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
2014-03-25徐惠忠邓洁
徐惠忠 邓洁
(南通大学 启东校区管委会,江苏 南通 226019)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教育主体按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众多,且彼此间相互作用。深入探究影响因素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理清思路、对症下药,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影响因素的机理分析
(一)“后喻文化”削弱了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调控者主要包括高校党政工团、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网络信息技术人员或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往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因素。但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动了“后喻文化”现象的出现,即文化的内容、传播方式等均由年轻人开创,并由更为年轻的一代推动前进,其前进轨迹遵循着“晚辈——长辈”的轨道。这有别于农耕社会中后代人向前代人学习以及工业社会两代人相互学习的方式。信息时代,为了追赶瞬息万变的各种网络信息技术的潮流和步伐,年长者需向年轻一代学习。大学生作为时代弄潮儿、领头羊,更是走在时代前列。因而,在网络信息技术使用、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时候“年长”的教育者会滞后于“年轻”的受教育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二)“道德相对主义”束缚了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的普遍性,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上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高尚的品德持怀疑态度[1]。在网络世界中,由于身份的隐蔽性,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此时就容易出现大学生放纵自己,任由道德滑坡,进而背离现实世界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束缚了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提升,进而影响到自身健全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多元价值信息”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载体,对任何信息、思想和观点都有包容和展示。面对多元价值信息的冲击,大学生如何进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成为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清晰和固化的过程,如果一味强调接收“多元价值信息”,但缺少基本的选择能力和正确规范的引导,很容易对原有的价值判断标准造成冲击,甚至颠覆原有价值基础,误入歧途,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标准。
(四)“可公约性极低限”缩小了网络思政的施展空间
思想政治可公约性极限是指网络思想政治主客体之间达成“共识”和“共鸣”的标准,往往具有极低限的特征[2]。由于网络提供的思想政治资源丰富,大学生可能会由于选择太多而失去正确的思想政治信仰,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因而会对统一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造成极大困难,就会出现网络思想政治可公约性大为降低。这种可公约性往往不是一种特定的“思想政治信仰”,而是一种认同度更为广泛的“思想政治信念”,甚至是一种思想政治情感[2],从而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为降低。
(五)“文化霸权”妨碍了网络信息的公平传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现象,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互联网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掌握了互联网技术发展,并且互联网中英语占据着主要位置。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妨碍网络信息传播的公平性,倾销他们的文化,宣扬其所谓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在互联网中形成了“文化霸权”,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青年大学生,使他们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进而影响其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和内化。
二、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教育主体战斗力
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保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首要条件,离开了这样一支队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无从谈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主要是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网络技术人员,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发挥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网络技术人员方面,要从外部培训和自我提高两方面入手。高校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加强对教育者和网络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要通过专门培训,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网络运用技术和熟悉网络传播特点,让网络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网络技术人员,自身也要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熟练运用网络传播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3]。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上高度活跃,具有话语权的人。由于他们在网络上对网络舆情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发挥重要意义。作为高校或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和作用,注重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高校还要注重教育队伍中的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在网络舆情的引导上发挥积极作用,以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加强理论研究,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前瞻性
作为高校或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强理论研究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是鼓励一线工作人员和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突破,使得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二是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组织,并能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对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对理论研究进行普及,让学会发挥“沟通天地、传播阵地、指导高地、培训基地”[4]的功能。三是设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我国,学科建设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工作,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学科来进行系统研究和人才培养,必然会对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网络文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是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世代相传,是形成中华民族特有气质的基础和核心。因而我们应当在互联网中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为了以现代技术手段传承文化,也是为了继续影响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的后代中华儿女,还是为了在互联网上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融、相互影响。二是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改变国家前途、掌握自己命运和创造发展奇迹的过程中探索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宝。因此互联网中弘扬红色文化就是为了教育网民尤其是大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一代。三是倡导自律文化,网络自律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在网络行为过程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并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自律意志品质和较高的信息活动素养[5]。网络自律是网络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恩格斯认为自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6]。认识网络对个人的支配和限制是一种必然性存在,并将这种支配和限制转化为自我支配和自我制约,才能在网络上获得真正自由。否则网络中所谓的自由就是一种无序的自由,网络中的个体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并会受到这种无序伤害,也就失去了真正自由。
(四)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提高网络说服力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直接被大学生所接触到的,因而教育内容不但要与社会要求相符,还要注重与大学生自身内在需求相符,为大学生所接受。在设计教育内容时一是要精确性,教育内容一经上网就会展现在所有大学生的面前,会不断经受质疑,一旦因无法解除质疑,那就必然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而好的教育内容应该是表述准确、逻辑思维缜密和符合客观现实,否则很难被人接受。二是要透彻性,教育内容决不能生搬硬套理论,一方面要将理论阐述得浅显易懂、言简意赅,适应大学生网民的快餐式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能深入把握,阐述理论有深度、有实际意义,因为从传播过程中的休眠效果理论看,传播内容的说服力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7]。三是要契合性,教育内容要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自身关切相契合,还要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规律相契合。
(五)合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野
美国斯坦福大学福戈教授结合多年研究总结出了计算机说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往往经过三个阶段:发现信息、简单参与、深度进入并创造更多价值[8]。结合计算机说服理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各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出发,确定在各阶段传递的教育信息,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忠诚度,达到固定教育对象、转化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甚至由已转化的大学生影响其他更多的大学生进入这个循环,进而扩大影响面和影响力,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伟.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周德全,李朝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点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9).
[3]倪邦文.中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构成、特征及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11(9).
[4]上海交通大学.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5]朱理鸿.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律品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3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B.J.Fogg.Persuasive Technology Using Computers to Change What We Think and Do [M].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