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14-03-25汪正彬
汪正彬
在2013年9月重庆市委审议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渝东南为生态保护发展区,要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旅游经济强县。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为渝东南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城郊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城郊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城郊范围内的,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业、农民生产生活展示以及乡村民俗活动为旅游吸引物,以农民为从业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融观光、休闲、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1]。城郊乡村旅游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区位优势明显。城郊乡村旅游位于城乡结合部,与市场联系紧密,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
第二,交通选择便捷。城郊乡村旅游邻近城市,交通状况一般较好,高效便捷,旅游者可以通过城市公共交通、家庭自驾甚至步行等多种方式出游。
第三,出游成本低廉。与边远型乡村旅游和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相比,城郊型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多以短途休闲旅游为主,出游时间大多集中在周末,旅游者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较低。
第四,较强的参与性。城郊乡村旅游不仅包括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还包含娱乐、民俗、休闲、体验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不仅能体验乡村的民风民俗、劳作形式,而且能够在劳作的欢愉之余,购买自己满意的农副产品或民间工艺品。
二、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
(一)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渝东南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特色鲜明。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渝东南水资源纵横,流域面积广,拥有乌江、小南海等峡谷湖泊资源。该区位于武陵山中部,山高、坡陡,境内中低山达76%以上,海拔800米以上的土地面积占60%以上,夏季平均气温较低,适宜夏季避暑度假。渝东南地貌资源类型多种多样,拥有仙女山、武陵山、黄水等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极高。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渝东南是重庆少数民族集聚区,集合了苗族、土家族、朝鲜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形成了相对成熟、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其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建筑文化等异彩纷呈。
(二)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全线开通和武陵山机场通航,拉近了渝东南与主城和周边省市的距离。渝东南地区成为连接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陆上大通道,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城郊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渝东南地区春秋两季的赏花踏青采摘等休闲旅游,夏季为躲避酷热的避暑度假旅游,冬季的山地冰雪旅游,对重庆居民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此外,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田园、山体等乡村旅游资源,可以充分满足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从而形成“四季不断”的城郊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三)政府高度重视,政策优惠幅度大
2012年重庆出台了 《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渝东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将成为渝东南地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市场份额占重庆总量的1/3。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提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加强扶贫开发,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在2012年8月举行的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现场会中也强调,要着力提升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繁荣乡村旅游市场,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渝东南地区城郊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政府主导旅游[2],科学规划布局
第一,科学制定渝东南各区县甚至是重要乡镇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城关镇等中心场镇可以考虑专门制定城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纳入渝东南各区县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国土资源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第二,加强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发展财政支持,加快交通、水电、通讯、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城郊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土地审批等瓶颈障碍,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第三,科学制定各区县扶持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通过减、免、奖等措施在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第四,将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建设成效纳入渝东南各区县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乡镇村社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使相关领导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探索土地政策,争取用地指标
用地指标紧张是目前困扰和限制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认真领会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和深化农村用地制度改革,探索城郊乡村旅游用地政策问题,努力争取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城郊乡村旅游用地支持。
(三)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足够的资金投入是确保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关键。建议从四个方面整合资金,实现对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入。第一,渝东南各区县政府直接加大对当地城郊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第二,积极争取三农资金、扶贫资金、城乡统筹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高山移民资金、生态移民资金、生态农业发展资金等相关部门对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的专项资金支持。第三,建议完善农户三权抵押等融资机制,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发挥农村金融对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作用。第四,依托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发展的大好形势,积极营造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氛围,积极招商引资,制定鼓励发展城郊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建设,丰富城郊乡村旅游投融资渠道,努力实现投融资多元化。
(四)夯实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3]
通畅的旅游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渝东南各区县需要集中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流交通,不断夯实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对渝东南主要乡村旅游村舍交通进行硬化和拓宽,实现其与渝东南地区骨干线路、旅游专线的无缝衔接,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可根据游客数量和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布局,实时增设旅游公交线路,增强可进入性。加强农村沼气、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和清洁水源供应。新建和改扩建代表性的特色住宿和特色餐饮设施。扶持一批有代表性的农家乐、渔家乐和林家乐,提高接待能力。完善和优化基础的娱乐设施,购物设施、停车场、车站码头等。
(五)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特色
文化旅游及文化旅游产品正成为未来旅游的主流。渝东南是少数民族集中区,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依托当地较好的生态环境,还要在城郊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产品开发过程中不断地挖掘和培育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武陵山山地特色,土家族、苗族文化体验和乌江画廊特色风情的文化类乡村旅游产品。
城郊乡村旅游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特色化发展新路[4]。渝东南大都以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土家、苗族民族民俗风情为主题,资源同质度高,旅游产品雷同。面对这样的问题,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应该立足和依赖生态和民俗两大特色,差异定位,错位发展,产品互补,特色鲜明,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六)借势区域旅游,实现差异发展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经过几年的大力建设,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武隆仙女山、石柱黄水、黔江小南海、酉阳桃花源、酉阳龚滩等重点景区已经在重庆及周边树立起了较好的市场形象,对主城区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则应该紧紧依托区域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积极发展体验休闲类旅游产品,吸引和留住休闲度假客人,实现与当地的景区景点旅游的互补发展。
(七)加强服务培训,提高经营水平
目前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处于发展初期,当地农户是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质量不高、与游客交往不流畅、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第一,对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等旅游经营户,通过加强文明习惯和礼貌礼仪培训,规范文明用语,改善生产、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素养,适应游客的心理需求。第二,对一线服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提升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第三,对于经营管理人员,加强财务会计、成本控制、经营方法、节事策划、营销管理的系统培训,提高其从事乡村旅游营销策划、项目决策、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八)整合营销策略,加大宣传力度
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要想实现共同、长远、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增加投入、突出特色等手段综合运用节庆活动、电视平台、网络宣传多种宣传方式,对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进行系统营销,着力提高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一,加强渝东南乡村旅游营销策略专题研究工作,就乡村旅游营销宣传的内容、渠道和方法等重要内容进行系统研究。第二,建设渝东南乡村旅游网站,建立电子营销平台,及时更新和发布渝东南乡村旅游相关信息,便于游客识别和选择。第三,综合运用重庆电视台、重庆广播电台、华龙网、大渝网、报刊、户外广告等媒介,多渠道、大力度、全方位推广渝东南乡村旅游。第四,努力办好各级各类渝东南乡村旅游节会,以会会友,以会促销,努力扩大影响。
[1]汪正彬,李庆.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陈晓波.探索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之路[EB/OB].光明网,[2013-4-9].http://news.12371.cn/2013104109/ARTI13654584 21228729.shtml.
[3]梁春艳,崔超.基于竞合理论的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研究[C].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
[4]王婧,高乐全.城郊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中国商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