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师德建设研究十年回顾与前瞻
——基于2004—2013年 CNKI期刊数据的分析
2014-03-25马中英李秀敏
马中英 李秀敏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师德问题由来已久,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也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文献综述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出发,对2004年至201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师德建设的期刊论文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国内关于师德建设的研究成果,思考其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
一、国内师德建设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段为2004年1月到2013年12月,共历经十年时间。
1.论文发表总体情况分析
师德建设研究期刊论文发表总计2363篇。2006、2007、2011这三个年份,全部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呈显著增加之趋势,其中2006年较2005年增长了34.2%,2007年较2006年增长了17.1%,2011年较2000年增长了22.2%。2006年与2011年增长幅度最大。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就是2005年发布的,《国家十二五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2010年发布的,说明学者发表论文具有明确的实用性、期刊刊登论文具有敏锐的时事性。再考察各年的核心期刊在全部期刊所占的比例又会发现2013年较2004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这反映出“高层次”期刊对师德建设的研究呈下降趋势。
2.期刊分布情况分析
教育类期刊及高校学报是师德建设研究成果展现的主要平台,二者发表论文的总数占全部论文总数的78.3%,载文较多的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84篇)、《教育与职业》(48篇)、《中国成人教育》(29篇)、《思想教育研究》(17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5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5篇)、《东南大学学报》(2篇)。综合性人文社科类载文较多的有:《江苏社会科学》(4篇)《湖南社会科学》(3篇)、《西安社会科学》(2篇)。教育类核心期刊相对重视师德建设的研究,其他的大学本科核心学报及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虽然载文不多,但是却反应出这类期刊对师德建设的关注。
3.被引频次分析
第一,在“高层次”论文中,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备受关注,而高职院校甚至基础教育阶段师德建设却相反,说明高校教师的学术论文在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二,期刊的载文数量与载文质量并不成正比,发文较少的《求是》、《东南大学学报》及《江西社会科学》,虽然发文较少,但是文章的影响力却较为凸显。说明师德建设问题的研究要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非进入“高层次”期刊不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师德频频失范的时代,“高层次”期刊应该成为师德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水准”作者应该成为师德建设的主推手,“高质量”论文应该成为师德建设的后备军。
4.获得项目基金支持分析
十年间师德建设研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及各省市级项目基金支持共计160篇,说明了各级社科基金对师德建设的重视。
二、国内师德建设研究的定性分析
1.师德的内涵分析
学术界对“师德”这个核心用语的界定大概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观念为出发点,强调教育者应兼具渊博的学识素养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作为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但应该拥有渊博的学识,还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1]二是“师德建设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作为一个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德性素养的问题,也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给学生以‘真正的教育’的实践问题。”[2]作者在这里强调的“德性”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此类观点指出了师德素养的本源性特征。三是“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概括,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3]师德修养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在前沿且正确的思想引领下,在长期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中修炼所得,这类观点则强调了师德素养的社会实践性。
2.师德建设的培养途径分析
目前学界对于师德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不为少见,主要集中在:第一,信念的制约。“教育信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基础,是教师以德从教的灵魂,它制约着师德目标的层次,影响着师德行为的取向,规定着师德修养的程度。因此,教育信念是提升师德素养的关键。”[4]第二,强调教师的自我修炼及责任心的培养。“师德需要培养,更需要每一位教师的自我训练。只有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实践中体现师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师行业风尚,实现教育的目的与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5]“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育人效应,是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6]制度(评价制度、伦理制度等)的建构。如,“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共识的基础上,首要任务是整合师德建设的规则程序,强化内在运行机制和调控力度,建立健全教育、评价、监管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7]
三、问题与前瞻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师德概念的界定存在缺陷。师德本质上是一种德性的修养,是教师的一种德性素养,国内知名伦理学专家陈延斌教授曾经提出对青少年的德性培养要注重“养成教育”,“道德养成训练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施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凝聚为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和道德品质培养方法”。[8]时下的研究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结合在职教师以及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其具有持久性、发展性、社会性的职业素养。
第二,对师德素养的培养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研究。在师德素养的培养上国内学者的论文也都多散见于重要性及如何操作之角度,其研究缺陷主要有:①缺乏教育史背景的研究作为理论性支撑;②缺乏系统性,没有把师德素养研究的四个要素(主体结构、包含的内容、对象、效果)有机联系在一起;③缺乏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养成研究。
从学理上分析,对于培养师德素养研究问题中的以下四个方面特别引人瞩目。一是从主体结构角度,讨论谁来生成的问题,即是单个主体还是多个主体相互作用。师德素养建设的主体结构应该是超越传统观念意义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两分的、消解以某一主体为中心的新结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师德素养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都把整个教育环境包括人类社会作为共同客体,构成“主体—客体”的新关系。所以说,在谁来生成的问题上,是多极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个主体或者单方向的作用。二是在内容方面,即师德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师德素养的发展性所决定师德素养包括的内容应该是一个重点突出,层面多样,层次立体的多方位的整体。三是从对象性角度来理解,讨论的是由谁来生成的问题。师德素养培养对象应该具有双重性,只单单关注现就职教师的培养略显单薄,如果将正在就学的师范生列入师德素养培养的对象之列,那么师德素养建设的对象就是饱满的,由于这种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过度过程没有间断,所以对于师德素养的培养也具有了连贯性与发展性特征。四是从培养结果上来分析,讨论的是研究效果性问题。现在我们的研究往往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遵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这个特性,师范生也好,在职教师也好,对这个群体师德素养的培训都是一个长久而伟大的工程,研究者应该持续性地观察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师德素养的持久性与发展性,以检验研究效果,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以便更加科学地指导师德素养研究。但是,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发现,对于此类问题系统性的研究少之又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不为多见,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后研究应该关注的角度。
2.前瞻:需要打开国际性视野
李志强副教授在《百年来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在我国传播研究述评》一文中介绍了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在我国传播的被引入、被批判、被反思和被借鉴等四个阶段的内容。梳理了各阶段呈现出的代表人物及其流派思想基础理论与途径方法、启示借鉴等主题。[9]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注意,比如杜威认为,一个人在“形态”上来讲是一个个体,是一个单纯的生命个体。但是从“神态”上来讲,却是与他人、与环境(包括自然与人文)、与事物相联系的社会生活中的个体。这样,道德教育既要看到一个人德性的本能,又要看到一个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所具有的社会性特征。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只有落实到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才能从以往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走下来,走到现实的道德生活之中。这样,在杜威道德教育学的指导下师德素养建设就必定脱离不了社会性的特征。
再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对道德判断进行阶段性分析是道德推理的必然要求,这种理性分析的内在逻辑影响人的道德判断成熟程度以及人的道德约束力。这样看来,道德理性的发展便是师德素养建设的关键点,师德素养建设的被培养者必须要正确认识与反思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所处的环境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另外,还有很多专著:比如,唐汉卫、戚万学的《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研究》、赵振洲、戚万学的《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策略研究》、戚万学的《冲突域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等,这一系列的道德教育书籍和史料在国内学生德育研究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师德素养建设这个研究领域还是少见的,而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国际性的视野与丰厚的理论背景。相信,这些对我们师德素养的研究,改进师德建设不无裨益。
四、总结
师德建设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么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以至该问题长期被理论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忽略。本文的意义并不在于提出了多少新颖独到的见解,而仅仅在于作者对师德建设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做出了初次尝试,期待着有更多学者能肯定该尝试对师德建设的价值,并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创新,以来弥补国内师德建设研究领域的不足。
[1] 任高茹.孔子的师德素养与为师之道[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10-112.
[2] 陈志兴,等.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素养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3):64-66.
[3] 田延光.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3(6):166-168.
[4] 邵广侠,等..教育信念:提升师德素养的关键[J].教学与管理,2008(6):28-29.
[5] 黄娅雯.浅谈现代教师的师德素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 -12.
[6] 张斌,等.责任心的培育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点[J].教育探索,2004(3):83-84.
[7] 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123-125.
[8] 陈延斌,等.养成训练:未成年公民品德塑造的新路径[J].道德与文明,2008(1):72-75.
[9] 李志强.百年来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在我国传播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2(2):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