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2014-03-25辛勤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大众化话语培育

辛勤

(徐州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部,江苏 徐州 221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我国高校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教育任务和研究课题。目前我国高校一些学生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诸多的消极现象和失范现象,这表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深入到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心灵深处,还没有外化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行动。这说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培育工作开展非常不够,可以说缺乏一种生活化的培育思想[1]。因此,研讨和解决大众化思想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笔者拟在简述大众化思想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基础上,多个层面分析我国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大众化视角下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与对策,以期望能够为当下各级各类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大众化思想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大众化思想作为目前思想政治领域一种流行话语,既是对大众化教育目的的表达,也是对大众化教育运作方式和路径的一种表达,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公民教育都暗含各种要求。

(一)大众化思想的内涵

学者们主要是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而引起对大众化理论的重视。一种理论、一种观念再好,如果要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和传播,并得到认知、认可和认同,需要采用这个区域范围内群体习惯使用的接受方式、教育学习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即所谓的大众化思想理论。将大众化话语引用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今天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大众化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平台、教育内容与话语系统,等等,从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都要求坚持一种大众化、生活化的发展取向。从哲学上来讲,大众化思想衍生出的教育理论就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教育理论,坚持的是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思想路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

(二)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大众化思想是一种很有用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指导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在是教育理念和观念上,要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一种面向大众、面向现实、面向地区的大众化教育理念和视野。概括地讲,就是要求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二是在教育话语系统和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上,要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兴趣、爱好和习惯等,将教育内容和话语进行一番转换调适的处理,变成教育对象喜欢的话语内容与形式,力求教育话语与内容大众化和生活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性。三是在教育平台上,要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选用教育对象喜欢、惯用的教育平台种类、外观形式、信息内容等,力求教育平台大众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四是在教育模式与方式上,要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教育对象喜欢的互动教育模式、个性与共性并举的混合教育方式等等,推动教育模式与方式大众化,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五是在教育主体素质和环境建设方面,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者教育适应能力,推动教育主体素质和环境朝着有利于大众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教育主体力量。

二、当前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和时代化的要求来分析,目前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应认真对待。

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异常复杂多变,富有个性化的追求;同时,当代青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以往青年具有很大差异性。这就给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带来挑战。

(一)培育的理念问题

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脉络看,一个创立十年以上且不断被后续研究运用或与之对话的理论已经可算是本学科的重要理论了。㉑在时间上,工作重塑理论已有较长积淀,但从理论创立的初衷看,它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首先,近几年是行业政策出台密集期。2015年,原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业要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6年,农业供给侧改革,化肥“去产能、调结构、转方式”成为未来发展方向。2017年,原农业部关于印发《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的通知。同时,专家认为,我国人多地少决定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模式,为确保粮食持续高产、肥料养分高效、生态环境安全多重目标的实现,必须研发化肥减施增效关键技术。

隐士结交官僚权贵并且加入幕府的现象在当时的镜湖以及周边地区十分普遍。方干有诗《题玉笥山强处士》。据雍正《浙江通志·宛委山》转引《名胜志》和《十道志》的相关记载:“玉笥山又称宛委山,在诸暨县东南十五里。”[5]548强处士作为镜湖周边的隐逸文人与方干有所交往。其中诗句:“世人呼尔为渔叟,尔学钓璜非钓鱼。”讽刺此位镜湖附近的强处士隐居的真实目的在于钓取名利。这同时也是方干自身在归隐镜湖后干谒于权贵之间的写照。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情严重的特点,其致残、致死率均十分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出现血肿之后,可能导致周围组织出现微循环障碍,引发缺血现象,同时血肿部位产生的凝血酶、炎症因子等物质会引起继发性脑水肿,机体产生的其他神经毒素也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5-6]。因此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将颅内压有效降低,切除血肿,预防脑疝,促进脑组织恢复,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预后效果的关键。

(二)培育的内容与话语系统问题

当前高校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没有根据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来开展,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话语进行转换,导致教育的话语内容与表达方式、叙事结构有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远离学生需要和诉求,远离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如何重构一种贴近青年学生的教育内容和话语系统已成为高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三)培育的模式与方式问题

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健康发展,高校要积极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年特点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朱为群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秘书长宋姬芳、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周德明、上海市高校图工委常务副秘书长杜夏明先后致辞。与会领导专家对于论坛的国际化视野及主题内容给予高度评价,对论坛的成功举办及其对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四)培育的主体情况不理想

高校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开发利用不够,净化工作做得不够彻底,正如很多学者所讲的那样,我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分层、贫富分化和诸多不公正的现象给青年学生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2]。这给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五)培育的环境建设不理想

从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整体理论水平不高,在其教育过程中出现一种教育不适应性的特点。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适应能力也成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陈 雷:郝益东同志提出的问题很好,我来回答一下。实际上您问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有效灌溉面积的问题;二是关于牧区水利的问题;三是涉农资金的渠道和整合的问题。

(六)青年学生群体层面的挑战

达尔文: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大众化视角

第一,构建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育理念。高校要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科学设计,整个培育工作要遵循青年学生成长的规律,遵循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同时注重培育的环节和细节的协调统筹,力求整个培育过程纳入科学化和系统化运行的坚实轨道。

(一)在观念和理念上,需要努力构建大众化的、科学化的培育理念

高校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没有很好地抓住青年学生网络化的特点,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宣传教育模式,以课堂灌输式的教育为主,实践教育活动和网络教育模式整合不够,导致整个培育过程缺乏个性化特点,吸引力不强。因此,重构青年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大众化的视域,因此,与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不紧。鉴于此,高校要科学地构建一种大众化思想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制,应从培育观念与理念的创新、培育话语的转换更新、培育平台的整合、培育方式模式的选择与融合、培育环境的良好营造、培育主体的素质建设等方面下工夫,全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转型[3]。

第二,构建创新与改革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务必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教育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方式和转换教育话语,真正建构起青年学生喜欢的内容、话语与方式体系。

高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政治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价值取向,而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和以学生为本的大众化取向明显不足。因此,如何重构一种大众化的培育理念和取向,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时,要始终以学生的需求和诉求为中心,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话语、教育平台与教育模式等方面,尽力按照学生特色去构建和重组,彰显人文性关怀。

(二)在内容与话语系统上,需要重构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话语表达形式

第一,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时,要按照青年学生的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话语表达和叙事结构的转换,使之变成符合青年学生的口味,一种大众化的口味,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4],促使其更加接近青年学生的生活。

第二,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时,要不断拓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教育、就业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和责任价值教育、休闲教育、网络素养教育和法律素养教育等纳入整个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范畴体系之中。

(三)在平台的选用和建设上,必须充分整合传统的教育平台和现代新媒体平台

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时,一方面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网络平台、校园活动平台以及校外实践活动平台,力求教育平台的大众化和青年化,从而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校园广播等传统教育平台,不断更新其形式,充实和更新教育信息。

(四)在模式和方式上,需要创新、整合传统与现代新媒体培育模式与方式

要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时,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选择和整合教育模式,将理论教育模式与实践教育模式结合,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教育模式,从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五)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学校应加强学校校内的校园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和周边社区环境的建设,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众化发展提供良好运行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时,力争学校所在的地方政府和社区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社会环境;同时,加强网络世界的管理和引导,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提供健康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适应能力

第一,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时,要根据青年学生成长的诉求和特点,激励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教育知识面,提升工作能力,不断创新自己培育学生的方式和手段。

第二,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培训的平台和机会,让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学会更多有用的教育知识和技能。

总之,大众化思想视角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最关键的是高校要切实坚持大众化和科学化的教育理念,从教育内容的重构和整合、教育话语的更新与转换、教育模式的调适与改革、教育平台的创新和打造、教育环境的建设酿造等层面,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长效机制,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飞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9(4).

[2]马建军,周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分析[J].河北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3).

[3]刘永哲,王丽.主体间性视域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的转向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

[4]董友福.建构主义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猜你喜欢

大众化话语培育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