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会计中职、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2014-03-24上官健
上官健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职、高职教育衔接的灵魂与核心,本文通过会计中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实问题分析,明确了中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可借鉴、参考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以及实施建议。
关键词:会计 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 构建
“十二五”时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质上是搭建符合产业经济发展需要,使职业教育能够由低到高纵向衔接,以及普职互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其实现的重要手段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应用型人才,突破培养层次的局限。
会计是技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会计始终服务于各行业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会计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面广,企业等用人单位不仅需求会计岗位人才,而且倾向招聘具有财会技能的其它管理类人才。会计专业从学生(家长)、企业、社会三个维度均体现了其职业教育吸引力,我们目前亟需探讨与研究的是如何从课程体系上,构架会计中职、高职衔接教育的“立交桥” ,实现会计职业教育本质上的衔接。
一、会计中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实问题
课程衔接是中职、高职教育衔接的灵魂与核心。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我国无论采用中职、高职“两段式”培养模式,还是中职、高职校际联合的“3+2”或“2+3”模式,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在实践中,会计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培养目标定位含糊
教育部对中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虽然中职侧重技能型,高职侧重技术型,但会计岗位哪些属于技能型?哪些属于技术型,在绝大多数会计中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中定位不清晰。
(二)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会计专业中职、高职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必然导致课程体系设计无层次、无跨度。会计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已形成体现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税法实务等。中职、高职虽都属于职业教育,但在2013年以前,高职归属教育部高教司管理,中职归属教育部职成司管理,中职与高职在不同主管部门的管理下,国家和地方从未规范过中高职可衔接,具有系统性、递进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具体的课程标准。多数会计中职、高职院校按就业岗位均开设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实务等专业课程,造成中职、高职两段上一些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且多数中职学生对成本、税法等较深段专业课程理解不透,囫囵吞枣式学习,教学效率不高。
(三)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搭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有效衔接、多元立交、终身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培养能够逐步提升职业层次、终身教育的职业人,最基础的是其文化底蕴,但中职、高职学生与普教学生相比,最大的缺陷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薄弱,职业院校“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又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脱节,这实际上反映出中职、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偏差。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我们应积极探索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中职、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二、中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一般从知识含量的多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等因素考虑,分为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三类。对应三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划分,会计职业教育的低中高三段人才培养目标可分别定位为:会计中职教育侧重培养具备单一专业知识与技能,能胜任企业出纳、收银、仓管、统计、基础会计核算等基层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会计高职教育侧重培养具有系统性财会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能胜任企业一般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内部稽核等岗位的技术型人才;会计应用型本科教育侧重培养不仅有系统的财会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具有一定管理知识与能力,能通过一定的分析、判断,处理较复杂会计业务的会计主管级工程型人才。
三、会计中职、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一)构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要提升会计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关键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根据我们对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调研,发现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态度最为重要。因此对职业教育来说,不能只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特别要加强学生身心道德、文化素质、行业通用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使毕业生既有不断提升的综合素养又有专业技术方面的职业能力。
会计中职、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应将基本思想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基本身心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人才。
会计中职教育侧重“文化人”与“职业人”的培养,倾向学生作为个体的职业人素质培养。中职学生年龄小、处于思想观形成阶段,所以应发挥中职基础课教师力量强的优势,通过基础课程的改革,主抓:人生哲学、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等基本思想素质;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计算机办公操作、信息处理的等基本文化素质;身体健康,情趣、情感、情操、意志品质等基本身心素质。
会计高职教育则侧重“职业人”与“社会人”的培养,主抓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职业人素质培养。高职学生处于社会观、价值观等塑造时期,应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提升基本思想素质;通过应用文写作、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等提升基本文化素质;通过军事教育、体能训练提升基本身心素质;通过商务素养,社团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endprint
(二)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职业教育以会计岗位能力为核心,按照会计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来设置课程。会计中职教育以企业出纳、收银、仓管、统计、基础会计核算等基层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中职专业课程的特点是知识与技能单一,综合性要求不高,上手速度快,但需注重技能操作的技巧性和熟练性。会计高职教育以企业一般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内部稽核等岗位设置课程。宽泛意义上,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不仅包括资金筹集、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的会计核算,而且涉及到税费计算、成本核算等,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由此可见,会计高职对应会计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职业能力上升到需要一定分析、判断的技术层面。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相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其知识系统性、结构性以及专业的体系性增强,职业能力强调思维性、方法性,要求学生不仅“应用”,而且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三)设计开发会计中高职上下衔接、贯通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
实践证明,国际上成功的中、高职衔接范例,都将课程作为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会计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是设计开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模块化专业课程。中职、高职衔接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时,应遵循技能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由浅入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特点,深入分析知识、能力的提升逻辑顺序,科学设置中职、高职两个层次递进式专业课程内容。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课程设计开发时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推行“做中学、学中教、教中做”。
会计中职、高职衔接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会计中职教育对应出纳、收银、仓管、统计、基础会计核算等职业岗位设置:出纳实务、收银员实务、基础统计实务、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网上纳税申报实务等专业课程。
会计高职教育对应一般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内部稽核等岗位设置:财务会计实务、纳税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行业会计比较、审计实务、财务管理、ERP管理软件应用、经济法等专业课程。
会计中职、高职衔接专业课程改革之处是将会计核算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记账方法、记账流程以及财务软件基本应用、纳税申报等操作简单,感性学习较多,易理解的课程划归中职;高职则系统学习会计经济业务核算方法、税法、成本核算方法以及侧重一般性管理的审计、财务管理、管理软件应用等课程。会计中职、高职衔接专业课程设置,有效解决了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重复的问题,高职教育是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螺旋式提升,由点上升到面。
四、会计中职、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教育部门主导、会计主管财政部门及行业企业参与制定课程体系
纵观英国、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等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其共同点是政府在国家层面规范性指导,并充分调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参与,统一制定某个行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只有教育部门主导,会计主管财政部门以及会计各行业协会、企业参与,组织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视野,制定会计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改革要求等,才能明确会计职业低中高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和相应职业资格要求,保障会计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加强中职、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会计职业性
要办好会计职业教育,实现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丰富的会计岗位职业经验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当前中职、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大多数是高校应届财会类本科生、研究生,不熟悉会计岗位工作,无职业经验,虽容易胜任理论教学,但缺乏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难以胜任指导学生实践课程。会计职业教育要从师资队伍的根源上保障教育的职业性,首先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其次给予其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到相应的会计岗位挂职锻炼,提升会计实践的指导能力。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还应搭建一个企业财务咨询平台,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累会计职业经验,提升师资队伍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性职业能力。
今后,会计中职、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力争引进有行业企业会计职业背景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并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能力的能工巧匠或热身职业教育的退休人员作为兼课教师,保障教学的高效性。
(三)统筹策划,校企合作,编写项目化、模块化的的中高职会计类教材
教材建设是实现会计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教材建设的前提是教育部门主导、会计主管财政部门及行业企业参与制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这样从源头上把握中职、高职专业课程教材编写的尺度,厘清专业内容,避免教材内容上的交叉与重复。
中职、高职教材编写需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以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拟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序化教学内容,每一个任务明确其实施所需的必备知识与技能,细化操作步骤与关键操作点的说明。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注重各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突显会计职业技能的训练。
会计中职、高职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建设的主体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校企合作,共同调研会计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等人才规格要求,以满足企业会计人才需求为教材建设目标,让高质量的教材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并提高教学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