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书法密度美探赜

2014-03-25朱道卫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结字章法用笔

朱道卫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1](P312)这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之第七跋中的话,着重强调的是用笔和结字这两个书法艺术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引发了无尽讨论。笔者不避浅陋,亦参乎其中,探讨汉字书法密度美诸问题。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组合、造型必然出现疏密关系,笔者将此类“疏密关系”称为“密度”。线条组合“密度”是结字的核心。能影响到线条布局“密度”的元素很多,主要包括结字的长度(高度)、宽度(广度)、角度、弧度、浓度(湿度)、向度,用笔的速度、力度、幅度。书法结字当以“密度”为核心,使得线条的长度、宽度、角度、弧度、浓度、向度,以及书写时所体现的速度、力度、幅度等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以便情趣、韵味等能得到最为合理的展现,从而体现出书法美。“美是和谐与比例”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数的原则”。从“数的原则”来看,汉字书法从字法到章法都极其关注、尽力契合数与“度”的和谐。

一、书法的结字“六度”

书家所要表现的是激情与个性,其前提是娴熟的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线的运动可以构成具有广度和厚度的空间形体,书法作品因而具有完美的点线和团块效应。三种基本线型中,直线刚劲稳定,其中水平线广阔而宁静;垂直线上腾而挺拔,斜直线危急而多变;曲线柔和、轻快、流动,运动感强;折线转折突然、方向多变,有紧张之感。变化的线型中,粗短线浑厚拙笨,细长线秀丽妖媚,波浪线轻快流畅,射线奔放开阔,交错线激荡不安,并行线安定镇静等。孤立的线并不一定美,线条组合才能产生巨大美感。线条运动要有规律,还要表现出某种意味,使其能动人情感。而按一定规律运动的线条表现出某种意味时就成为美的线条。中国书法就是自由的、有意味的线形美,讲求“点画之间皆有意”。线条的起止即“度”的两个端点,线条的各种变化都在两个端点之间进行,并在运动中形成对立统一。字的形体结构相对固化、稳定。变的是字势,它因人而异,因线条的各种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字体不变,而书写风格不断变化,书风亦因人而异。

结字在本质上是线条的各种组合、布局、布势。对于文字造型而言,密度是关键要素。以“密度”为核心,其他各“度”须协调一致。各种“度”无须以精确的数来规定。对于度的把握当以传承有序的经典法帖为依据,以原帖点画位置为参照对象,确定各种“度”及其变化。察之靠心眼,拟之在腕指;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古人的各种临格具备规尺的功能,为的是便于察、拟。

长度。各种线条自有其长短的规定性。通常而言,篆体字结字纵画偏长,隶体字结字则横画舒展,黄庭坚的长枪大笔是长笔画夸张的典范。在这种夸张的长画周边,必配以厚重的短线条,以形成强烈的对比。

宽度。指线条的粗细及其各种变化。“书贵瘦硬始通神”所说的“瘦”、“议坡公书太肥”所说的“肥”皆指线条的粗细及其各种变化。因不便于称为“粗细度”,故换用“宽度”一词。钩、挑等尖头线类同射线,粗细变化明朗,即“宽度”变化最为显著。

角度。倾斜线、钩、点、挑、撇、捺等与水平线或垂直线呈斜切角度,两线相交成夹角度,其中的倾斜线丰富了平横直竖所构筑的空间状态。

弧度。指弧形线的弯曲状态。同其他各种度的量化一样,不依靠工具测量,靠的是艺术家或习学者的心眼准绳。书法,尤其是楷行草书中几乎没有直线,因其往往略呈弧形,横实不平竖亦不直,尤其是竖,八法称“弩”,弩要直中见曲,曲中见直,曲直相生。小篆直曲之线在徐三庚、邓石如诸家笔下尤为几何形体化,并不僵化,而是有很厚重的雕塑感、立体感,因为他们的笔锋于曲直两道的线刻画十分精确,其横、竖之线各有水平、垂直之态,结字时,极尽对称、匀衡之美。曲线常常被称为弯、弯笔,如弯钩中的卧钩、戈钩等。

浓度。指水墨调和的状态。墨的渗化与墨、水有关,亦与用笔速度、力度、幅度有关。反过来,墨的浓湿必然影响行笔的各种度,强化墨色的层次感。墨附着在笔上,不断变幻,将浓遂枯,带燥方润,墨色也因之而被赋予力感;笔驱墨走,墨助笔运,笔墨之间洋溢出不息的生气。在刻与铸的作品中,难以体察到浓淡枯湿燥润等各种变化。所以考察用笔,当多看墨迹,而研究结构,则碑版可也。在书写的作品中,尤其是毛笔墨汁紧密融合后,液态的墨对固态的纸的渗透,晕化出层次感,渗化的过程本身魅力无穷。浓淡的二元对立中,实的、浓的元素弱化,虚的、淡的元素凸显,“有”少,“无”增多;“色”减,“空”增多,其玄远韵味当油然而生,不拘于形质。

向度。借指线条的俯仰向背等状态,如仰横朝向为上,俯横朝向为下等等,其上、下即向度之谓也。书法当关注结字中各种线的“度”,此为结字美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以结字美为审美准绳,进而进行创作。创造美的作品,非但关涉到单字,更涉及对章法的把握,即整体布局上的密度关照,同样要关注各种“度”。是以分解各种“度”,便于临帖,便于教学,便于设计字形,在美的各个层面,即美育教育、审美评判及美的创设诸方面都是有积极意义。

古人强调临摹要不失位置,并介绍了很多方法。其中习字的各种格式更是世代口手相传,比如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其道理一样:规模位置,以求不失。若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就是定坐标、借坐标进行位移。田字格是四分法,同X轴、Y轴之理;米字格是八分法,类同于坐标函数;九宫格是九分法,“九宫”由九个正方形构成。通过临格,可以有效观察到各种“度”及其变化、运动状态。以楷书为例,唐法严谨,是以其各种“度”相对稳定,便于习学;晋人胜于韵,宋人胜于意,各种“度”的变数趋大,习学难度自然增大。

二、用笔“三度”影响“密度”

用笔过程中,呈现得最为明显的是速度、力度、幅度。用笔速度、力度、幅度,与布线、布势之“密度”密切相关。书法家会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形成完善的笔法体系,并能千古不易。“指实掌虚”,笔管能有效捻转,保障行笔效果。只有用特有的工具即毛笔来表现,常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中锋行笔”时,线条最有质感,其所出之墨注于画中,笔被所含之墨注到纸上,成曲线。曲直相生,自然妙于契合。在同一根线上完成起、行、收笔的微妙动作,意在强化线条的内部张力,并能兼顾线与线之间的顾盼姿态,或实连,或虚应;使通篇线条成为有机整体。结字诸“度”主要体现为水平面上的变化,用笔诸“度”中,速度属于水平面的变化,力度与幅度展示的则是立体面上的空间变化。

速度。主要指行笔快慢上的变化。古代书论中的诸多命题,如淹留、涩疾等讨论的就是速度。速度变化能使结字空间富于更多想象空间,或者说,空间意识更加强化。以其易于理解,在此不予赘述。

力度。此处借指用笔过程中笔对于纸的打击力量及其变化。其中,较可感知的是张力。线条的张力就是书法的生命。毛笔线条的长处就是善于在笔、墨、纸的互补与对立之间寻找艺术表现空间,从而由无生有,借力化力,把平面的扩张力顺手牵羊地衍化为立体的渗透力,使之具有镶嵌性和雕塑感,这便是书写中呈现出来的深入程度,即或是极细的游丝,也有强烈的深入感和渗透性。这种深沉的用笔力度,在怀素、董其昌等人的草书中,体现得尤为精彩。当代书法很好地融合了写与刻这两种表现手段,并生成扩张力和渗透力,形成较强的形式感;刀刻效应、镶嵌式的雕塑感、左冲右突的力度、一泻千里的动感……其意在求得穷尽变化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求得以多样形式语汇表现丰富的形式美感,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

幅度。此处借指行笔时下按的程度(或深度、厚度、强度)。幅度往往与力度息息相关,二者都是垂直面上的运动。书写时,笔力往往使得线条具有深入的打击力度,收“入木三分”之效。很多书法家笔下呈现的线条,斜而复正,散而能聚,有螺旋式推进的力感,往往比直线更加劲挺有态。

临帖阶段,精临追求与古人合,意临追求与古人离。合者,合于其不变之“度”;离者,离于其可变之“度”,目的皆在于“挤兑”旧有的非科学的习惯与手感,以优化心理定势与行为定型。教学中考察各种“度”,创作中关注各种“度”,书写会更加理性化,如黄庭坚强化“长度”,颜真卿变化“宽度”,皆善变化者也。宗经正纬是应该遵循的铁律,有如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着科学、标准的程序。书法更是如此。有个性有胆识的艺术家方能打破这种铁律,创设出新的天地。这便是求变的魅力与动力。

三、章法构成:疏密有致

章法是结字的扩大化,结字小章法,章法大结字。章法与结字亦密切相关,且可以类比。章法变化有助于情趣的表达。

书法的章法形式讲究字组、行列等各种线组的变化与谐调。偏于静态的书法如楷、隶、小篆,多以行列有序生成书法,而甲骨、金文和草书(含行书)多以无行有列生成书法的秩序。这是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其可变性则在于各种形态的借用、通用,最终在上下照应、气通隔行中完成大的布线、布势。稳定中的可变性部分是更为迷人的部分,可导引出创新性。

书写者初学布局时极易形成“状如算子”之病。因此,布势胜于布字,要充分用势,使时空无间。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须有取势之法,通篇用势。古人书法,往往势顺则实连,势逆则虚应。连则用势,断则蓄势,所谓“度势”是也。

结字、用笔、布势中,还包括线条的硬度、强度、饱和度等其他各项指标。好的造型艺术作品包括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都应该是各种“度”的协调组合,其核心是布线、布势之“密度”。前人已广泛研究线条的组合、比例、轴线、平衡、组织等。“度”的概念正建立于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如梁启超认为书法是特别的美术、最高的美术,并从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和个性的表现四个方面建构书法美学。[2]梁启超所说各种“美”正在于合各种“度”,但语焉未详,只是笼统提及一部分“度”,颇不周全。书法的各种“度”也会因人而变,这是书写者技法、学养、性情的综合体现。好的作品往往形质与神采相合,呈高韵深情、坚质浩气,无不以合理的“度”及其有效的变化为底色。书法作品,要么表达情感、异趣,要么体现神采、韵味。情韵“密度”须适当,过犹不及。韵即有余味也。“余味”当在度的可变范围之内,低于度的低端,高于度的高端,可能都不合度,即可能是乏韵味的。善于求变者,往往深知“半多于全”之理,并主要在各种“度”上展开操作。颜柳之所以适于初学,一般说法是因为“颜筋柳骨”之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字在“位置”上立定了某种人为的规则,即对笔画在字中的几何形体、坐标位置作了无形的“扎根”,并难以推移,其字中有一种稳固隐蔽的井然秩序,又有固定的延续性,后之学习者可能从中找到线条伸缩的合理性。

能短不长,能窄不宽,能淡不浓,能少不多,能半不全……以为神韵。重神遗形,书法应德充神合,神完气足。内在的未必是情,但一定有意,自然充气,意到即神形兼备。妙在萧散简远,超然于笔画之外,有神韵,即有余味,所谓寄其味于淡泊,重在“不隔”。在“度”的各种变化与协调中体现韵。书法当虚实相生,以少总多,兴会神到,皆在于合度。

四、“因时相传”与“千古不易”

透过对书法诸“度”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因时相传”与“千古不易”分别有其不同的指向性。其“度”稳定,则不易,则相传;其“度”不定,则“因时”而“易”也。

结字诸“度”相对显性、易变;用笔诸“度”相对隐性、稳定。因此,用笔中的各种“度”,其可变性趋小,结字可变性相对趋大。在用笔“不易”的前提下,结字因时、因人而多有变化。

“度”的变化即以其原生态为依据,进行适度变通,而求变本身便是书法家的强烈愿望之一。书法家不可能胡乱求变,只好对古人的法帖孜孜以临。临帖目的不只在帖,而在于习学古人,甚至超越古人,形成自我,而不甘于做某某某第二。善于求变的那些书法家,如颜真卿之绵、张瑞图之方、傅山之拙、董其昌之逸、黄山谷之野、康有为之力等无不是改造原有的某些可变性“度”的因素,半中求全,达成新的平衡。书法家多思变易结字、章法等形式元素,不变不足以形成自家面目和时代风尚。但这种变易又不得不遵从各种度的适变性,不可怪变、狂变,变易当有数。故优秀书法家当能游仞有余,心空手敏,超脱八法外,游行九宫中。创造性一来自摹仿,一源自想象。对传统摹仿越是虔诚,则作品越是精致而华彩。如果想象力更加自由和丰富,其“异化”将得到升华。是故书法艺术也一样要敢于突破,而不能程序化和僵化,要不断陌生化,不断超越自己,异于传统,不与已同,不断吸取。

书法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蕴藏着一种动势,它们都以空间意识为主体,表达强烈的生命内涵,在艺术中展示生的冲动。因为其各种“度”已形成稳定的规定性和新的生态、环境,其“度”变化则必然游离于原有生态而发生改变。线条变化在稳定之中具有可变性。张瑞图可以用很方峻、铦利的笔道表现草书,颜真卿也可以藏针之绵笔表现楷书,可见艺术活动不是极端的,而是辩证的。书法家按疏密之美创造出美的作品,如《兰亭序》等历代名作,同时它们也成为书法美育的重要对象和内容。一代代书法家不断推陈出新,也不断在提供审美的、美育的内容和新作,是时代对“度”的新的把握。因此,“度”又进入到形而上层面。写字能很好体现一个人的风度、气韵。有风度、气韵的书法家更应该看到书法“度”的各种变化对结字未来走向的意义;应该将临古、习今统摄于抒发主体情性、创造有个性的书法的总目标之下。书法的美学原则和训练方法不应该陷入机械唯物论,而应该更多地通过逻辑梳理用笔与结字两大系统诸种“度”的状态,稳定其非变性,发展其可变性,更好地推动艺术创新。

线的各种美感缘起于“度”的各种协调,及协调中蕴含的气势与韵味,它们在量与质的反复运动中,不断走向新的高度与广度。网络时代,书法可从媒体上上传、下载、创作、展览,或独宗一家,熟悉各种“度”构成的生态;或博采众长,形成所独有的“度”的生态。后者难度、风险更大,可能终其一生得之甚少,甚或一无所得。结字的开放意识,尤其是嫁接观念,使得各种字体的演进更加活跃,有可能超越以往任何时代。“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师为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1](P312)书法的各种“度”绝非孤立存在着,应该用整体观、运动观考察各种“度”的变化与联系。

参考文献:

[1]赵孟頫.松雪斋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2]梁启超.书法指导[A].饮冰室合集·专集卷102[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猜你喜欢

结字章法用笔
找不同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回到中国古代书法现场的书法理论再探索——刘兆彬《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序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书法“结字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实录)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