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问题研究①
——以长江大学为例

2014-03-25黎刚邹文邓高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日语专业

黎刚 邹文 邓高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人才培养方案也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等主要内容。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高等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具有非常鲜明的计划性和专业性,其对于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江大学日语专业成立于2002年,十多年来人才培养方案几经修订,前期的修订以课程的增减、课时的调整为主,2012年开始开设日语专业经贸方向。经过这些年的摸索与努力,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得到完善,日语专业办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成立以来,日语专业的专业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基本上保持在80%以上,学生日语国际能力1级过级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各种级别的演讲比赛中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生历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虽然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不多,但每年都有人考上国内的知名学校,还有部分学生考上了日本国内大学的研究生。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本校日语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上遵循了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只有认真总结成绩,反思存在的问题,才能谋求日语专业持久的良性发展。

一、日语专业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整体进入了一个转型期,日语专业也不例外。正如修刚所指出的那样,“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日语专业教育进入了转型期”[1],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语专业由“小专业”向“大专业”的转型

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出现过三次“日语学习热”。第一次出现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不久,第二次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日关系“蜜月期”,第三次则出现在进入21世纪后的10年间。在前两次热潮中,高等学校的日语专业还处于“小专业”、“小语种”阶段,开办日语专业的学校数量还比较有限,日语专业的学生也比较少。但是,到了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关于扩大1999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紧急通知也随之下达,全国高校开始了全面扩招,当年增幅达47%,次年为38%,第三年为21%,三年内翻了一番多。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不景气,其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消费市场有限,日本企业为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纷纷把企业搬到国外,日资、中日合资企业遍布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导致日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进入21世纪之后,日语专业办学规模也空前扩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以及开设学校的资料,开设日语专业的学校在2010年已达到466所。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本科学校为820所(含民办),经过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共311所,合计为1131所,开设日语专业的大学占其中的41.2%[1]。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进入新世纪之后,把日语专业定位为“小语种”、“小专业”的时代已经结束,日语专业作为“大语种”、“大专业”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市场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型

当今市场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果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对于日语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日语语言知识、日语技能方面,那么进入21世纪之后,单纯懂日语的人才已经不像以往那么吃香,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的需求。王佳、杨晓雪、胡媛媛对北京、上海、广东、青岛等地方的部分日资及中日合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什么样的要求,得出的基本结论为:企业需要既懂日语,又有一定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李筱平、范苓对中日两国的70多家日资企业及中日合资企业进行了所需日语专业人才能力的实证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指出,无论什么行业,从事何种工作的日语专业人才,企业都比较重视的能力有:(1)对于日语专业人才整体的日语能力,企业最注重的是日语会话能力,其次是听力能力,口译能力位居第三。(2)对于日语专业人才的商务日语能力,企业最重视的前三位依次是专业用语能力、电话应对能力、商务文书写作能力。此外,敬语应用能力、意见发表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也颇受重视。(3)对于日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企业最重视的前五位依次为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3]

(三)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转型

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背景下,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意愿与动机与以前相比都有较大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考日语专业的学生往往是出于将来的就业前景以及个人兴趣的考虑,主动选择日语专业,因此,学生对于日语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学习日语的动机比较单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日语专业“大专业化”的发展,加上近几年来中日关系恶化的影响,许多高校的日语专业在生源方面遇到了较大的问题。据《长江大学招生与注册信息统计年鉴(2010-2013年度)》,长江大学日语专业湖北省内生源(也是日语专业的主要生源)的一志愿率2010年为122.59%,2011年为63.79%,2012年为59.70%,2013年为48..28%,一志愿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下降幅度也比较大,说明许多学生是被动地选择日语专业,这必然会影响其学习日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体上来说,进入21世纪以来,来中国投资的日企数量增多,市场对于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仍然较大。但是,在日语专业进入转型期的背景下,如何紧跟时代发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建设特色鲜明的日语专业,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日语专业学科建设至关重要。

二、对本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位,凝练专业特色

在创办之初,本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依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参照其他高等院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方面,都与其他高等院校过于“同质化”,专业的定位不太清晰,特色也不够鲜明。

诚然,在高等教育中,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不可能完全避免。从日语专业的角度来看,对日语语言基本知识的传授以及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在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日语高等教育中的规定动作。但是,由于每个学校的办学模式、类型和层次等实际情况不同,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盲目攀比跟风,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也就必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基于此,在制定本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充分考虑到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共通的部分,注重夯实学生的日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又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准入标准为依据,以外国语学院的“阳光文化”为依托,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适应跨文化交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厘清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与“方向”的关系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行业增多,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了尽可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许多高校日语专业开始尝试“日语专业+X”办学模式。然而,对于这种模式的科学合理性,许多专家也提出了质疑。王秀文指出,时至今日,人们逐渐发现这类“张冠李戴”式的模式不但没有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反而占去了日语专业有限的学时而影响了日语本身的学习和训练。尤其是目前日语教师大多不能用日语讲授经贸或科技课程,而经贸、科技专业的教师又不能用日语讲授专业课。可以说,这种“两层皮”现象影响了高校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扰乱了日语专业和学科的建设。[4]陈俊森对学生就“毕业生希望的日语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调研后指出,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日语的专业性何在?如果仅仅是一个工具,它与大学日语(公共日语)教学的区别何在?难道仅仅就是多安排一点日语课时?第二,由于社会需求多种多样,如果统一安排日语专业与某个专业复合,将有违一部分学生的意愿,并不能满足全体毕业生的职业需求。[5]

从这些专家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日语专业+X”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专业和X的关系,那么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会对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使日语专业建设走上错误的轨道。日语专业从根本上来看,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日语专业不可能为了适应社会每个行业人才的需求而与某个方向去复合,更不能因为“方向”的存在而动摇了“专业”的根基。至于复合型人才需求变化的应对,则需要学校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校层面上整合资源,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之要求,科学地制定专业的复合方向。

(三)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笔者对近三年毕业的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也通过QQ、访谈等形式与以往的毕业生进行过交流,从反馈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认可的。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变化,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优化课程设置,特别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转变思想观念。主要是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理念,精简课内学时,逐步完成对课程体系的更新,抛弃一些相对落后陈旧的课程,减少部分语言理论性课程,适当增加应用型、实践型课程,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时所占的比例,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立足专业定位,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专业办学理念。低年级阶段要充分保证《基础日语》、《日语视听》、《日语口语》等基础课程的学时,注重日语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体现日语专业的特点。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置除了满足学生继续学习日语的要求之外,应在专业限选课或者选修课中开设《商务日语》、《导游日语》、《日语口译》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开设《日语语言》、《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等专题性较强的课程,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高年级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对于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如何贯彻执行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内容没有论及,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在控制课内学时总量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保证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等诸多方面也都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

[2]王佳,杨晓雪,胡媛媛.日语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从招聘方的期待值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

[3]李筱平,范苓.关于企业所需日语专业人才能力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王秀文.日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5]陈俊森.试论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2.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日语专业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