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高雅艺术育人长效机制建设的反思
——以长江大学为例
2014-03-25关辉
关辉
(长江大学 团委,湖北 荆州 434023)
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旨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发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总要求,顺应了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高品位精神食粮的期盼,营造起“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优良校园艺术文化氛围,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面大旗,成绩卓著,影响深远。当然,面对市场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和挑战,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个由官方发起的文化活动,是否在高校特别是资源条件相对缺乏的地方高校扎下了根,是否让高雅艺术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由“需要我”转变为“我需要”,是否成为高校育人机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长期有效实践,成为高校育人进程中一个必须面对和反思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现状及难点
按照《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教体艺[2010]4号)文件精神,各省市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组委会的政策指导和经费支持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省会城市或其他艺术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短期内迅速由“曲高和寡”到“高朋满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地域、环境、资源和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地方高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
(一)资源缺乏
与省会城市不同,地方高校艺术文化资源相对缺乏,而从省会城市引进高水平艺术文化团体进校演出成本较高,加之对高雅艺术育人实效的认识不尽一致,故而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较少。以地处地级市的长江大学为例,2003年以来,按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组委会统一安排到校演出的高水平艺术团体演出仅3场次,而省会城市高校基本上可实现每年一场的频度。资源缺乏带来的项目不足严重影响着学校高雅艺术氛围的形成,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停留在“新鲜事”和“稀罕事”的状态。
(二)设施缺乏
艺术文化设施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艺术文化活动的基础物质条件。虽然近年来各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艺术文化设施由于投入较大,管理难度高,并非各教育主管部门考评学校的硬指标,加之短期内难以见到实效,故而场地不足、设备老旧的情况比比皆是,难以满足高水平艺术活动的要求。如长江大学,其主校区在校学生近3万人,仅有设备老旧的大礼堂和小礼堂各一座,分别能容纳观众1500人和1000人,舞台、灯光、音响难以满足要求;西校区在校学生1万人,完全没有室内艺术文化场所,故而仅有的一次高水平交响音乐会只能在足球场进行。
(三)形式单一
全面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选择的自由和资源,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从而让艺术与美走进他们的心灵。由于资源有限,地方高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形式单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艺术形式单一,如长江大学,十年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3场大型演出均为交响音乐会,话剧、歌剧、戏曲等艺术形式的高水平演出几乎没有。二是剧目的选择基本由上级确定或由校方与演出单位商议确定,观众没法选看剧目,主动性和参与度就大打折扣。三是在观众组织上,一般通过划指标到院系的方式完成。这样就造成有兴趣的不知道或没机会,有机会看的没兴趣或没收获的问题。
二、构建地方高校高雅艺术育人机制的对策及实践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实际上是高校艺术教育缺失的表象,是缺乏高雅艺术育人长效机制问题的显现。地方高校如何对学校育人目标进行再确认,如何将自身文化特色融入育人全过程,如何构建有效机制确保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的顶端设计、现实考量和长期努力。优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挖掘学校自身和地方的文化艺术资源,鼓励提升学生对于艺术的“内需力”,让高雅艺术由“进校园”到“驻校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顶层设计,艺术育人目标实效化
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是一项重要的素质。艺术教育既可以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弘扬正气的作用,又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而促进逻辑思维,对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应从强化育人战略、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高度,将高雅艺术教育纳入学校育人总体目标,并以有力措施求得实效。一是要坚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教育目标,优化相关制度,协调责任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二是要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目标分解为具体可行的模块化目标,对学生实现全覆盖。将大学生在校必修《大学艺术》课程、选修艺术类课程、亲身体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参与艺术类社团和实践等教育环节模块化,并和学生学分挂钩,宣传和鼓励学生参与高雅艺术实践。三是要发挥艺术学院在高雅艺术教育方面的辐射作用,将专业艺术演出、大型展览面向全校,努力营造全校高雅艺术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喜欢高雅艺术、人人欣赏高雅艺术、人人实践高雅艺术的局面。应努力借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东风,积极争取和配套支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坚持长期引进各种形式的高雅艺术活动,并建立高水平艺术文化活动集中展示的平台,促进学校艺术文化品位的提升。
(二)挖掘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教育普及化
高雅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切“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人类优秀艺术文化的总和。西方文化艺术固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民族传统艺术精粹因其文化的亲和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开展高雅艺术教育,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富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引领大学生认识和感受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倡导大学生参与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长江大学为例,2008年以来,学校充分利用极具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资源,坚持开展“荆楚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如“荆楚民俗剪纸”、“马山民歌”、“荆河戏”、“说鼓子”、“磨鹰风筝”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在学校引起了极大反响,参与师生累计达12000余人次。学校成立了“大学生非物质文化艺术学习研究会”,开办了荆楚剪纸培训工作室,与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结对选拔校内传承人18名,欣赏、学习和参与地方高雅艺术活动在学校蔚然成风。
(三)强化队伍建设,大众艺术形式高雅化
高雅艺术进校园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雅艺术形式的普及化,另一方面是大众艺术形式的高雅化。无论是哪个方面,都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责任心的专业艺术教师队伍作保障。这支队伍应总体建设,分级保障。一是专业艺术教师理论教学以《大学艺术》为基础,普遍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知识水平;二是专业艺术教师以选修课为平台,提供更多的艺术提升选择;三是专业艺术教师走进艺术团、学生社团,指导学生提升大众艺术文化活动层
次。长江大学十分注重大众艺术的引领和提升。街舞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形式,经过大学生艺术团专业教师的指导,以10·24英雄集体事迹“人链”精神为核心的街舞“生命之链”感人至深;规模达500人的学生社团笛箫协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每年举办“古城竹韵”笛箫音乐会,万人空巷。大众艺术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学校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使之以更大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参与到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和大众艺术的高雅化进程中,专业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会促使更多学生爱上高雅艺术,提升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高雅艺术教育在学校育人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积极争取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有利资源,另一方面充分挖掘自身在制度建设、地方艺术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潜力,加强顶层设计,挖掘文化资源,强化队伍建设,通过高雅艺术育人长效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培育“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优良校园文化氛围,引领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成长为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充满创新和探索精神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