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方规律探讨的范例教学程序的运用
2014-03-25刘兴隆张晓丹
祝 捷 刘兴隆 张晓丹 贾 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基础应用学科。方剂学的教学即是以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组方原理、类方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为己任。如何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是方剂学教学人员不断探求的课题。我们开展范例教学已有十余年,现以范例教学理论之教学程序的实施与运用,总结如下。
一、范例教学理论之教学程序
范例教学理论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程序等基本内容。教学程序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在课题性教学中以个别事实和对象为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二阶段为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对个别事例进行归类,对许多在本质特征上相一致的个别现象作出总结。第三阶段为范例性地掌握规律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上来。第四阶段为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世界,而且可以使他们加强自己行为的自觉性。
二、范例教学程序的实施
1.教材选用
范例教学理论主张使用教材具有基本性,针对医学本科中医专业的教育,我校选用精编《方剂学》教材。该教材对方剂学涵盖的基本概念,制方原理及类方基本配伍规律皆有简要阐述,总论“方剂发展简史”、“治法概述”,“方剂概述”及各论相关章节,为学生构建了方剂学的基本知识结构。方剂学教材涉及的方剂较多,以范例为原则,将方剂分为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2.应用形式
(1)分析制方原理,总结类方规律
肾气丸为治肾阳不足之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水肿,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的常用方,通过分析该方配伍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的配伍意义,要求学生总结温补肾阳方剂的组方思路。肾阳亏虚,且阳虚生内寒,首当选用温里祛寒及温补肾阳之附子、肉桂、鹿茸、巴戟天、杜仲、菟丝子等以治病求本;肾为水火之宅,宜配补阴之地黄、枸杞子之类,以“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阳不足,功能障碍,可继发相关病变,如气化乏力,水湿停滞之小便不利、水肿;固摄无力,精津外泄之遗精、遗尿;寒邪凝滞,血行不利之疼痛,理应据继发病变之侧重或不同,伍用利水渗湿之茯苓、车前子、泽泻;涩精缩泉之覆盆子、五味子、山萸肉、桑螵蛸;活血之丹皮、川芎等。于此,从“个”方到“类”方,由制方原理上升至组方规律,使所学内容得以深入。
(2)温故知新,把握类方形成规律
对于基础方,经历代医家运用,已产生系列方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熟悉相关附方?我们教学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对相关附方的学习,可收“温故知新”之效。如六味地黄丸为著名儿科医家钱乙所创,原治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光白等症”,现代临床各科皆用,已是治疗肾阴不足证的基础方,后世医家经临床实践,随证加减,衍生出一系列六味地黄丸类方。教学中,我们以阴虚定性,肾虚定位,病位病性结合,让学生将中基、中诊及中药知识融入方剂,归纳六味地黄丸类方产生规律。第一,肾阴亏损,形失所养。如腰为肾府,肾阴不足,腰膝失荣之腰膝酸软甚者,去三泻之苓、泽、丹,加当归、杜仲、牛膝、甘草之当归地黄饮;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耳窍失荣之耳鸣耳聋者,加磁石、菖蒲、五味子之耳聋左慈丸。第二,阴不制阳,虚火内扰。如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甚者,加知母、黄柏之知柏地黄丸;虚热迫津外泄之汗出不止者,加五味子、黄芪之八味地黄丸;肠道失润兼大便干燥者,加知母、黄柏、玄参、肉苁蓉、当归、白芍、枸杞子之大补地黄丸。第三,肾及它脏,两脏同病。肝肾阴虚,目窍失养之两目昏花,加枸杞子、菊花之杞菊地黄丸;肝肾阴虚,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两胁胀闷,加五味子、柴胡、白术、当归、甘草之滋肾生肝饮;肺肾阴虚,纳气不及之咳嗽气喘,加五味子或麦冬、五味子之都气丸、麦味地黄丸。通过上述学习,不仅熟悉、了解相关附方,更重要拓展方剂灵活运用的思路,获得临证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范例教学程序不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熟记几十个或几百个方剂,而是通过典型的范例使学生学会一种思维,一种方法,以典型范例的方剂为载体,以探究过程为根本,让学生在范例方剂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研究表明,范例教学程序能激发学生潜质,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归纳能力和临证用方、组方能力,也为将来适应临床复杂病变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