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身份危机
——评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
2014-03-25薛小玲
薛小玲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5)
作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被誉为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其作品涉及性别角色,虽然一直以来莱辛不承认自己是个女权主义者,她甚至鄙视女权文化,反对所有打击男人的行为,但是在她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她对于女性的维护;同时对于男性,她也有深刻的剖析。她也对种族问题、社会巨变及人类未来等主题进行了描绘。
国内对于莱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女性主义研究,如《从女权主义角度解读莱辛小说中的人物塑造》[1];哲学思想研究,如《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2]; 生态批评研究;殖民思想研究,如《后殖民时代殖民主义的书写: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研究》[3];叙事学研究,如《论〈金色笔记〉的叙事艺术特色》[4]。即使国内的评论已经涵盖莱辛及其作品的方方面面,但仍缺乏明确的对莱辛作品中的伦理思想进行论述的文章。
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每一个文本都包含着社会、政治和伦理的相关话题。[5](P19)从福柯到列维纳斯,新的文学理论趋势是把文学和伦理学放在一起来讨论。人们已经对莎士比亚及其美德论述给予了新的关注,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文学和伦理学不可分割的有效论据。在国内,聂珍钊教授在2003年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概念,并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既是历史主义的方法,也是现实主义的方法。[6]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实践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7]
一、两性伦理身份的变化
莱辛的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是一部关于柔斯这个女性的故事。故事开篇,母亲去世,柔斯和父亲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接着,柔斯拒绝了相恋三年的男友——乔治的求婚,后来,柔斯在战争中遇到吉米并与其同居。故事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为有责任感的作家,莱辛试图给我们以道德的启示。
首先从题目《另外那个女人》可以看出,柔斯在这里扮演的是一个“第三者”的角色,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吉米已经离婚。但是在整个故事冲突中,吉米一直没有告诉柔斯他已离婚的事实,致使柔斯有自己是“另外那个女人”的错觉。“她又拿起报纸阅读离婚的消息。某一法官宣称:这位行为不检点的女人毁坏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就是“另外那个女人”,甚至会担当“与有妇之夫通奸”的恶名声[8](P43)。在这里,莱辛试图通过描写柔斯的内心感受来表现柔斯伦理身份的混乱,她觉得自己打破了社会一夫一妻制的伦理,沦为被社会唾弃的人。
柔斯不仅在吉米和他的妻子关系中充当了“第三者”,她在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中也充当了“第三者”。母亲死后柔斯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她负责父亲的饮食起居,甚至用自己的工资来养活父亲。但她的这一行为却破坏了当时社会对于“女儿”这一伦理身份的要求。在当时的社会,长大的姑娘应该嫁人,而不是与父亲一直居住在一起。“像她这样一个女孩子,这么多年来一直同老人在一起……你或许认为她有什么毛病。”[8](P32)柔斯不出嫁,却和父亲一起生活,这与当时的社会对于女儿和父亲的伦理身份的定义是不相符的。她变成了他们家中的“第三者”,即使母亲已经去世,这也是不被允许的。
柔斯同时也是乔治生活中的“第三者”,当柔斯拒绝与乔治结婚后,她就应该彻底与乔治断了联系,当柔斯在街上遇到乔治和他的妻子时,她上前去打招呼,乔治的妻子把头一扭,冷漠地向远处望去。“她一定知道柔斯,知道乔治是因为心灰意冷才投到自己怀抱的。”从乔治妻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她是把柔斯当作一个假想的“第三者”来看待的。
除了对于“第三者”这一不被社会接受的角色的论述,莱辛还试图分析两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来说明其伦理身份的变化。男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男人不再是掌权者,而女人也摆脱了旧时代的那种对男人唯命是从的身份。父亲曾试图说服柔斯不要外出工作,当柔斯坚持外出时,父亲说:“人们都说女人需要的是一个能养活她们的男人。”[8](P11)但柔斯却认为女人必须自己照顾自己。在父亲受伤后她让父亲不要出去干活,而是在家里打扫清洁卫生。柔斯的这种做法相对于当时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以至于吉米在后来常常会怀疑她为什么迟迟不结婚,是不是她有什么问题,她怎么可以与父亲一直生活在一起。当吉米与柔斯生活在一起时,他对柔斯在经济上极度依赖,他们住的房子是柔斯租来的,他用于考试升级的桌子是柔斯买的,他的衣橱也是柔斯买的。吉米从来都不用那张桌子,这是因为他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受到了威胁,他不能接受柔斯在家中的经济地位高于他的现实。当柔斯知道吉米不能参战的原因是因为他得过胃溃疡,她决定给他进行食补,这却遭到了吉米的极力反对。吉米在经济上的不独立,使他很有危机感,以至于他觉得柔斯在饮食上控制了他,所以他表现出极度的不满。这一切都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家庭伦理中,两性的地位正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在这样的变革时期,男人还没有办法真正接受自己地位的变化,所以要么无奈接受(像柔斯的父亲),要么反抗(像吉米)。
从吉米和他妻子的关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所引起的伦理身份的变化,吉米不得不依赖妻子生活,他时不时地去妻子那里吃饭、睡觉,经济上也不能独立。男人没能很好地适应这样的变化,相反,女人们却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社会定位:柔斯拒绝了乔治的求婚而坚持外出工作养活自己和父亲;吉米的妻子开面包店养活自己和孩子。
莱辛在这里给我们描述了社会在战争中重组,两性也在新的社会伦理的要求下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其伦理身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有一定的阻力,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柔斯不愿意当“另外那个女人”,柔斯的父亲死了,乔治也死了,柔斯离开吉米,和吉米的前妻一起开面包店,这一切都说明了女性新的伦理身份的确立。
二、战争伦理身份的转变
莱辛作为一个有着极强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她避免不了要在作品中描写社会现实对人的冲击。也许莱辛的本意是谴责战争,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战争的态度——也就是在当时社会的伦理环境中人们在战争中伦理身份的变化。莱辛在讲述《另外那个女人》的时候,她明确地给了一个时间——1938年。我们都知道那是战争年代。那么,在那样的伦理环境中,人们对于战争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呢?人们应该在战争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她翻过去读的社会新闻‘战争破坏婚姻’、‘战争拆散家庭’”[8](P42)。战争中很多人都死了,柔斯的父亲死了,乔治的妻子死了,乔治死了,“打了这么久的仗,男人都死光了”,有人指出莱辛对战争进行了谴责,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从当时的伦理环境来看,莱辛只是客观地对战争进行了描述。我们只能认为当时的伦理环境就是战争,而战争就避免不了要死人,而人死后就一定会引起一连串的社会角色的改变。柔斯不再只是女儿身份,而是妻子和母亲。虽然她在母亲死后不愿意跟乔治结婚,但是在父亲死后,家也倒塌后,她不得不接受现实,离开家,重新找了个地方,与吉米住在一起。柔斯很想结婚生子,却未能如愿,最后她退而求其次,想领养乔治的遗孤。当柔斯没有办法完成这些角色的转变时,她很焦虑,她决定搬到地下室去住。她认为那样她就能回到原来的身份,这说明柔斯没有办法完成新的角色的转换。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她期待回到原来的空间,扮演原来的角色,但是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原来的一切都不存在了,父亲死了,而地下室也不是他们家的地下室了。
吉米没能参战,柔斯为此对他表示关心,说“你真走运”,但吉米却对自己没能上战场感到郁闷,他解释说:“我申请了一次又一次,我很想参战”[8](P13),因为不能参战是吉米的伦理困境。作为一名青壮年,吉米应该去打仗,但他却没能去,所以他不能完成“战士”这个身份的转变。一提到这个话题他就不耐烦,一看到柔斯给他做的食补就反应强烈。吉米作为战争时代的男人,应该像乔治一样上战场,但是他没能去,所以当他获知柔斯以前的男朋友乔治的事情后,他很嫉妒,他嫉妒的不仅仅是柔斯曾经认真地谈过恋爱,而是乔治可以上战场。当吉米知道柔斯要领养乔治的遗孤时,他也表达了嫉妒,在他看来,柔斯其实是很关心乔治的,因为乔治上了战场。吉米因为不能完成“战士”身份的转变,只好天天看报纸,引用报纸上的话夸夸其谈,假装自己是个跟得上时代的人。
无论是柔斯还是吉米,无论他们支持还是反对战争,他们都没有能够完成伦理身份的转变,所以他们都没能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在战后只好各自再去寻找自己的身份。
三、结语
在《另外那个女人》中,莱辛给我们描述了几个人物在新的社会伦理环境中伦理身份的变化,以及他们对这些伦理身份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作者试图揭示社会变革中个人的身份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个人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吴肖燕.从女权主义角度解读莱辛小说中的人物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2]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陶淑琴.后殖民时代殖民主义的书写: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2.
[4]吕妍舒.论《金色笔记》的叙事艺术特色[D].吉林大学,2009.
[5]Adam Roberts.Routledge Critical Thinker-Fredric Jameson[M].London:Routledge,2001.
[6]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7]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
[8](英)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M].傅维慈,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