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探究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2014-03-25周玲
周玲
(平顶山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欧·亨利是美国现代文坛中一颗耀眼的巨星,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小说中那些令人无法预料的结局、别出心裁的构思、幽默中又带着冷酷的语言等,都散发着奇光异彩,令人叹为观止。此外,他还与契诃夫、莫泊桑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在欧·亨利的近300部小说中,《警察与赞美诗》是最能体现“欧·亨利式”风格的作品。小说讲述了流浪汉苏比的故事。他一文不名,穷困潦倒,在寒冬到来之际,为了能找到解决寒冷与温饱的地方,他想到了监狱,于是,谋划并实施了一次次犯罪行为,他去砸店窗、吃霸王餐、扰乱公共秩序、偷伞、调戏妇女等,但总是事与愿违,没有引起警察的注意。就在他为没有被抓进监狱而感到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从教堂传来的赞美诗,这“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他要——”但就在苏比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却莫名其妙地逮捕了他。
一、以小人物为作品主人公
从欧·亨利的大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热衷于选择小人物来塑造小说的主人公,无论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老画家,还是《麦琪的礼物》中的麦琪和德拉,作者都以同情、悲悯之心描述了他们的特殊际遇。欧·亨利对这些小人物的选择,源自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本人生活经历的影响。20世纪之初,美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社会贫富悬殊,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体的价值标准都难以脱离金钱的左右。欧·亨利以作家的视角审视着名利场的丑陋把戏,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
二、成功运用情景反语修辞艺术
情景反语是语篇层面的一种修辞方法,指的是作品中事态的发展出乎意料,并出现相反的、意外的结局。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成功地运用了情景反语的修辞方法,作品因此呈现出夸张、幽默、讽刺的特点。《警察与赞美诗》中情景反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苏比对过冬方式的设想、被捕谋划失败以及被捕的过程等情节中。
小说开头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个悖于常理的情景:苏比最大的愿望是去监狱度过寒冬,而监狱可以说是人们都不情愿去的地方,尽管苏比一文不名,流浪街头,但在监狱度过寒冬也不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的最佳去处。苏比却认为:“他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这样的情景反语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说中苏比六次为被捕而付出的行动都一反常态地失败,可以说,每一次尝试都是一个情景反语的运用。比如,苏比用一块大鹅卵石砸破商店的窗户,并提醒警察自己就是肇事者,但警察根本就没有把他当成罪犯,作品由此场景暗示给读者的是社会的黑暗、警察的失职与腐败。再如,苏比计划扰乱公共秩序而被逮捕,警察却误以为他是耶鲁大学的一位为球赛狂欢的富家子弟,对他的破坏行为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六次行动均出乎苏比的预料,他的希望一次次破灭。而作为一个罪犯,苏比的失望心理似乎有悖于常态,但这正是对情景反语的巧妙运用,苏比希望警察能够恪守职责,将他抓进监狱,但结果并没有如其所愿,苏比对此感到非常失望。通过这样的情景反语,作品表现了人们对黑暗社会的极度不满和满腔的愤怒。
小说最后苏比被捕也体现了作家对情景反语修辞艺术的巧妙运用。警察是监督和治理人的犯罪行为的,监狱是改造罪犯、教育罪犯重新做人的地方,而赞美诗是净化人的灵魂的,在苏比的犯罪行为屡屡不被追究的情况下,赞美诗却如阳光一样,照耀了苏比黑暗的内心世界,感化了他的灵魂,他向善的幼芽苏醒了,萌发了,那种强大的动力融化了他心灵中的坚冰。正当苏比要去勇敢地挑战命运时,警察却逮捕了他,这是一个极为尖锐的情景反语的运用,这一情景反语的运用与小说开篇起到了呼应的作用,淋漓尽致地揭露并讽刺了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三、幽默中带着残酷的语言
《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语言充满着幽默、诙谐和风趣,叫人忍俊不禁,但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的结局出现,那份阅读带来的愉悦突然凝固,幽默中带着残酷的语言,使人感受到了黑色幽默在写作中的作用是如此强大。
例如,“他梦寐以求的是只要在岛上待三个月就足够了……”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感受到苏比十分可怜,但欧·亨利却故意运用了轻松、活泼的语言来叙述,当读者明白了“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就是进监狱的意思时,幽默感不可抵挡地爆发出来,而把监狱当作自己理想的生存场所,并借此逃避寒冷与饥饿,则又给人笑中带泪的感受。
再如,“好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扶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免得她被在两条街以外往这边驶来的电车撞着。”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警察对有钱人的奴颜婢膝、阿谀逢迎令人耻笑,苏比作为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却无人关注,就连一个丑态百出的警察也根本不在乎他。
细数欧·亨利的小说,每一篇读起来都给人欲罢不能的感觉,这是因为作品中幽默、质朴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事例和众多可爱的小人物,都对读者的注意力产生了强大的“磁性”。作品对于警察的讽刺与批判没有任何议论性的描述,但其所描述的警察的言行,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令人作呕的丑陋。欧·亨利将幽默与残酷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小说的语言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彰显了文学大师的风采。
四、故事情节曲折,结局出人意料
《警察与赞美诗》也充分体现了“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作品的结局似乎是出人预料的,但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样的结局设计激发读者在阅读中思考,提升了小说的思想性。
在《警察与赞美诗》开篇,苏比就向读者交代了自己的犯罪理由:为了度过三个月的寒冬,同时也为了展示了他的一次次计划。然而,苏比的六次行动最后都归于失败,警察似乎对他没有兴趣。或许读者在沉醉于情节之时,都在替苏比设计怎样才能让警察抓住,让他真的能去岛上度过三个月衣食无忧的寒冬。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比的思想因为听到教堂的赞美诗而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他要重新做人、自食其力,读者也不由为之一振,给予苏比无限美好的祝愿。但就在读者的情感与苏比的心灵感悟交融在一起的时候,警察却莫名其妙地出现,并将苏比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综上所述,《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最独具魅力的一篇小说,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部小说凸显了欧·亨利的写作风格。小说的主人公苏比是欧·亨利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之一,作品对其一举一动的刻画牵动着读者的心,彰显了文坛巨匠笔墨的不凡之处。小说成功地运用情景反语修辞艺术,并以幽默中带着残酷的语言进行叙述,最后呈现给读者的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结局,令人回味无穷,其创作艺术亦堪称登峰造极,小说也因此能穿越时空散发出绮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文明,金成星.从前景化角度剖析欧·亨利小说的幽默风格——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2(10).
[2]孙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读《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风格[J].文史研究,2010(1).
[3]龚乙珊.欧·亨利小说语言艺术形式探寻[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8).
[4]安昌光.欧·亨利短篇小说人性主题探析[J].作家,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