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坪往事》的叙事艺术

2014-03-25唐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全知红军战争

唐澜

(四川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王坪往事》是著名红色题材作家张品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巴山乡镇几个穷苦手艺孩子们,由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最后成长为红小鬼的经历的叙述,展示了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所发生的那段最真实、最鲜活、最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一个横截面。作者将这段历史予以艺术的梳理整合,在对小说人物命运的描写中,将那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革命精英,重新展现于中国革命的光辉画卷中。在这部作品里,张品成塑造了剃头匠万小坎、铁匠张乐生、裁缝谢模理、木匠苏瓜儿、哈娃烂袄、小号手蓝都米、妹娃凌照照等淳朴善良的,洋溢着革命激情的少年形象。这些少年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在红色根据地这座大熔炉里,在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感召下,他们在火热斗争的冶炼中获得了成长。该作品将纪实文学的真实性,与小说创作的虚拟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以虚实相挽,互为补充,既展现了历史的厚实凝重,又彰显了小说的灵动活泼。

一、全知型叙事视角

初读张品成的作品,很难有历史沧桑的岁月感,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田园气息。这是张品成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最终成就张品成的关键所在。郑慧琳指出:“任何一个作家在使用虚构的力量营建自己心中那个文学王国时,都得有所凭依。有的作家依凭的是乡土,有的凭借的是都市,有的着眼的是历史,张品成挖掘的很显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革命,今读他的《王坪往事》,深感他在这一题材开掘上的良苦用心以及重大突破。”[1]

战争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之一。他人描写战争,或着眼于血腥的战争场面,或着眼于尔虞我诈的智力角逐,或着眼于敌退我进的战争态势。这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战争题材小说的主要叙述模式。但我们在张品成的《王坪往事》中,却很少看到直接描写战争场景的文字。在小说中,作者将战争作为整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精神空间,削弱了战争的残酷性,却依旧保留了战争的严肃性。同时,考虑到阅读群体的特殊性,即为了使那些没有经过战火洗礼,对那段特殊历史缺乏足够了解的青少年,能够走进小说,也为了能够让烈士王坪的高大形象,真正融入到当代人的审美想象空间中,作者在叙述时,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全知型叙事视角。这一叙述视角的运用,使得整部小说的叙事极为流畅,为小说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叙述’这个词其实包括了三个层面的概念:故事内容、语言组织以及叙述行为。”[2](P242)所谓叙述行为,就是指作者在谋篇布局中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在小说《王坪往事》中,张品成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即全知型叙事视角。这一叙述视角,也被称为神的叙事观点。这一叙述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在围绕主人公万小坎、剃头师傅和谢模理等人所展开的叙事背后,始终存在着一双隐藏的眼睛。这双隐藏的眼睛,时刻观察着小说中的人物,感受着他们的心灵,并将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讲述出来,呈现给读者;但自始至终,这双眼睛又总是隐藏着的,始终让人无法触碰。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文学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2](P240)作者之所以运用这种全知型叙事视角以展开叙述,是与小说的主题紧密相关的。战争的进程往往十分复杂,其中的许多细节,无法在有限的文学空间中予以浓缩,因此,作者在从事创作时,往往要舍弃一部分信息;但在某种情形下,许多不得不被舍弃的内容,往往又与小说主人公或小说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为更好地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以避免情节枝蔓对小说主线的影响,就需要作者适当采取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对相关缺失信息予以一定程度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而言,小说《王坪往事》之所以选择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并非作者随意为之,而是作者在综合了阅读对象的欣赏习惯,小说人物命运的发展,以及小说主题的清晰完整度等多方面因素之后,所做出的艺术的选择。得益于全知型叙事视角的运用,《王坪往事》的事件安排、情节发展做到了丝丝入扣。从万小坎学艺,直至他加入红军和小伙伴们接受战争岁月的考验,小说叙述的所有事件,都笼罩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特殊的氛围中。在王坪医院,万小坎迅速地结识了红军中的小伙伴。他们曾经的磨难,他们的快乐,他们的纯真,在全知型叙述视角的观照下,都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一叙述视角的运用,几乎使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初来乍到的万小坎,仿佛是王坪医院里的常客。从逻辑层面而言,这样的描写似乎存在着漏洞,但若深入分析,读者就会意识到,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当作者以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向读者展现这里的一切时,实际上就是借此展现万小坎的人生。一方面,作者试图以全知型视角尽可能详尽地展现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为小说的成长主题营造氛围;另一方面,作者也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小说主人公未来的人生道路做了预演,为后文的叙事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内聚焦叙事手法

张品成在创作《王坪往事》时,不仅全方位地发挥了全知型叙事视角的作用,也大胆地运用了内聚焦叙事手法,即以小说主人公万小坎的心理活动为中心,通过主人公的视野去审视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以使读者获得某种超越于客观描写的阅读体验。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战争的对立面——人性是小说《王坪往事》所无法规避的。尽管作者将小说的阅读群体预设为青少年儿童,他们对人性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作者在小说中,仍然没有放弃体现人性主题的努力。他在运用内聚焦叙事手法的同时,适当地穿插了展现人性的相关情节,使得其笔下的红军更加有血有肉。小说中有红军依循当地风俗,为潘婆举行葬礼这一情节。虽说红军不应信奉鬼神,也不应该参与迷信活动,然而在这一情节描写中,我们却借此看到了一支不一样的队伍。他们为潘婆举行的一场所谓“封建的”、“迷信的”葬礼,恰是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默默地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的万小坎,正是通过这件事,对红军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但令人颇为费解的是,张品成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展现葬礼发生过程中,以及葬礼之后,万小坎内心世界究竟有何种直接的反映。此时,聚焦于万小坎的叙述是沉默的,但沉默并不意味着无声。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少年万小坎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理解有限;其二,红军并没有对举行葬礼进行说明,使得万小坎等人的困惑无法消散;其三,红军所举行的葬礼,是展现红军历史全貌的组成元素,它有效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那么,这是否仅仅只是作者玩弄的叙事技巧呢?对此,我们并不这样认为。事实上,“文学形式往往与其人文内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种认为文学研究只应该做纯形式的探索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很容易变成为方法而方法的无价值的空谈”[3]。如果将《王坪往事》中红军为潘婆举行葬礼这一情节,视为某种文学形式的展现,那么,我们就能意识到作者隐藏在叙述背后的深层的意图。目睹眼前这一切的万小坎的沉默,不是无言的对抗,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叩问:真实的红军到底是怎样的。他们既是一支信奉马列主义的军队,又是一支为逝去的长者举行传统葬礼的军队。当这看似矛盾的一切,和谐地统一在红军身上时,或许,万小坎才真正开始认识了真实的红军。

《王坪往事》的主题就是成长,但与一般成长题材小说所不同的是,作者虽以内聚焦的叙事手法,将情感的焦点定位于万小坎身上,但作者并没有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万小坎身上,而是借此延伸至整部小说。因此,我们便会发现,在主人公成长的道路上,他对红军的认识也是不断变换的。从最开始的好奇到感受到红军医院的快乐,万小坎逐渐了解了,红军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天下的穷人。于是,定位于万小坎的内聚焦叙事,始终跟随着小说的主题一同前行,成为小说成长主题之外更为自然的补充。

三、独特的叙事线索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万小坎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受着红军队伍的特殊性,也在日复一日中,体验着成长的喜悦,但万小坎们始终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人生主题——苦难。作者并没有去刻意渲染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条件,而是努力展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内心深处的精神品质。生活在万小坎周围的人们,身上闪耀着人性中最朴实最淳厚的美。他们将那个时代的正能量,传递到了主人公身上。《王坪往事》的成功,不仅建立在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积累的基础上,也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情感体验紧密相关,而这一切,都是以小说独特的叙事线索作为核心展开的。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穿插在小说文本中的叙事模式,才能真正走入小说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万小坎的生活始终无法离开战争的时代背景,但作者并没有将主人公在战争中面临的考验,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这就意味着,小说的叙事线索绕开了战争。在小说中,具体可感的战争,幻化为无形的投影,“投射到王坪,投印在王坪人的日常生活中”[1]。作者“让小说中的人物在一个结实的、可确认的世界中行走。王坪的风土人情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一个亮点”[1]。我们知道,描绘自然风物,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突出标志之一,当这一手法传入中国后,其便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传统之一。在小说《王坪往事》中,为了能够营造恰当的氛围,张品成避开了宏大叙事,而更多地将其关注的焦点,定位于王坪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上。在这片曾经发生过战争,上演过波澜壮阔图景的土地上,作者没有去描写红军医院、被服厂的遗址,也没有将笔墨用在红军烈士墓的描写上,而是努力刻画小说主人公万小坎,以及小说中和他同龄的红军儿童的形象。在小说中,作者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叙事线索。其中较为明显的一条线索,是以小说主人公投身红军队伍,在经历战争年代的革命洗礼中不断成长为主。其中较为隐晦的一条线索,则是以小说主人公为中心观察世界,主要描写其在与红军的接触了解中,对红军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前者是为了描写主人公自我人生成长道路中必须经历的砥砺和磨练,后者则是为了体现主人公参加红军后对社会发展的新的认识。必须承认,在处理上述两条线索时,作者是有所侧重的。张品成更多地将叙事的笔墨,用在对主人公成长的描写上,而对万小坎怎样认识红军的本质,以及怎样理解红军的行为,其所用的笔墨则相对较少。张品成这一处理方式是极为高明的。由于万小坎对红军的理解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也是在不断走向成熟的,因此,作者并没有以主观臆断为其设定价值内涵,而是为读者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作者留出的想象空间,为读者深入理解小说文本,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

《王坪往事》根据20世纪30年代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真实历史改编。在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撰下,那一段真实的历史,得以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小说创作中,张品成所运用的全知型叙事和内聚焦型叙事相结合的策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也为青少年读者理解认识并走进那段遥远的战争岁月,提供了较好的阅读文本。

[1]郑慧琳.王坪的红色往事[N].中华读书报,2014-05-21(1).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肖百容.死亡:一个独特的全知叙事视角[J].怀化学院学报,2005(3).

猜你喜欢

全知红军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全知,共情:教师团队培训的出发点
少寨红军桥
他们的战争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三教合流——《水浒传》全知人物与宋江关系所折射的文化意蕴
《双城记》中全知叙述者的叙述声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