会更好的构建我国院校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提高院校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明晰我国院校研究发展的未来趋势和使命。

一、构建我国院校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我国学者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介绍美国的院校研究,但开展中国本土化的院校研究是始于本世纪初,至今仅十余年的时间。[3]现阶段我国院校研究的实际工作成效、研究规范化程度、院校数据系统建设、院校研究人员专业化水平等众多方面都落后于美国。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我们根据中国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在有效弥补与国外院校研究整体差距的同时,寻找突破点和优势点,争取在总体差距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实现某个研究点或某个专题的研究水平超越国外同行,取得中国院校研究者在国际院校研究界的话语权和一席之地。所以,2007年中国院校研究会会长刘献君教授倡导“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以案例研究为基本方法,将中国院校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研究转向,[3]为近七年来中国院校研究界,集中有限力量在诸如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教师聘任制、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学情调查研究等多个专题研究领域开展比较有成效,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些专题研究中,既有根据中国高校发展战略环境日益复杂,社会问责意识逐渐增强,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矛盾突出等方面开展的应对性研究;也有借鉴国外诸如学生入学管理、学生就读经验与学业成绩调查、院校评估、学校效能及认证、学术项目与教师事务管理等方面开展的模仿性研究。应对性研究较强的实用性效果和模仿性研究的前沿性、引领性效果推动了我国院校研究中专题研究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界的影响力,得到了广大高校管理者的赞誉、支持和参与。

随着专题研究的深入,我国院校研究成果显著,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日益形成,研究人员、研究机构、专业协会、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的数量与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在此基础上,院校研究工作者开始探索、思考如何构建中国院校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鉴于我国院校研究发展的外部环境与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我国院校研究工作者对国外的院校研究经验不要盲目信从,要结合中国高校管理实践,勇于创造性的开展新的研究点和新的研究专题,以服务于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方面实现国家科学研究水平、科学技术整体实力、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全面进步。例如,组织我国不同类型高校成立不同类型高校的院校研究联盟;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形成”、“应用研究发展与技术转化”、“技术开发研究与产品转化”在对应层次大学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型大学支持基础研究的管理制度创新和组织变革;推动应用型大学或职业教育型大学在实用技术开发、技术产业化、新技术扩散、职业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此外,中国院校研究还需要关注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培育,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创业扶持,双结构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结构调整与课程内容优化,大学学术决策与治理结构变革、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就读满意度调查等专题领域的实践焦点问题,突出院校研究的应用研究特征。这不仅有助于我国院校研究的特色发展、错位竞争,更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院校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值得欣慰的是,中国院校研究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其研究议题正从宏观管理走向微观研究,有关教学评价与改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等问题开始成为院校研究的焦点。[4]

二、提高我国院校研究人员专业化发展水平

我国院校研究人员专业化发展水平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院校研究人员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院校研究工作推广和深化的重要障碍因素,改变这一现状迫在眉睫。院校研究人员的角色定位决定了院校研究工作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它需要院校研究者具备处理数据、制定规划、评估结果和推动学校改革的综合能力,并最好由众多学科背景的专家构成专业化团队。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测量学、领导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评估学等丰富背景知识是院校研究团队履行工作职能的必备条件。根据一项针对美国院校研究会2011-2012年度会员及2012-2013年度会员共4420位成员中的566人进行分层与随机抽样的调查数据得知,调查样本中的院校研究人员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科背景丰富多样。他们大多数拥有硕士以上学位,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少部分人具有博士后经历;具有教育和社会科学学科背景的各占27%,具有人文、工商管理、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学科背景的分别占21%、14%、12%。[2]院校研究人员的多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多类型能力结构是院校研究工作实现专业化的保障。

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是有条件的。它不仅需要组织保障,也需要院校研究人员以工作职能为专业发展指引方向。在美国,几乎所有高校都成立了关于院校研究的办公室,虽然它们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有独立的办公场所,都配置了职能分工明确、经过专门化训练的专职院校研究人员,[5]从而为美国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规定了岗位职责和相应的专门化要求。一般情况下,院校研究机构的普通工作人员主要收集、整理、汇总本校的大量数据,并把数据结果呈报给对数据信息有需求的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教学基层单位,也可以向本校教职员工、学生或校外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所以拥有普通职位的院校研究人员只需要掌握本校校情知识、数理统计知识、数据调研获取能力,具备过硬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程序开发能力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所担负的专项工作职能,不一定有教育类学科背景。而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的工作职责除了分析数据信息,还包括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或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决策,其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与普通职员相比较为复杂。他们除具备数据解析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之外,还需掌握专业的高等教育学、管理学、评估学等多学科背景知识,以及与学校办学历史、学校文化相关的高认知度的院校背景知识。

对于中国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情况而言,受我国院校研究发展历史短、院校研究经验不足,院校研究机构尚不健全、院校研究数据支持系统薄弱等制约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专业化程度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我国一部分学校尚未建立院校研究机构;一部分学校建立了“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大部分学校则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室)、发展规划处(办公室)、本科教学评估办公室等机构分别履行院校研究职能,但这些机构业务工作往往相互独立、协调性差,游离于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在学校决策体系中发挥作用有限,严重影响了对院校研究人员专业化价值的肯定。而且对我国大多数院校研究机构而言,专职人员配置普遍偏少,担负的职责十分繁杂,难以拿出专门精力开展专项的院校研究工作,常常只能是附带履行部分院校研究职能;一部分院校研究机构人员是兼职人员,没有掌握院校研究的理论、方法、技术,实现不了工作的专业化。再加上,我国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专项数据库和综合数据库正在建设或完善过程中,还无法履行数据资源共享功能;绝大多数高校也没有建立各部门统计口径规范、一致,数据信息资源丰富的院校研究数据库;也很少有精通数理统计知识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教育研究人员在高等教育研究(室)所或发展规划处等部门工作。因此,中国高校的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发展面临着院校研究职能多而杂,院校研究机构分散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工作协调性差;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大学层面的具有数据集成功能的数据系统严重匮乏等诸多不利条件。针对我国院校研究人员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需求,我们需要扩大院校研究类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数量,提高培养质量,增加对在职院校研究人员的周期性培训;使院校研究人员具备工作所需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为院校研究者设置组织结构独立、资源充足、功能协调、数据支撑系统完善的院校研究机构体系。[6]从而促进我国院校研究队伍成为多专多能,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管理能力突出的专业化研究团队。

三、积极履行我国院校研究的时代使命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入推进,我国院校研究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云计算、云存储、数据挖掘、商业智能的兴起使院校研究的数据管理技术更好的实现了数据信息共享和知识管理,提高了院校研究从数据向信息、知识、管理、智慧依次转化的工作效能;经济联盟、知识联盟、技术联盟、区域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等新组织和新构念的广泛影响,提高了我国院校研究专业协会、高校院校研究机构与国外同类型组织机构的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的活动频率;知识资本,市场力量不断介入高校治理等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将引导中国院校研究更加关注地方大学治理结构调整,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学校资产经营、应用技术类高校发展模式与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双师型(或双结构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构建等专题研究领域。

面对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机遇和繁重的工作职能,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高校主要领导、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与实践管理层、院校研究专业协会组织与院校研究专业人员等多维度多层面协同推动院校研究发展,是中国院校研究事业发展的应然选择。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主要领导需要意识到院校研究信息支持与决策咨询功能的实用价值;从而为院校研究机构配置专款专用的办公经费、服务设施齐全的办公地点、高素质的专职工作人员;区域性院校研究会在引领院校研究的区域合作、院校研究区域数据库建设、院校研究的区域性学术交流与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中国院校研究会作为全国最具专业权威的院校研究学术组织,需要在院校研究理论构建、院校研究方法规范与深化、院校研究成果培育与出版、全国性院校研究专业数据库与综合数据库建设与资源共享、院校研究组织发展壮大、院校研究人才培养,院校研究的国际化学术交流等诸多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只有通过各方的齐心协力,中国的院校研究事业方能不辜负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早日实现在功能、技术、方法、智能体系、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研究绩效等方面赶超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的院校研究水平。

[1]刘献君.院校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魏曙光.美国院校研究决策支持功能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3]刘献君.中国院校研究将从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07).

[4]张俊超.中国院校研究规范发展的实践转向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02).

[5]常桐善.美国院校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

[6]常桐善,中国院校研究氛围之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5).

猜你喜欢

专业化院校人员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