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变化

2014-03-25胡建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社会化媒介

胡建红

(武夷学院 传媒与动漫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广电工程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各类新闻媒体开始融合在一起。媒体之间竞争与融合的结果,不是媒体的单一化,而是媒体趋向于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介改革的深入,以及各种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处于媒介融合进程中的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在面临许多挑战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变革。

一、传播观念的更新与强化

近年来,央视开播的国际新闻频道,以及在国外落户的电视新闻频道,都在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正在努力改变以往在国际电视传播中“西强我弱”的态势,提升其对外传播能力。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对外传播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维护。

(一)信息公开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消息须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是政府负责任态度的重要体现。2009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座谈会上明确表态:“立即答疑解惑,不用请示,不要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2012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信息公开透明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在新疆“7·15”事件中,政府允许西方媒体进入新疆自由采访拍摄。凡此种种,都表明政府有志于打造一个“阳光政府”。到2014年,社会化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勃兴,信息公开透明成为一种时代要求。与此相应,电视新闻节目开始向跨区域、跨媒体、跨平台采访报道迈进,信息公开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新兴媒体与信息终端,使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信息流通到四面八方,在时效上更加迅捷,其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二)现场生产新闻模式更趋成熟

中国电视媒体汲取了报道“9·11”事件时,较之海外媒体反应滞后的教训,对突发事件加强了第一时间现场化报道,在报道后来的伊拉克战争时,鲜明地体现出现场生产新闻的意识。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在报道美国空袭巴格达这一新闻事件时,便站在离轰炸现场不远的楼顶上。电视直播画面中,主持人背后导弹飞过的火光、啸声及隆隆轰炸声,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面对社会化媒体的挑战,电视新闻媒体正积极寻求内容生产的新方式,以改变其在传播方式上的劣势。在2008年奥运会、2014年亚运会的报道中,电视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现场采访、现场导播、现场直播等报道方式的灵活运用,既充分体现出重大活动与新闻中现场直播方式的报道优势,也更进一步地表明,电视新闻节目现场生产新闻的模式更趋成熟。

(三)受众本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当下的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贯彻“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新闻理念,在报道大事要事的同时,注重民生问题,关注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小事情。各类民生新闻如火如荼地在各大电视台众多电视频道兴办,也直接说明了,关注民生、关注人性的人本意识,得到了媒体人更广泛的重视。

二、传播方式的更新与强化

新闻解释权决定话语权。“在新媒体时代,传媒竞争焦点是争夺解释权而不是报道权,特别是争夺第一解释权,是通过给出可以为事件发展所证明的解释、分析和前瞻,体现出远见卓识,而体现对实践和未来的深刻影响,是通过竞争解释权以真正实现话语权。”[1]传媒对社会的深层影响,既体现在其对新闻事件关键信息的提供上,更体现在其对事件原因、意义、影响的解析,对现场隐含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其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价值与影响的阐释中;而电视节目舆论的引导力与影响力,则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其对新闻的阐释力上。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受众关注的不仅仅只是碎片化的新闻报道,或新闻从哪里来,出自哪家媒体,而是哪家媒体的阐释更为深刻,更为权威。就电视新闻节目而言,谁是权威的解释者,谁就更有影响力,谁也就掌握了话语权。电视新闻节目要想更好地彰显其影响力,其新闻报道就要有别于社会化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去中心化与碎片化,立足于理性层次以吸引受众,不仅要在时效上先人一步,更要在事实报道、分析、阐释上下功夫,增强事实的真实性、深刻性与报道的权威性,以更好地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一)新闻直播方式与能力增强

新闻直播方式成为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常态。其直播能力与以往相比,得到了明显的增强。2009年,央视进行资源重组与整合改革,合并各采编中心,建立了统一的新闻共享平台,以电视直播形式,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与活动。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新闻频道每日的首播新闻量,提高了电视新闻的直播能力。随后,江苏省、辽宁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也开始进行“三网合一”的深化改革,将各自分散的采编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了统一的新闻共享平台。“更为可取的是,这样的采编力量为其对重大事件的连续直播提供了可能。目前中央台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已逐步成为常态,而常态化的新闻直播,恰恰就是广电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2]

(二)多媒体生产方式形成新格局

媒体融合使多媒体同时传播成为可能。随着媒体融合而兴起的新的报道方式,改变了电视节目顺时播放、垂直传播、稍纵即逝的特征,改变了收视的被动性。这些新的报道方式,拓展了舆论引导空间,丰富了舆论引导手段,提升了舆论引导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度报道成为电视新闻节目彰显自身的深刻性、权威性的突破口;与此同时,深度报道的形式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其语言风格趋于活泼,在改变原有的“面目可憎的程式化语言”的同时,又不失深刻性和引导性。受此影响,娱乐新闻在全国遍地开花。自从湖南电视台首开轻松说新闻先河之后,电视新闻节目开始由播转变成说,各大电视台随之兴起了一大批说新闻节目。随着说新闻节目的兴起,各类民生新闻节目大行其道。民生新闻节目关注老百姓身边的大小事情,家长里短,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现实,拉近了民众与电视新闻节目之间的距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近年发展势头火热,以民生为特色的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在2005年的广告时段拍卖中突破了一亿元,创下全国同类媒体栏目广告价之最。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个体终端APP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将愈来愈模糊,媒介融合的步伐将会更加迅猛。随着媒介资源的不断整合,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观念和传播方式将会出现更多新的变化,其节目形式及传播手段也将趋于全方位与多元化。电视新闻节目将不仅仅只是新兴媒体的内容生产者,而且也会成为当今“关系为王”[3]传播体系中的必要一环。这一改变,将会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接近受众需求,方便受众生活。

三、社会化媒体带来的传播变革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其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社会化媒体的辐射性传播强势。在媒介融合纷繁复杂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向内寻求变革与转型,也要处理好其与社会化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与社会化媒体的竞合中,达成有效的媒介融合,以使电视新闻节目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并由此带动其传播模式的创新。

(一)传播空间的吞噬与共享

受众花在媒介使用上的时间是一定的。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大大抢占了用户的媒介使用时间,致使电视新闻节目受众流失。据Alexa提供的数据,微博及APP终端的访问量已经超过了专业门户网。社会化媒体对用户的影响力和粘着力,使得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深化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传递信息的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换言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空间,正被社会化媒体所吞噬。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想拓展其生存空间,就必须直面由于社会化媒体兴起而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化,在建立相应的网络发布平台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化媒体以关系带动传播的方式,共享传播空间。

(二)新闻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以垂直传播的方式,将其内容传递给受众。其信息传播是单向的,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微弱。而在社会化媒体平台,用户能利用各自的关系网,编织成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其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呈辐射状快速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受众主动接受新闻信息,同时主动生产发布信息,与媒介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了。由于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应随之而改变。电视新闻节目应借助社会化媒体及时有效的反馈优势,扩展信息获取渠道,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分平台制作节目,以适应不同传播平台(电视新闻频道、网络视频、手机平台及各种APP应用平台)受众的接受规律与习惯。

(三)电视新闻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竞合

据CNNIC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有4000万用户已不再看电视,而社会化媒体的受众却只增不减。这一变化,源于社会化媒体应用功能的日益强大。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可以利用手机平台生产发布信息,而且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来自社会化媒体的反馈,并对其实施监督。在社会化媒体上,用户获取新闻的便捷性与自由度大大增强。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用户不用再单一地守着电视机,等待节目播出时间的到来,而是可以通过下载用户终端平台或者订阅节目,随时随地观看评论节目。在传统媒体中,只有媒体才是把关人,只有记者才可以发布信息,记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者、把关人,人人都可以与传统的新闻媒体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发出各自不同的声音。与此同时,由于新闻的当事人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这使得信息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新闻事件当事人关系圈中的受众,也可以便捷地参与进来,辨别信息真伪,探寻事件真相,并通过其各自更大的关系圈,将求证后的信息发布出去。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在改变电视新闻节目传统的传播形态的同时,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要想争取受众,就必须在直面社会化媒体所带来的挑战的同时,积极寻求与社会化媒体的融合,改变其原有的单向垂直传播方式。比如说,在过去,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通常由节目本身或制片人、编导所决定,这使得其节目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众的真实需求。而在与社会化媒体的合作中,电视新闻媒体则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提前获知受众对某一节目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制作新闻节目,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可以预见的是,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其最终的结果,不会是媒介的单一化,而是媒介的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在与社会化媒体的竞合博弈中,电视新闻节目将利用新媒体技术或开发应用终端,实现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陆小华. 解释权竞争仍然是竞争焦点所在——南方日报改版10年观察[J].新闻战线,2013(1).

[2]邓金木.提升重大新闻事件直播能力增强广电媒体核心竞争力[J].东南传播,2010(10).

[3]彭兰.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双重旋律下的关键变革[J].新闻战线,2012(2).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社会化媒介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书,最优雅的媒介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