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4-03-24吴晖
吴晖
[摘要] 目的 观察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腹部损伤患者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经治疗及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及APTT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发生并发症3例(6.52%),死亡1例(2.17%);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3例(28.26%),死亡7例(15.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损伤控制;护理配合;急诊外科;腹部损伤
[中图分类号] R6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c)-0153-02
随着医疗模式的逐渐转变,损伤控制手术被广泛应用于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治疗中,该治疗手段不仅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还能极大地改善患者生存及生活的质量[1-2]。本文就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腹部损伤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经临床辅助检查确诊为腹部损伤,且均符合损伤控制手术标准:①患者体温均<35℃;②pH值均<7.3,属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③患者凝血机制发生紊乱;④患者内脏出现高度肿胀,且腹腔关闭不全;⑤患者复苏中循环不稳;⑥失血较多,预计输血>10 U;符合上述标准中任何一项均可实施损伤控制手术。其中,男性55例,女性37例;年龄12~65岁,平均(38±3.6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6例,重物砸、压伤21例,坠落伤19例,刀刺伤10例,其他6例;所有患者中,腹膜后血肿27例,直肠破裂19例,结肠破裂15例,肝破裂11例,脾破裂9例,胃损伤7例,胰腺损伤4例。9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并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护理配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①饮食护理:纠正患者不良饮食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②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③用药护理:告知患者应遵医嘱服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等;④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术后恢复注意事项等。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
1.2.2.1 治疗方法 ①对危及患者生命的创伤进行优先处理,首先控制患者出血,寻找出血部位,进行腹腔填塞,压迫止血;对于肾脏、胰腺、脾脏及肝脏等部位的损伤,根据部位不同选择不同损伤控制方法[3-5]。其次,做好污染防范和控制,对患者进行腹腔冲洗,同时尽量避免胃肠内容物流出,在此过程中行胃肠造瘘并留置引流管。②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复苏及后续治疗,纠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低血容量,输注成分血或全血,纠正患者酸中毒现象,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给予患者相应的营养支持。
1.2.2.2 护理配合 ①初期手术护理:首先建立2~3条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进行补液、纠正低血压及酸中毒等;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做好保暖工作[6]。②复苏护理:充分吸氧,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合理补液并记录液体的输入量;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对患者进行保温处理,维持患者凝血功能。③术后护理:术后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以及恢复注意事项;与此同时还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改善预后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恢复时间等,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死亡情况[7-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经治疗及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及APTT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的比较
经治疗和护理后,研究组出现并发症3例(6.52%),死亡1例(2.17%);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3例(28.26%),死亡7例(15.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急诊外科腹部损伤患者逐年增多,传统手术治疗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损伤控制手术是急诊外科用于处理复杂外科问题的分期手术,其目的在于纠正或预防低体温、酸中毒以及凝血异常导致的不可逆病理损伤[10-11]。
损伤控制理念的提出,为创伤性外科的救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损伤控制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不仅能够提升创伤外科患者救治水平,避免患者病情的加重,提高其救治率;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进行补液,利于维持血液循环;根据患者损伤部位,进行相应的止血及污染控制措施,能够减少患者术后感染概率[12-15]。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行损伤控制手术的同时,还应加强护理配合,加强病情监测、口腔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本研究表明采用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的研究组患者生命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能够及时纠正患者低体温以及酸中毒现象。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应用于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疗效较为显著,有利于缩短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时间,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正武,韩圣瑾,丁锐,等.损伤控制手术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胸腹联合伤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79-82.
[2] 欧阳军,武礼琴,徐丽红,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190-2192.
[3] 黄瑾.危重腹部外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35-736.
[4] 周正武,韩圣瑾,丁锐,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2):162-163.
[5] 卢文春,扈小平,蒲华云.损伤控制外科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52-153,155.
[6] 周宏星,李俊,肖俊.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高龄多发性四肢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147-148.
[7] 牛军民,缪金透,张宝杭,等.损伤控制在腹部损伤合并多发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 17(1):42-44.
[8] 杨吉乡,沙娜,彭朝林,等.损伤控制外科在重度腹部交通伤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5):794-796.
[9] 黄春玉,张建,陈娟.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9-50.
[10] 周文,伍峻松,马岳峰.损伤控制在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51-552.
[11] 潘光华,徐庆余,郑旭东,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 49(22):156-157,160.
[12] 胡平,高劲谋,韦功宾,等.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8, 10(4):298-300.
[13] 陈仿,陈宁波.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5):2376-2378.
[14] 韦叔东.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6):1248-1249.
[15] 薛绪潮.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损伤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9,17(10):656-657.
(收稿日期:2013-12-31 本文编辑:魏玉坡)
本研究表明采用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的研究组患者生命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能够及时纠正患者低体温以及酸中毒现象。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应用于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疗效较为显著,有利于缩短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时间,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正武,韩圣瑾,丁锐,等.损伤控制手术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胸腹联合伤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79-82.
[2] 欧阳军,武礼琴,徐丽红,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190-2192.
[3] 黄瑾.危重腹部外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35-736.
[4] 周正武,韩圣瑾,丁锐,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2):162-163.
[5] 卢文春,扈小平,蒲华云.损伤控制外科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52-153,155.
[6] 周宏星,李俊,肖俊.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高龄多发性四肢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147-148.
[7] 牛军民,缪金透,张宝杭,等.损伤控制在腹部损伤合并多发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 17(1):42-44.
[8] 杨吉乡,沙娜,彭朝林,等.损伤控制外科在重度腹部交通伤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5):794-796.
[9] 黄春玉,张建,陈娟.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9-50.
[10] 周文,伍峻松,马岳峰.损伤控制在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51-552.
[11] 潘光华,徐庆余,郑旭东,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 49(22):156-157,160.
[12] 胡平,高劲谋,韦功宾,等.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8, 10(4):298-300.
[13] 陈仿,陈宁波.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5):2376-2378.
[14] 韦叔东.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6):1248-1249.
[15] 薛绪潮.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损伤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9,17(10):656-657.
(收稿日期:2013-12-31 本文编辑:魏玉坡)
本研究表明采用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的研究组患者生命体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能够及时纠正患者低体温以及酸中毒现象。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应用于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疗效较为显著,有利于缩短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时间,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正武,韩圣瑾,丁锐,等.损伤控制手术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胸腹联合伤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79-82.
[2] 欧阳军,武礼琴,徐丽红,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190-2192.
[3] 黄瑾.危重腹部外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35-736.
[4] 周正武,韩圣瑾,丁锐,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2):162-163.
[5] 卢文春,扈小平,蒲华云.损伤控制外科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52-153,155.
[6] 周宏星,李俊,肖俊.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高龄多发性四肢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147-148.
[7] 牛军民,缪金透,张宝杭,等.损伤控制在腹部损伤合并多发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 17(1):42-44.
[8] 杨吉乡,沙娜,彭朝林,等.损伤控制外科在重度腹部交通伤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5):794-796.
[9] 黄春玉,张建,陈娟.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9-50.
[10] 周文,伍峻松,马岳峰.损伤控制在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51-552.
[11] 潘光华,徐庆余,郑旭东,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 49(22):156-157,160.
[12] 胡平,高劲谋,韦功宾,等.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8, 10(4):298-300.
[13] 陈仿,陈宁波.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5):2376-2378.
[14] 韦叔东.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6):1248-1249.
[15] 薛绪潮.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损伤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9,17(10):656-657.
(收稿日期:2013-12-31 本文编辑: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