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管理学》课堂教学探讨

2014-03-25魏凤秀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管理学土地内容

魏凤秀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土地管理学》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城乡统筹的推进,土地作为自然和经济要素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国家土地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更是家庭、企业、地方政府避不开的话题。所以在高校的经济、管理、涉农、房地产等专业开设了《土地管理学》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要取得教学效果,让学生受益,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深入探讨。

一、教学内容力求完整,并要统筹安排

每门课程都以教学大纲为主线,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一)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要有取舍,必要时应有一些补充

《土地管理学》课程专业性相对较强,与其它课程的内容交叉不多,但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要区别对待。如涉农专业的学生,重点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宗旨和内容;管理专业的学生重点是了解土地产权的确立、变更管理和市场管理、政策等。至于非专业的学生,对太专业的内容只需要大致概括,讲述太多,对他们来讲,有难度且没必要,如土地调查、评价、登记、统计、土地信息档案管理等只需简单介绍一下便可,这就要求老师对相关知识非常熟悉,并有高度概括的能力。

《土地管理学》课程的重点在于土地权属管理,它是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的基础,它要求老师清晰解读我国土地制度的制定、改革背景和内容;土地产权的内容、界定;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特别是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管理的国家规定。难点则在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特别是现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使用制度,进而结合现实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农村现有建设用地。城市用地集约而农村用地粗放形成的原因是农村土地不能入市,所以农村土地这一最大资源没法成为资本,为农村集体和农民带来价值。当然每一章节也有它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就要课前做好安排,重点突出,难点讲透。

(二)内容的衔接和融通

《土地管理学》中总是会出现一个内容在多个章节都提及,如土地出让,在地籍管理的土地登记、土地统计、信息管理中有提及,在地权管理中更是大篇幅提及,在土地市场中也经常涉及。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前后内容上的衔接处理了,不能重复讲一个内容,但也不能为不重复而在一些章节避开,导致学生理解障碍,因此,首次提到的名词一定要作解释,所以在地籍管理中讲出让是简单介绍,地权管理中则要详细讲解出让的特征、方式、程序等,市场管理一章中则侧重于出让的土地日后的管理、流转等内容,这样的安排在逻辑上是循序渐进的,学生也能逐步掌握。必要时在前面留下悬念,后面解读时揭开谜底,达到前后呼应,知识融通。

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但应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

(一)启发式教学

教师上第一次课时,在介绍课程基本内容之后,应与学生有一个沟通,因为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同学,通过各种媒体和自身生活经验,关于土地方面的政策、实际状况,都多少知道点。沟通的内容可以是关于土地方面的热点、政策、现实等,如城市和农村的土地,一边是高楼大厦,宽敞的马路,一边是低矮空置的房屋和乡间小道,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格局?何为土地财政,商品房购买后使用年限是多少?老板有钱能在学校内开发商业一条街吗?耕地上可以盖房吗?城市里的高房价跟土地有哪些相关性?国家调控房地产的“国六条”是什么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和掌握学生平时有多少专业知识的积累,或他们平时关心哪些问题,疑惑的问题是哪些,应有所了解。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意识,然后给他们作补充。这样老师在课程计划安排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期待通过学习了解更多相关的专业知识。

(二)提问式教学

教师在上课讲述新的内容之前,如果上一次上课的内容是这一次上课内容的基础,就先提问,一是检查一下同学们知识掌握的情况;二是为这次课的开讲打下一个伏笔。课间,如果学生单一的听课久了,总会走神,不妨用提问调整节奏,加深印象。重点和难点部分也不妨听听学生的反馈。是否听懂,普遍不明了的,统一讲,个别不清楚的,个别辅导或交由同学间交流解决,这样的课堂互动就能获得良好效果。

(三)案例式教学

土地不同于其它,它是资源,由土地的数量、质量、用途、分布及各种用地构成,所以需要科学的规划,时序上的变更配置,同时它又是资产,有产权、有价值并且牵涉不同的利益体,现实生活中的土地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来做相应的讲解。首先是要精选案例,找准与理论的切入点,恰到好处地选择一些现实的,不太复杂的案例,其次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土地管理学可以视频、图片、表格、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向学生更直观地展示一些案例,这样能把复杂抽象的理论教学形象化、条理化[1],并结合案例展开一些讨论,老师再根据要达到的目标予以评价和总结[2]。

三、社会热点解析可以观点纷呈,但必须正面引导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尤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土地资源的产权关系,配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因土地制度的改革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土地利用和土地开发强度的增强,造成了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臭氧层损耗、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海洋环境恶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成灾等自然问题[3],也带来了贫富悬殊、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矛盾加深等社会问题。

人们在探索事物时,提出各种观点,有解读社会现象的,也有解决具体问题的,但有些观点过于偏激,夸大现实,出现跟国家有关规定相悖,有的甚至违反现行《宪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该观点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传播,社会影响挺大。课堂上对这些观点要提及,但老师要有自己的立场,教书最为重要的是育人,告诉学生这些观点的正误,或者在哪些情况下是有效的,国家不采纳理由是什么,应多为学生传输正能量,揭示事实真相,拥护现行法规。

高校要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条件的改善、考核方式的改革也要配套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庆,张坤,何庆元,等.关于高校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2]刘志玲,李江风,方世明,等.《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

[3]李仁成,邵亚,高崇辉,等.“土地管理学”课程中的全球变化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11(2).

猜你喜欢

管理学土地内容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我爱这土地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浅谈管理学
主要内容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