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身份认同再思考
2014-08-23潘翠琼
潘翠琼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名称,其定义从古至今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这些定义有一个共性,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这就是社会对教师身份认同的依据。但人类的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时下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阳光文化将教师身份认同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阳光文化是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院文化,是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环境的集中展示。因此,本文以阳光文化的内涵为依据,讨论教师身份认同,提出教师身份认同由三部分构成——阳光的职业情感、阳光的职业知识和阳光的职业技能,并重点讨论以阳光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
一、阳光文化与教师特点
阳光文化的精神是“播撒光明、传递温暖、活力无限、大爱无疆”。教师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有饱满的热情面对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应该真诚无私。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师身份认同的特殊性。同时,阳光文化所提倡的阳光心态、阳光素质和阳光教学,为本文提出的教师认同的三部分提供了理据:阳光心态倡导“爱心、恒心、信心、开心”,这与教师阳光的职业情感一致;阳光教学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这与教师阳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一致;阳光素质倡导“健身心、求知识、强技能、善交际”,这与教师身份一致。
二、教师身份认同的诠释
依据阳光文化的内涵,教师身份认同可以诠释为三部分:阳光的职业情感、阳光的职业知识和阳光的职业技能。
(一)阳光的职业情感
阳光的职业情感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情操和职业心态。职业理想指对教师职业有信心,有较高的职业追求,乐于献身于教育工作。职业道德情操指对工作有责任感,有师德修养,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心;同时,有阳光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心态指能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开心面对教师职业所涉及的一切,理智地评价工作中的自我。总之,阳光的职业情感是教师道德高尚、积极向上、理智、稳重的基础和来源,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二)阳光的职业知识
教师阳光育人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对各种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并用评述性思考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创新的过程,因此,阳光的职业知识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体来说,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就是对学科有很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将专业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活知识,其内容设计见表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才能成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传承者,其内容设计见表2。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在于不仅有学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必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有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就可以从经验水平提高到科学水平,其内容设计见表3。
表1 学科专业知识
表2 文化基础知识
表3 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阳光的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指教师具备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一般来说,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一定教学成效所具有的能力。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体现出来[1]。教学技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对比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前者可以说受天赋的影响,而后者则是教师通过后天努力所获得的。因此,教学技能对教师来说更重要,更值得研究。从理论上来说,教学技能所涵盖的内容见表4。
表4 教师教学技能
以阳光文化为基础的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可概括为“一个字、两种话、多媒体、深研究”。一个字:能写一手漂亮的外语粉笔字;两种话:能说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和外语;多媒体:能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于外语教学;深研究:能将外语教学效果形成研究成果。当然,外语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是由课堂教学技能体现出来的。
三、外语课堂教学技能
外语课堂教学技能可以从两方面来讨论:其一,教师阳光的形象;其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
首先,教师阳光的形象指的是教师课堂的衣着与教态。教师整洁、得体的服饰会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外表美。自然的教学形态令学生感到亲近,易于接纳。微笑的表情、关注的眼神、形象生动的手势、优雅的站姿等,不仅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自信心,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会他们拥有阳光的学习心态和阳光的为人处世之道。
其次,阳光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导入、展示、讨论、评述性思考和总结五个环节。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率地实施呢?
外语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外国文化获取其语言应用的能力。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从外国文化的视角引出课堂学习内容;在展示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呈现出课堂教学内容。这个环节不仅可以体现出教师启发引导的技能,还可以体现出教师的阳光教学素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有培养人才的耐心和智慧。讨论环节是教师课堂观察技能、倾听技能和反应技能及指导合作学习技能的展示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阳光实践”过程。在评述性思考和总结环节中,教师应该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技能,因为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反问,可以升华思想,从而展开研究;同时,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寻找论据、设计假设、推断结果、验证假设和解决问题”[2]等评述性思考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阳光实践”过程。这些环节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下面的教学案例来论证。
课题: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课文内容:
(1)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she is from Canada.
(2)Where does she live? /She lives in Toronto.
(3)What language does she speak?/She speaks English and French.
(China,Chinese;UK,English;USA,American;Japan,Japanese;Australia,Australian;France,French,etc)
针对这个课题,外语课堂教学技能的设计为:
首先,课题是关于“朋友”的,因此,教师的衣着和教态应符合朋友身份,这样符合阳光教师的形象,也是本文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界定之一。
其次,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如下:
导入。利用多媒体,播出朋友间的交往及其方法,突出中国与英语国家在交友理念上的不同及其原因。提出问题如who am I?学生回答之后自答 Your teacher?Do you think I am your friend too? Peter(师生已知的外教)is also your friend,right? Well,now please tell me w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ter and me is.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说:Wow,you are right,class.Peter is a foreigner.We can say: Peter is British.He comes from England.He speaks English.Now about me (指着自己),What can you say?Anna(教师名字)is Chinese.Anna comes from China.Anna speaks Chinese.Yes,I(教师)can say about myself: I am Chinese.I come from China.I speak Chinese.很明显,这一环节教师以自己为例,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体现了阳光的职业情感,而且让学生自然地从文化中走到语言点的学习上,同时进入所学课文。
展示。通过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完成表5中问号所代替的内容。
表5 要求学生完成的内容
在这个环节,教师体现出很好的职业知识能力,学生的归纳、辨认知识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讨论。在这里,学生被要求进行角色扮演以完成课文所学的语言表达内容。如Role play: to make friends at the Ball Party held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y-based students.在这个环节,学生动手动脑的“阳光实践”得以实施。
评述性思考环节。教师问:Why do we need to make friends in our life?And how do we make friends in a correct way? 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论据、设计假设、推断结果、验证假设和解决问题”的例证分析后,以Makefriends为题要求学生写出400词左右的作文。很明显,对教师而言,会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而言,不仅了解了朋友的基本情况,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阳光心态、阳光素质可以在这里得到体现。
课堂教学的总结环节。这个环节是教师教学启发技能的体现。如按Country,People,Language分类,写出押韵的替换句:China,China.I’m from China.//Chinese,Chinese,I am Chinese.I speak Chinese.然后,让学生课后去学习国名、人名、语言,了解如何与外国友人打交道,增强爱国情感。进一步收集有关国家的资料,如首都、名胜、主要城市的英文名称等。在这个环节,学生的阳光情感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以阳光文化为基础的教师应该具有阳光的职业情感、阳光的职业知识和阳光的职业技能。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等知识素养;具备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反思能力以及教学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高全.论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潘翠琼.评述性思维及其教学与应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