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弥留之际》的《圣经》主题原型探析

2014-03-25曹媛媛

关键词:赎罪艾迪福克纳

曹媛媛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1)

1956年,福克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没有主题,或者,可能有,你们可以认为它是对人类一种确定不移的信心,相信人类有经受和战胜客观环境和自身命运的能力。”[1](P147~148)福克纳对人类的这种确定不移的信心体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他善于写人,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闪动着人文主义情怀,虽然他的作品中不乏让人厌恶的道德败坏的角色,但正是通过塑造这些角色,福克纳传达了对人类优秀道德品质的呼唤,他相信人类在经受种种困难后还能够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从福克纳的众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主题:犯罪——惩罚——救赎。这一点与《圣经》中描述的主题是一致的,《圣经》描述了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人类与生俱来就带有原罪的烙印,上帝给人类带来不断的惩罚。耶稣基督的降生为人类带来了赎罪的契机,耶稣用他的血洗刷人类的罪行,从而让人类获得救赎。

一、受难主题

《我弥留之际》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且荒诞,但是作家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描述来展示人类的苦难,挖掘人类心灵所经受的矛盾与磨难,表达对人类战胜艰难险阻的信心。瓦格纳曾经说过:“福克纳小说的意义与古典基督教关于人和世界的总体看法大体上是一致的。”[2](P246~247)受难主题在很多伟大作家的作品里都可以看到,《我弥留之际》就是一部有着明显的受难主题的作品。法国文艺批评家克洛德·埃德蒙·马涅说过:“福克纳作品中的人的状况颇似《旧约》中所刻画的人类状况:人在自己亦难以阐明的历史中极其痛苦地摸索前进。”[1](P249)《我弥留之际》中最鲜明的主题之一就是受难。

《旧约》所载犹太人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罪孽意识的苦难史。[3](P171)《我弥留之际》让人最先联想到《旧约·出埃及记》,《旧约·出埃及记》讲述的是上帝耶和华把以色列人从埃及长达400年之久的残暴奴役状态解救出来的故事,以色列人在其民族英雄摩西的带领下,出离埃及,历经千难万险,在旷野中前行,最终到达迦南。其实,从以琳到迦南的地理距离并不远,以色列人却在旷野中走了40年,耶和华为什么要让以色列人遭受如此苦难呢?正是因为对上帝的不信任,以色列人遭到了上帝的惩罚。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第六章“受难上帝之秘密”中指出:“上帝即基督的一个本质规定便是苦难。……然而,基督之受难,不仅代表道德的、自愿的受难,不仅代表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那种爱、力量之受难,它也代表一般的作为受难能力之表现的那种受难……受难是基督教之最高诫命——基督教之历史本身,就是人类之受难史。”[4](P98~100)这里的“受难”更多的是指《新约》中“同观福音”所描述的耶稣基督由于为人类赎罪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事迹。此外,在《圣经》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关于受难的影子,比如,《旧约·创世记》中人类受到大洪水的摧毁,以色列祖先雅各在拉班家做了七年工,《旧约·约伯记》中约伯把苦难演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旧约·耶利米书》中上帝惩罚犹太人使其遭受毁城的厄运,《新约·马可福音》中为基督施洗的约翰惨遭希律王杀害,等等,《圣经》中有关受难主题的故事比比皆是。

美国文艺评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认为:“本德仑一家如何设法安葬艾迪·本德仑的故事,为福克纳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类受苦和行动能力的极其优越的角度。”[1](P23)在送葬的过程中,本德仑家的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苦难。安斯是一家之主,他懒惰、自私,没有人情味,在他身上我们很难找到一处优点。小说中替妻子长途跋涉送葬的承诺就是艾迪对安斯的惩罚和报复;卡什所受的苦难是替家人赎罪;达尔超出常人的先知形象也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最终他被抓进疯人院;朱厄尔是母亲艾迪堕落的罪恶果实,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了替母亲赎罪而生;杜威·德尔未婚先孕,甚至想要打掉这条小生命,她最终没有如愿,反遭药店小子的侮辱。小说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经历着苦难,福克纳总是花如此之多的笔墨在作品中呈现人类的苦难。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指出:“梅尔维尔之后,还没有一个美国作家像福克纳那样写到受苦。”[5](P17)

二、救赎主题

《我弥留之际》中的另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救赎。福克纳把本德仑一家置于人类两大灾难——洪水与大火之中,其家庭成员各怀心事、貌合神离地送女主人艾迪的棺材长途跋涉的情形像极了“中世纪时送灵魂去赎罪”的仪式。[1](P11)之所以有救赎,是因为有罪恶存在。在基督教看来,人类在创世之始就犯下了罪,上帝让人类经受各种惩罚和苦难,为自己的罪行赎罪,所以,苦难主题与救赎主题是密不可分的。“罪与救赎乃是基督教教理不可分割的两面。人不仅因沦落和犯罪而被公义的上帝定罪,而且也因上帝的恩典从罪中得救。”[6](P156)

在《旧约·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人类,亚当和夏娃没有经受住上帝的考验,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从此,人类的罪恶就世世代代烙印于身,上帝诅咒人类从此以后必受劳苦,直到“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与人类始祖所犯下的罪恶是不可分割的。这也正是苦难主题在《圣经》中频繁出现的根源,人类由于其始祖犯下的罪过,世世代代都要接受上帝的惩罚。而人类自身的罪恶是不能靠自己救赎的,所以上帝派耶稣基督降临人间,为世人洗脱深重的罪孽,耶稣基督的牺牲就是救赎人类最直接的办法。

在《旧约》中,经常会出现献祭的场面,人类的罪过不能通过自身来救赎,而是通过宰杀牲畜等方式来实现的。在古代以色列,人们拿羊作为早晚祭的主要祭牲。这种救赎方式在《我弥留之际》中也有所体现。艾迪的三儿子朱厄尔是她和牧师所生的孩子,他爱马如命,可是在给母亲送葬的途中,遇到河水暴涨,他却愿意用自己的马拉大车过河,他的马也差点卷入洪流丧生。从这个角度来讲,朱厄尔这种牺牲爱马的做法就是对母亲艾迪的救赎。

三、结语

福克纳所处的美国南方是满目疮痍的战败之地,人们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也冲击着南方人民的内心世界,道德的沦陷和文化的荒废都是战争摧残的结果。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福克纳将现实的丑陋一面展现无遗,但是作家不只是为了揭露人类的丑陋而写作,他更希望借此来帮助人们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他希望人们永远都是充满希望的,不能因为现实存在困难就放弃美好的追求,对人类的关怀与悲悯在福克纳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弥留之际》与《圣经》所讲述的人类救赎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H.H.Waggoner.William Faulkner:from Jefferson to the world[M].Kentucky: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1959.

[3]邱永旭.《圣经》文学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4](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美)克林斯·布鲁克斯.威廉·福克纳浅介[M].耶鲁:耶鲁大学出版社,1983.

[6]刘宗坤.原罪与正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赎罪艾迪福克纳
不语似无愁
生命的药方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洛丽塔》与《赎罪》的救赎之路
艾迪的困惑
一封未开启的信
艾迪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肝癌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