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与实践
2014-03-24叶冰
叶冰
(江汉大学 期刊社,湖北 武汉 430056)
当前,作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组成部分,期刊办刊体制的改革箭在弦上。各高校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自科学报”)如何发展,成为摆在每一位从业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科技期刊,自科学报承担着传播交流学科或专业的最新理论、方法、技术,为学科建设及事业发展提供动力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办刊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推动期刊做大做强,自科学报理应借此机会,集中精力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以质量提升品质,锤炼刊物特色,形成自身品牌,以更加自觉的办刊实践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我们对自科学报的报道范围、栏目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科学报打造特色栏目的探索和实践。
一、高校自科学报打造特色栏目是题中应有之义
自科学报办刊质量的核心是内容,即学术质量。不论是所属学校所规定的办刊方向,还是办刊宗旨所规定的报道内容,都要求我们紧紧抓住学科发展带来的机会,拥有核心作者群和建设优秀的编辑团队,不断推陈出新,凝练办刊特色,保持持续创新的动力。
(一)自科学报报道内容是学科发展和科研实力的综合反映
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报道内容,因各个学报的办刊历史和学校特点呈现出比较鲜明的个性。报道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其报道的学科上,也反映在其作者群体上。总的来说,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在报道内容上既要细化栏目、精耕细作,又要提高固定栏目的比例、强化优势特色栏目[1]。
自科学报的发展与高校自身学术发展紧密相关,学科发展是本、是源,报道内容是其流。或者,用形象的说法,学科发展和高校科研实力是皮,学报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发展和科研实力是自科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发布所报道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我们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自科学报报道内容要自觉地与所在地域和学校的学术资源、专家资源进行结合,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最新成果。
(二)自科学报栏目设置必须顺应服务学术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长期以来,高校自科学报由于自身的制约,栏目设置大同小异,缺乏个性,没有特色。必须明确的是,自科学报的栏目设置具有其学科规律性,科学技术进步引导着栏目设置。随着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新的交叉学科不断产生,传统的学科也呈现出不同的新热点与新面貌,自科学报的栏目设置必然要相应进行调整,以适应服务学术、及时反映学科进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
栏目是期刊的骨架,栏目设置反映编辑思想,引导作者投稿。科学反映时代进步的栏目设置是期刊与时俱进的表现,陈旧的栏目设置反过来也影响刊物的发展。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科学的栏目设置能够吸引和集中相关稿件,从而保障同行评议的常规化和初审工作的专业化,对于学报服务学术的能力建设是有力的促进。同时,好的栏目设置由于定位准确,跟踪了科研生产前沿,学术内涵凸显,组约编发出来的针对性强的系列稿件和学术争鸣,对于科学的发展是一剂强心剂。
(三)自科学报栏目建设是锻炼队伍和形成特色的重要举措
栏目建设,尤其是特色栏目建设,仅仅靠编辑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特色栏目开设后,作者、编辑、编委、审稿专家在这一工作中不断组织起来,共同关注栏目建设,搭建起良好的工作交流平台,对期刊的良性发展是有相当帮助的。对编辑而言,随着身份的不断转换,其对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前沿信息和热点的把握会更加精准,这对于编辑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大有裨益。
另外,毋庸讳言,学术期刊会更加关注读者和市场,这就要求编辑们善于在市场与时代的脉络中找热点、抓机遇,从而逐步改变过去以内容为王、服务作者的一元价值观。在特色栏目建设中,我们也应以服务取胜,从读者和学科发展的角度调整价值取向,不断实践和体现办刊宗旨。
二、高校自科学报打造特色栏目的基本做法
学报是展示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具有其独特功能,发挥着其他学术期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多数自科学报开设特色栏目的做法有:与本校学科紧密结合,打破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分布,直接按现有优势学科设置栏目;尝试独具特色的交叉领域,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开设的“民族医药”栏目;强化优势专业的引领作用;反映阶段性科技资源,等等。
(一)围绕学科前沿和特定优势资源展开工作
学报作为综合性刊物,打造特色栏目之路必定艰难。为此,要充分结合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等,综合考虑特色发展之路,一方面要从稿件构成、刊物现状上分析自身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主动出击,了解学科群的人才构成、研究方向、项目资源,找准其对刊物的支撑点。这样的调研工作是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的,需要编辑有良好的学术嗅觉和一双慧眼,带着问题去工作,跟着前沿找方向。
(二)围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明确定位
特色栏目的形成需要精心策划、多方论证,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笔者认为,特色栏目的确定要立足学术热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做到“有为才有位”,积极主动为学科建设服务,跟踪周边的重大科研项目;另一方面,要急人才培养之所急,把握时代与市场的要求,这样才能够箭不虚发,得到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实际上,学术期刊具有引领学术发展的学术导向功能,真正关注学术的研究者,是关心期刊的学术导向功能的,策划到位,准备充分,是能够得到相关学科负责人的支持的。
(三)围绕可持续发展确定栏目建设方向
高校学报影响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涵盖的学科和专业太多,信息集中度太差。因而,特色栏目建设应运而生,特色栏目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固定性,板块清晰,重点明确,信息集中度高。尽管特色栏目不见得是包治百病的特效药,但对于自科学报形成特色应是一副良药。在开栏之初,就应充分调研其研究群体、学术方向、项目支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周密部署,高端打造,才能做到前沿引导、社会认可、传承有序,新的生长点孕育充分,使特色栏目建设常做常新。
三、开设“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一)“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研究”栏目的提出
江汉大学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其化学化工专业与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已并入江汉大学)合作,学科发展进入井喷期,2011年获批成立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此,江汉大学期刊社和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从栏目建设的实际出发,果断决定服务“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适时开设相关特色栏目,以期成为展现国内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窗口。
自科学报为打造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高水平学术平台,展示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提升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地位,增强期刊社的服务能力,主动与该实验室联系,经反复协商,于2013年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合作共建“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研究”栏目。经过商议,还邀请了旅法的交叉学科研究院纳米生物医学工程首席科学家陈勇教授担任栏目主持人,并撰写开栏寄语。
(二)“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研究”栏目的开设
签订了合作协议后,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又征求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就征稿范围、奖励措施、用稿要求、编排校印等具体环节进行了一一论证:光电化学材料作为光电子信息产业配套的精细化工产品,是光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支撑材料,对光电制造技术的产业化有重大影响。因此,光电化学材料始终是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研究重点之一,光纤涂料及光缆阻水填充料、挠性印制电路基板和各向异性导电胶膜等是目前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2]。
在用稿范围上,最终确定为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相关协作单位的研究人员优质科研成果稿,以及该领域的国内外专家稿。为此,我们相应发布了专题征稿简则,明确提出:“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栏目面向国内外征稿,稿件一经发表,将获得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3]。这样,栏目的定位就跨越了仅仅服务学校科研这个门槛,为栏目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研究”栏目建设思考
专栏自2013年开设以来,逢单期开设,对于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发布、研究生的培养、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专栏刊载内容立足光电产业,关注前沿理论,讨论热点问题,体现创新精神;专栏的发行面向国内光电方面的专家学者;专栏的日常运作发挥专家的作用,专家选题、专家审稿,实行学术民主。
从栏目建设实践上看,我们的体会是:①发挥专家办栏目的积极性是学术质量的保证。专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栏目的建设有决定性作用。记得一次外单位投稿,栏目主持人审稿时,觉得审稿意见应代表学术前沿,便花了两天时间,写了近2000字的审稿意见,让作者十分感动。②参加学术会议,是栏目建设和跟踪热点的重要环节。编辑们通过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科研人员彼此加深了了解,建立起密切的学术联系。③办刊的技术环节上要保证特色栏目的专人负责、优先发表和经费投入,并根据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库调整发行库,逢单期向这些专家定点发行,扩大学术影响。
当然,开设光电专栏也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①特色栏目的稿件会挤占刊物版面,加大了普通栏目调整的频率。为此,我们在常设栏目上进行创新,根据学科前沿来组稿,放弃小而全的建设路数。②特色栏目的退稿相对困难,退稿时要通过专家,需要编辑耐心而谨慎地处理。③由于实行专家组稿和专家审稿,留给编辑进行稿件处理的时间并不充裕,对编辑的工作能力是新的挑战。
总的说来,自科学报开办特色栏目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在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和不断分化组合的总态势下,相对集中地形成自己办刊的特色才是自然科学版的社会职责,也是期刊改革大背景下我们的应对之道。
参考文献:
[1]叶冰,曾婷.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报道内容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2]陈勇.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研究主持人开栏寄语[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3]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栏目征稿简则[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