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机制探索
——以高职学生为例

2014-03-25范颖一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认同度价值观核心

范颖一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是支撑我国大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程的关键内容。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培育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助于维护社会主义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促使高职学生形成为国家兴盛和民族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共同理想,为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充裕的正能量。高职学生是振兴我国实体经济的核心力量,是推动中国产业企业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层内涵:从国家层面分析,是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1]。当前高职学生在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追求趋于现实化;内容认知存在片面性,价值主体趋于自我化;认同知行不一致,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等方面[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实质是帮助高职学生打造其精神家园,培养其抵御沉重的学习压力和社会生存压力的精神力量。通过强化高职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活动力度,有助于确立高职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其塑造良好的自我人格和顺畅融入社会群体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解析

(一)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部动力要素分析

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知到,若要持久地保持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必须结合实际。高职教师应当赋予高职学生以一定的自我价值观念表达空间,并在学生表达诉求的过程中给予帮助与鼓励。在高职师生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高职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易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深处。

高职学生后天所形成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认知驱动力。强化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认知驱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由生理需求所衍生的基本原始驱动力,该驱动力是由高职学生先天形成的;二是来自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这一社会需求是高职学生在后天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依据马斯洛理论,高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正处于社会交往需求旺盛期,在与外部社会开展交际的强烈心理需求驱动下,高职教师可以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给学生以强烈的社交暗示信号,激发其交往潜在意识,从而将高职教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转化为高职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体验,进而积淀在学生脑海深处,形成其个体自我意识形态。

(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外部动力要素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规范力是提升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重要外部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是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各社会主体之间展开互动式交际的思维产物。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由此衍生的多元化思潮亦对高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产生剧烈冲击。在日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引领下,高职学生自我利益诉求迅速膨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互动过程中,缺乏核心价值观念指导的高职学生容易陷入思想空虚和理论困境,并由此产生对回归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冲击下,高职学生逐步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部复杂构造及其对形成自我独立思想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职学生排斥异质性文化对自身意识形态的攻击,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高职学生个人行为产生有效的规整力量,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在融入社会过程中提升自我人生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感召力是提升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重要外部动力。从升华高职学生个体的精神境界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支撑高职学生构建高价值的自我意识形态的精神支柱,是引导高职学生有效融入社会并生产高价值社会成果的行动向导。从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人生价值实现角度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理论信念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超越现实世界束缚和自我短视化倾向,为高职学生在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塑造有效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提供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理论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在人与社会的终极价值层面统一国家意志和个人价值。通过引导高职学生对自由与平等的社会秩序的诉求方式来规范以法治为基石的社会良序的建立;通过引导高职学生回归诚信友善的基本社会价值观的方式来重塑高职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进而扩张其个人价值实现的空间。

二、提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机制探索

(一)提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内隐式教育机制

高职教师应当认知到,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经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认知阶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阶段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落实阶段等过程。其中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阶段是衔接其他诸阶段的关键阶段。该阶段,高职学生通常会对高职教师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过程是一个重新塑造高职学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艰难过程,若采取简单的直接填鸭式教育,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成效。为此,高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显式教育模式,转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式教育模式。高职教师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融入到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并渗透到各项社会团体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与学校对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将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来塑造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潜移默化使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教师可以从工具价值实现认同的角度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式教育机制的建构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显著的工具性价值,它是帮助高职学生通往个体人生理想的终极状态的有效思维工具和行为方式。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结合高职学生的个人利益诉求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价值性。高职教育工作者应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角度来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石。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增强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其人际间信息沟通的效率,进而保证其人际关系网络系统的稳定性。

(二)提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教育结构创新机制

现在的高职院校教学组织结构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我国高职院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变革传统的单纯以大班授课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而强化高职师生之间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高职院校应当在借鉴发达国家高教系统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健全导师制度,由高职院校的知名教师而非初入高职教育职场的新教师来担任学生导师。高职导师可以自由选择时间来对高职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引导和学业辅导,帮助学生化解其思想意识形态的困惑,引导其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意识形态。这种在正规课堂教学之外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有助于化解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生性抵触情绪,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滋生。

高职院校应当开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的网络新渠道。随着互联网络的蓬勃发展,高职学生的主要课余生活时间转向网络生活领域。高职教师应当建立起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传播新渠道,通过新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开拓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应当结合互联网教育活动的特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作出文化演绎,以多媒体的形式对高职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渗透式教育,以网络环境熏陶的方式向高职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提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内化机制

高职院校应当建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实践联动机制。我国高职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对学生提出应当成为何种人的要求,却忽视了在了解高职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地向其理想的人生境界进行努力奋斗的教育。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塑造的首要特征是用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马克思的理论实践互动观对指导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显著价值。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从理论高度来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通过组织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高职教师应当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特征,通过开展诸如学习雷锋活动、参观革命圣地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组织抗震救灾和公益劳务等活动的方式来为高职学生创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场景。高职教师再通过有序组织学生对其实践成果进行理性思辨和价值识别,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学生自我价值观体系中。

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增进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行为固化机制。高职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应停留于知识认知和情感认同层面,而应当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深处并反馈为学生的日常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结构包括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体等三个层面内容,其中国家价值实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社会团体价值实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导向性目标,个体价值实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接目标。为此,高职教师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进行通俗化处理,转换为高职学生喜闻乐见和可以实践的行为目标,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亲切感和行动指导力。高职教师可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为市民或特殊的人群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中思考人生和未来[3]。

参考文献:

[1]包有或,张文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苏云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卷宗,2014(9).

[3]范艳春.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思政教育的落实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

猜你喜欢

认同度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大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调查研究报告
高考加分新政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