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网络时代提高科技期刊审稿效率的有效途径
2014-03-24熊伟余超虹张孝平刘柳陈丹
熊伟 余超虹 张孝平 刘柳 陈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0)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ical Sciences)]由已故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在1979年主持创办,创刊刊名为《武汉医学院学报(英德文版)》(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Wuhan),2002年启用现名,是中国最早(1986年)进入美国医学文摘(IM)检索系统的刊物之一,同年进入全球最大的医学生物数据库PubMed,又于2007年被著名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收录。近年来,期刊的质量逐年上升,这和编辑部严谨的稿件评审制度密不可分。通过同行评审是科技期刊遴选论文、维护和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同时,对于促进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健康发展、科研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3]。作为英文医学期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医学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肩负着进行海内外医学科研学术交流的重任。在中国创办的英文医学期刊有其语言和学科的特殊性,在审稿这一环节也会相应出现一些特殊的困难,从而影响到整个期刊的审稿进度和出版周期。笔者通过分析这些困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有效提高审稿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审稿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英文刊而言,具有语言、稿源以及读者国际化的优势,然而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国内一些作者的英文水平有限,尤其是初次撰写英文文章的作者,常常难以确切地表达其准确含义,从而造成了专家审稿困难;另一方面,国内的部分审稿专家审阅英文稿件的能力有限,难以准确无误地理解英文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于是不能对文章作出准确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稿件审理进度,从而导致论文的出版周期延长,出版周期的延长也会在无形中使一些优质稿源流失。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医学研究水平从器官到细胞再到分子水平,使得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医学的分科也越来越细,因此,在编辑过程中,要寻找真正意义上的同行专家非常困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逐渐增多,科研人员的研究面较新、较广,这些既为稿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审稿人的遴选增加了难度[4]。审稿难的问题,在高校学报尤为突出。就大部分学报而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很广,比如医学学报,就涵盖了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转化研究、流行病学、中医学、公共卫生等)。而学报的同行评议专家库的人员有限(大部分局限于校内以及附属医院),能审英文稿件的专家更是有限,有时候真正的专家往往就是论文的作者,并且论文的作者与审稿专家同处于一个单位,难免会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审稿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医学学报审稿的特点之一就是遴选同行专家难。近些年来,有人指出“当前学报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质量问题,也就是用稿质量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审稿把关不严,或是编辑部没有选择合适的、学术水平较高的审稿人来严格把关”[5]。
审稿难,寻找到合适的,并且能够为期刊及时反馈审稿意见的同行评审专家,是我们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广撒网,在更大的范围内查找合适的同行评审人,从而扩大专家库,使每一篇来稿都能够得到适时公平的评审。学科无国界,作为英文刊,更要有效地利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的优势,在国际范围寻找审稿人,使审稿国际化,对文章进行更加公正、公平、客观、快速、合理的评价。
二、扩大同行评议专家库
目前绝大多数编辑部都建立有自己的审稿专家数据库[6,7]。医学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科研热点和学术创新也在不断涌现中,相应的人才也层出不穷,审稿专家数据库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扩充。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扩大同行评议专家库,从而提高审稿效率。
(一)大力发展海外编委
编委是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得到同行公认的学术权威,比较熟悉本领域的研究方向,他们对期刊情况比较了解,对期刊的评价体系也非常熟悉,作为审稿人会对期刊尽职尽责和尽心尽力。海外编委,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编委,在审阅英文稿件方面有较大的语言优势,能对稿件进行快速地审阅。因此,海外编委是最为合适的审稿人选。编委作为审稿人的同时,也有条件、有义务向编辑部推荐他认可的符合条件的专家作为审稿人,从而可以进一步扩大审稿专家库。对于学报而言,还可以依托大学资源通过海外校友邀请海外专家成为编委,以扩大海外编委的人数,从而使审稿专家库得到扩增。目前,本刊的海外编委人数为22名,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这是一笔非常丰富的审稿人资源。同时,编辑部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的海外校友取得密切联系,邀请热心校友成为编委,并为本刊推荐合适的海外专家成为编委,从而进一步扩大审稿专家库。
(二)通过互联网查找审稿专家
互联网信息量大,学科涵盖面广,通过互联网查找审稿专家非常方便。本刊的来稿属于生物医学领域,编辑利用PubMed搜索稿件所提供的关键词,查找到一系列的相关文献,再通过阅读这些文献的题目和摘要,与评审稿件进行比较,然后决定是否将文献的通讯作者列为审稿人。另外,还可直接通过作者稿件中列出的参考文献来查找审稿专家。文后参考文献是一个数量巨大、可利用的资源,可以从中选取符合条件的论文作者作为审稿专家。参考文献是一个链状结构,还可以从参考文献中的参考文献再次进行同样的操作,这就大大拓展了审稿人的群体[8]。通过稿件的关键词或参考文献在PubMed中搜索到相关文章(尤其是近些年刊登的文献,这些作者会对类似的研究领域更为熟悉,也会对相似领域的研究更加感兴趣,愿意成为审稿人),通过文章找到作者的E-mail地址后,主动和他们取得联系,诚挚地邀请其为本刊审稿。这种通过PubMed广撒网的方式寻找审稿人,可以为一篇文章迅速地找到大量的专家,在和这些专家进行沟通后,最终能够迅速地确定2~3位同意评审稿件的审稿人,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名是海外审稿人,从而扭转了我们审稿的被动等待局面。专家一旦同意评审稿件成为审稿人之后,会依照国际惯例对文章的语言、内容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图片的质量等方面提出详尽的评审意见,这些都有助于作者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修改,提高文章的语言和学术质量,从而也使期刊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另外,有些海外专家即使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同意评审,通常也会非常负责任地推荐其他相关专家审稿,使我们的审稿工作事半功倍。通过PubMed查找到的审稿专家可以纳入到审稿专家库中,将这些专家的研究领域、审稿周期、审稿质量、所在研究机构等资料入库,可以为今后快捷地查找审稿人提供方便。同时,通过E-mail和这些专家联系的过程也是向他们推荐期刊的一个过程,使他们对本刊的情况有所了解,今后有新的研究成果也会有兴趣向本刊投稿,从而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一位土耳其的审稿专家在接受邀请审理完毕一篇稿件后,对本刊的情况也进行了一些了解,将其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投到本刊。
三、发挥网络初审在英文稿件审理中的作用
初审是指编辑通过对稿件的审读,判断其是否符合办刊宗旨和报道范围,初步判定有无创新性,从而确定是否送同行专家评审,遴选出同行专家,组织他们评审的过程[9]。编辑应提高认识,以强烈的责任心把好初审第一关,能动地发挥自己准确的评审鉴别能力[10]。作为编辑,对于一篇来稿,需要先对其内容和语言进行把关。通过网络查新,确保该文章没有一稿两投,即之前从未以任何形式发表过,从而可以排除雷同抄袭稿件,如果已经刊发过,或者稿件有雷同或抄袭,则在初审后就退稿。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把关,如果文章在英文的语言表达上有明显问题,则直接退回作者修改或退稿;否则,将这样的稿件送给专家评审,不但会浪费专家的精力,而且会使专家对期刊的学术质量产生怀疑,影响刊物的信誉。严把初审质量关,将明显不符合本刊发表要求或毫无新意的稿件在初审时即退稿,以免耽误审稿专家的宝贵时间,可以使审稿效率得到提高。另外,为了提高审稿效率,可以请作者在投稿的时候,附上中、英文的全文,将中文稿直接送给国内的相关专家评审,请专家对文章的科研学术价值进行把关,如果通过了专家的同行评议,再由编辑对文章的英文语言进行修改把关,这样能够明显加快审稿的进程。
四、有效利用在线编辑审稿系统
在网络时代,在线编辑审稿系统为作者投稿、编辑处理来稿和专家审理稿件均提供了便利。在审稿系统中存储有大量的专家信息,编辑通过筛选,找到合适的审稿人,然后审稿人可以按照编辑部告知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到在线编辑审稿系统,或者通过编辑发送的邮件链接直接登陆在线审稿,缩短了审稿时滞。Scholar One Manuscript Central网上编辑审稿系统是国际著名的审稿系统,还可以针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的检测,从而提高初审的效率。采用在线编辑审稿系统是提高审稿效率的有效方法,也是必然趋势。
五、结语
同行专家评审是稿件审理的中心环节,其速度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审稿效率。如果编辑能科学有效地把握、控制稿件初审外审的各个环节,就能大大提高审稿效率。通过加强初审过程,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国际国内专家资源扩大专家库,有效利用在线编辑审稿系统,对每一篇稿件量体裁衣,寻找合适的审稿人,可以大大提高医学英文稿件的审稿效率,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审稿工作。通过严谨的稿件评审制度以及审稿国际化对来稿进行严格把关和质量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录用的稿件质量和国际影响力逐年上升,在2007年被SCI-E收录;并且在2012年入选首批教育部科技司的“高校科技期刊精品工程”;在2013年影响因子上升至0.779。今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会向国际上更多优秀期刊学习,更好地为医药、卫生、教育、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江星.论非理性因素对科技期刊专家审稿的影响[J].编辑学报,2004(4).
[2]马英.国外医学期刊的审稿标准[J].编辑学报,2009(3).
[3]朱大明.审稿对科技期刊论文质量的创造性贡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5).
[4]周红兵,方秀菊.影响高校学报审稿期限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4).
[5]张秀兰,庄亚.加强学报审稿网络建设确保学报用稿质量[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4).
[6]许花桃,刘淑华,傅晓琴,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系统的实现[J].编辑学报,2005(5).
[7]周晓文,郭国庆,杨蕴林.建立河南省科技期刊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几点思考[J].洛阳大学学报,2002(2).
[8]陶立方.拓展审稿人群体的几种途径[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9]张淑敏,辛明红,刘永新.如何缩短审稿时滞[J].编辑学报,2005(4).
[10]金永勤.医学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的能动作用[J].编辑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