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发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优化

2014-03-25石弘颖

关键词:传输层电流效率白光

石弘颖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3)

电致发光(EL)是在电场的作用下活性材料产生光的过程。有机电致发光是以有机材料为活性层的EL过程,该器件也称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OLED在电场作用下,载流子分别由阴极和阳极注入有机材料的电子传输层(ETL)和空穴传输层(HTL),并在有机的发光层(EML)中复合生成激子,激子辐射跃迁回到基态而发光[1-2]。由于OLED具有亮度高、响应快、能耗低、视角宽、工艺简单、可弯曲等优点,在全彩显示与固态照明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3]。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一直是有机电致发光研究中的焦点,因为白光不但可以用来照明,而且WOLED作背光源加上彩色滤光片可以调节发光的颜色,实现全彩显示。有源驱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AMOLED)采用薄膜晶体管(TFT)驱动OLED,是目前解决大面积发光或显示的最佳方案[2-4]。传统上以生长在玻璃衬底的氧化铟锡(ITO)作为透明电极出光的底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BEOLED),具有器件驱动电路和发光面积相互竞争的问题。为解决器件的开口率,使用较易制备的薄层金属作为半透明电极的顶发射OLED(TEOLED),将顶部出光与底部TFT电路分开,使器件实现高像素、高孔径比,并且便于封装[4-5]。

1 顶发射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理论基础

1.1 WOLED性能指标

白光器件主要用颜色质量、发光效率和器件寿命来衡量其性能[3,6]。

白光OLED的颜色质量主要指标为:国际照明委员会在1931年制定的色度(CIE)坐标、人眼对色彩感知程度的显色指数(CRI)和相对于黑体的光源色温(CCT)。对普通照明来说,CIE坐标接近白光等能点(0.333,0.333)或暖白光坐标(0.455,0.405),CRI须大于80,CCT位于2 500 K~6 500 K之间。

白光OLED的发光效率体现了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能力,可用式(1)表示,注入的空穴和电子数量平衡系数γe-h、电子空穴对复合形成单/三线态激子的概率ηs/t和发光材料本征的发光效率φemt,这3者构成内部效率ηint;结合器件出光效率ηop共同构成输出效率ηext。常用3种衡量效率的方法为量子效率、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

ηext=ηint×ηop=γe-h×ηs/t×ηemt×ηop

(1)

白光OLED的寿命体现了其实用性。亮度寿命指器件亮度衰减到初始亮度的50%或75%的平均工作时间,稳定的器件材料和良好的封装技术能维持更长的器件寿命。

1.2 白光实现

白光器件有多种制备方案,基本原理都是通过红、绿、蓝3基色或者2种互补色的混合产生白光,工艺主要使用蒸镀小分子有机物或者旋涂高分子聚合物。近年来WOLED发展迅猛,全荧光器件、全磷光器件、荧光和磷光材料相结合、以及聚合物白光器件等实现方案都各放异彩[3,6]。WOLED的稳定也是学者现阶段关注的课题,白光颜色漂移主要由于载流子俘获、复合区移动、激子淬灭、电场感生迁移率变化等因素。获得高效稳定的白光4大要素是发光材料的选择、载流子平衡、复合区域的调节和能量转移机制[7]。

本文中制备顶发射WOLED的流程包括清洗、真空蒸镀两部分:首先将基片用丙酮、乙醇擦洗及去离子水冲洗,然后分别用丙酮、乙醇、去离子水超声,烘干后放入真空蒸镀设备;当真空抽气达到并能保持5×10-4帕斯卡时,可以蒸镀各种小分子有机物、金属或氧化物。

1.3 顶发射器件的仿真原理

光学分析中,我们把夹在两个反射电极间的TEOLED发光层看作内嵌光源的F-P谐振腔,根据微腔理论,共振波长满足以下条件:

(2)

其中φ1和φ2分别为底、顶两侧电极的反射位相差,L为有机层光学长度。为了实现宽光谱的白光而非某个波长下强烈的共振,常规使用有机层厚度约100 nm左右[8]。

本文中的仿真结合光学传输矩阵法和电磁场理论,用MATLAB软件实现微腔效应对光谱的共振模拟。采用光学干涉的方法计算两侧电极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光学长度,并用偶极子的电磁辐射模型理论分析激子复合发光,由此比较准确地分析激子在空间的能量分布,并进而对耦合效率、光谱等参量进行分析。谐振腔对光谱的调制作用由公式(3)表示[5]:

(3)

其中T2、R1和R2分别为顶电极透过率、底电极反射率和顶电极反射率,L1为激子与底部反射电极间的光学长度,对应于宽角干涉的影响,有机层总光学长度L则对于多光束干涉的影响。

2 顶发射WOLED传输层的优化

本节进行优化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为:厚金属阳极(80 nm银)/空穴注入层(2 nm氧化钼MoOx)/ 空穴传输层 /电子阻挡层(10 nm有机物Ir(ppz)3)/发光层(30 nm红蓝双层)/电子传输层 /电子注入层(6 nm稀土金属钐Sm)/薄金属阴极(16 nm银)。

首先不考虑电学性质,使用MATLAB软件根据光学传输矩阵法和电磁场理论编写的程序进行谐振腔模拟;然后采用真空蒸镀设备制备顶发射WOLED,用Keithley 2 400电流源和PR655光谱仪进行光电性能的测试。

2.1 空穴传输层的光学模拟

将空穴传输层厚度设置步长为10 nm,仅考虑光学性质,模拟变化的厚度所调制的谐振腔共振波长如图1a所示,以及乘以发光材料本征光致发光(PL)谱所得的出射白光谱如图1b所示。由图可知,随着WOLED腔长的增大,谐振波长逐渐向长波方向移动且谐振强度增大;相应地,叠加后的白光谱呈现出蓝光强度的减弱,而红光峰值红移、强度先增大后衰弱。我们发现,当空穴传输层厚度为30~40 nm时,模拟的发光光谱可以获得较平衡的白光。

图1 模拟空穴传输层厚度变化对TEWOLED的影响Fig.1 Simulations of TEWOLED affected by the thickness of hole-transporting layer

2.2 空穴传输层的电学实验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采用40 nm空穴传输层:其中30 nm p型掺杂部分增强空穴传输,10 nm单主体作间隔层。针对p型掺杂部分,我们选择常用有机材料m-MTDATA和MeO-TPD作为传输层母体,它们具有相同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5.1 eV,相同的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LUMO):-1.9 eV,传输层客体则采用相同摩尔比例掺杂MoOx和F4-TCNQ。空穴传输层的4种p型掺杂方案为MeO-TPD:MoOx(器件A1),MeO-TPD:F4-TCNQ(器件A2),m-MTDATA:MoOx(器件A3)和m-MTDATA:F4-TCNQ(器件A4),测试得出的亮度、效率曲线如图2所示。图中空心三角形所示的器件A2和实心四边形所示的器件A3获得了更高的亮度,说明MeO-TPD:F4-TCNQ与m-MTDATA:MoOx是较为匹配的主客体掺杂搭配。由于有机材料通常空穴传输能力较强,在器件中电子一般是少数载流子[9]。而公式(1)对于器件效率的定义:空穴电子对平衡系数越高,器件效率越高;反之,其他条件相同时,效率越低,空穴和电子的注入越不平衡。所以图2b中获得最低电流效率的MeO-TPD:F4-TCNQ器件有更为突出的空穴注入和传输能力。除此之外,金属氧化物MoOx需要有机物3倍以上的蒸镀温度(约580 ℃),给WOLED制备和产业化带来了困难。综上所述,最终我们选择30 nm MeO-TPD:F4-TCNQ、10 nm MeO-TPD共同构成40 nm空穴传输层。

图2 顶发射白光有机发光器件A1-A4的光电特性Fig.2 The phot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EWOLEDs A1-A4

2.3 电子传输层的光学模拟

与空穴传输层的光学讨论类似,我们设置电子传输层厚度从10 nm变化到60 nm,步长为10 nm,仅考虑光学性质模拟所调制的谐振腔共振波长,并将其乘以发光材料本征光致发光(PL)光谱得到出射白光谱,如图3所示。同样,随着厚度增大,谐振波长红移且强度增大,相应的白光谱蓝光减弱而红光增大。当电子传输层厚度为20~30 nm时,仿真得到了较平衡的白光。

2.4 电子传输层的电学实验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采用30 nm电子传输层,对比n型掺杂与未掺杂的器件对电子传输能力的影响,并调节n型掺杂比例以获得更平衡的白光效率。未掺杂的30 nm电子传输层为常用有机材料Bphen,n型掺杂的传输层包括10 nm单主体间隔层,20 nm掺杂金属锂(Li)的n型掺杂部分。3组器件的电子传输层分别为纯Bphen(器件B1),掺杂2%重量比的Bphen:Li(器件B2)和掺杂3%重量比的Bphen:Li(器件B3),测试得出的亮度、效率曲线如图4所示。图中圆形指示的器件B2和星形指示的器件B3,在最大亮度上分别比未掺杂器件B1高出1.5倍和5.4倍;在最大电流效率上分别为器件B1的1.6倍和1.8倍。因为n型掺杂增强了少数载流子电子的传输,使器件获得相同亮度的驱动电压大幅降低;更平衡的电子空穴注入导致了更高效率。但是,I族活泼金属Li稳定性较差,一味提高Li的掺杂浓度可能造成器件寿命衰减,最终我们选择10 nmBphen及20 nm掺杂3%重量比的Bphen:Li共同构成30 nm电子传输层。

图4 顶发射白光有机发光器件B1-B3的光电特性Fig.4 The phot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EWOLEDs B1-B3

3 顶发射WOLED发光层的改进

根据传输层优化的结论,基于P-I-N半导体二极管结构,对WOLED发光层进行色度和颜色稳定性的改进。顶发射WOLED的结构为:厚金属阳极(80 nm银Ag)/空穴注入层(2 nm氧化钼MoOx)/空穴传输层(30 nmMeO-TPD:F4-TCNQ,10 nmMeO-TPD)/电子阻挡层(10 nm有机物Ir(ppz)3)/发光层 /电子传输层(10 nmBphen,20 nmBphen:3wt% Li)/电子注入层(6 nm稀土金属钐Sm)/薄金属阴极(16 nm银Ag)。

3.1 基于红/蓝双发光层结构的WOLED

采用红、蓝两种颜色独立的发光层合成白光:5 nm红光层主体材料为双极型有机材料CBP,掺杂2%重量比的红光客体;25 nm蓝光层主体材料为电子传输型有机材料SPPO1,掺杂9%重量比的蓝光客体。测试得出的电流效率-电流密度-亮度的关系曲线和白光光谱如图5所示。红/蓝双发光层的顶发射WOLED,达到8 600 cd/cm2的最大亮度,最大电流效率接近10 cd/A,性能较高。不足之处是随驱动电压增大,色坐标变化约(-0.02,0.007)/V,颜色稳定性有待提高。

图5 红/蓝双发光层TEWOLED的光电特性曲线和光谱Fig.5 The phot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tra of TEWOLED with a red/blue dual-emitting layer

3.2 双发光层的改进

我们采用2 nm薄阻挡层Ir(ppz)3间隔红光层与蓝光层,各发光层形成独立发光单元,减小发光层中的载流子分布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测试电流效率-电流密度-亮度的关系和白光光谱如图6所示,加入了间隔层的红/蓝结构TEWOLED获得了7 500 cd/cm2的最大亮度和8 cd/A的最大电流效率,色坐标漂移下降至(-0.013,0.005)/V,光谱稳定性的改善与文献报道一致[9]。但是间隔薄层同时也增大了驱动电压、阻挡了本征发光效率φemt更高的红光复合,使得WOLED性能略微下降,导致器件效率和颜色稳定性很难同时兼顾。

图6 加入间隔层的红/蓝结构TEWOLED的光电特性曲线和光谱Fig.6 The phot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tra of TEWOLED with a spacer-inserted red/blue emitting structure

3.3 蓝/红/蓝三层发光结构

同样考虑改善光谱的电压稳定性,我们将30 nm发光层分割为5 nm蓝光层、5 nm红光层和20 nm蓝光层,蓝/红/蓝三层夹心结构有利于减弱发光层中复合区随电压的变化。三发光层结构的电流效率-电流密度-亮度的关系和白光光谱如图7所示。蓝/红/蓝发光结构TEWOLED的最大亮度约7 200 cd/cm2,最大电流效率超过6 cd/A;亮度从70 cd/cm2变化到7 000 cd/cm2的色漂移仅为(-0.01,0.01)。器件颜色稳定性的大幅提高归功于蓝光主体材料SPPO1的电子传输性质[10],空穴注入随电压变化很小,而10 nmIr(ppz)3很好地阻挡了电子的流失,整个发光复合区覆盖蓝/红/蓝三层发光结构且几乎不随电压变化。然而,由于空穴注入效率的降低,以及高发光效率φemt红光的减弱,WOLED的效率也呈现出降低趋势。

图7 蓝/红/蓝三发光层TEWOLED的光电特性曲线和光谱Fig.7 The phot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tra of TEWOLED with a blue/red/blue tri-emitting layer

4 总结

本文针对具有大应用前景的顶发射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通过改进器件的结构逐步优化WOLED的效率和颜色质量。本文结合光学软件模拟和器件制备实验,从发光效率角度优化了WOLED的传输层结构,同时以色度稳定性为目标改进了WOLED的发光层结构,最终实现了基于P-I-N半导体二极管结构和蓝/红/蓝三明治型发光结构的高效率、色度稳定的顶发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参考文献:

[1] Kunic S, Sego Z. OLED technology and displays[C].//ELMAR, 2012 Proceedings. IEEE, 2012:31-35.

[2] 张德强,张国辉.OLED 产业技术现状及展望[J].新材料产业,2012,5:35-41.

[3] 王旭鹏,密保秀,高志强,等.白光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J].物理学报,2011,60(8):843-857.

[4] Chen S, Deng L, Xie J,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J].Advanced Materials, 2010,22(46):5 227-5 239.

[5] Hofmann S, Thomschke M, Lüssem B, et al. 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J].Optics Express, 2011,19(106):A1 250-A1 264.

[6] D'Andrade B W, Forrest S R.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for solid-state lighting[J].Advanced Materials, 2004,16(18):1585-1595.

[7] Chen S, Wu Q, Kong M, et al. On the origin of the shift in color in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J].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3,1:3 508-3 524.

[8] Chen S, Li X, Huang W. Blue 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ing a 2, 9-dimethyl-4, 7-diphenyl-1, 10-phenanthroline outcoupling layer[J].Organic Electronics, 2008,9(6):1 112-1 117.

[9] Zhang S, Wu Q, Yue S, et al. Color stable multilayer all-phosphor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xcellent color quality[J].Organic Electronics, 2013,14:2 014-2 022.

[10] Jeon S O, Yook K S, Joo C W, et al. High efficiency blue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ing a simple device structure[J].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9,94:013301-013301-3.

猜你喜欢

传输层电流效率白光
贵州绥阳张喜山祠 :石文化经典之作
500kA大型预焙电解槽电流效率与铝水平相关性探讨
基于Python语言的网络传输层UDP协议攻击性行为研究
ZnO电子传输层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有机物对电解锰电流效率的影响
物联网无线通信传输层动态通道保障机制
基于物联网GIS的消防智能巡检系统设计与实现
浅析210KA电解槽电流效率的影响因素
影响离子膜电解槽电流效率的因素
白光LED无线通信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