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报改革与质量管理

2014-03-24周觅

关键词:学报编辑部学术

周觅

(黄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冈 438000)

随着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改革随即开展。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经批准从事报刊出版活动、获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体制的改革作出部署,要求原则上不再保留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在文件中,总署要求现有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或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转为期刊出版企业,或组建专业性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将学术期刊推向了市场,企图通过市场来破解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实现报刊业转型和升级,推动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标志着高校学报的改革也正式拉开帷幕[1]。然而,这一实施办法在此后的将近两年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有人认为,这一实施办法并不适合中国大学学报的发展,也有人认为,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并不是仅仅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就能够实现。虽然众说纷纭,高校学报必须进行改革还是取得了大多数人的共识。而且,不管改革的方向和过程,以及成果如何,高校学报赖以生存的基础依然是刊物的质量,其学术质量、编校质量以及传播质量是学报得以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也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必要基础。高校学报,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必须视质量为生命,通过完备的规章制度,严密的工作流程,精细地处理每一个环节,力争使学报质量不断提高。

一、提高学术质量是立身之根本

对于学报而言,学术质量是重中之重。一个学报的学术质量将最终决定学报的前途和命运。但就地方高校学报而言,其所处的环境和学术层次导致其无法保证非常高的学术质量。首先,地方高校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无法同综合性大学、专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相比,其研究成果相对较小,或有所局限,作为体现本校研究水平的地方高校学报是这种情况的自然反映。其次,由于地方高校学报基本上都不是核心期刊,基于作者的逐利原则,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好的稿件都会先投向核心期刊。没有高质量的稿源,提高学术质量只是一句空话。难道地方高校学报真的没有办法提高自身的学术质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地方高校学报依然可以通过一定途径来提高学术质量。

第一,地方高校学报应主动向专家学者约稿。由于地方高校学报层次所限,不是所有专家学者都愿意将稿件发表在地方高校学报上,但学报编辑可以打感情牌。比如与编辑相熟的专家学者,出自本籍的专家学者联系,希望他们支持家乡学报。此外,还可以加大稿酬,吸引一部分知名作者。

第二,地方高校学报可以通过创办特色栏目吸引优质稿件。创办特色栏目追求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常,通过细分读者群,定位研究目标,达到特色办刊的目的。所谓人无我有,是指地方高校学报创办的栏目具有独特性,依托于所在学校的特色或地域的特色,别的刊物无法开展相应的研究。如《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的“鄂东文史研究”栏目,就是关注鄂东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其他学报不会也不可能开设这样的栏目。而这样的栏目必然可以吸引到相关研究的专家,如苏轼研究、革命史研究、废名研究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所谓人有我常,是指有些研究在别的刊物上也有发表,但都显得比较零散,地方高校学报创办的特色栏目可以持续、不间断地刊发某一研究领域的稿件,逐渐形成一定的研究氛围,聚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从而在某一方面达到研究前沿。如《九江学院学报》的“陶渊明研究”栏目,在1984~1996年的12年间发表了142篇论文,集中展现了这一时间段陶渊明研究的状况和研究水平,这是其他刊物在陶渊明研究方面所达不到的[2]。

第三,注重审稿制度,规范审稿流程。稿件的质量到底如何,能不能用,还必须要通过严格的审稿制度。目前,大部分学报采取的是都是源于苏联的“三审制”。在“三审制”中,初审一般由普通编辑担任,二审一般由具有一定职称的编辑室主任担任,终审一般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主编或社长担任。“三审制”具有很浓郁的行政色彩,可以保证用稿的严肃性,但无法保证稿件的学术性。有编辑部在“三审制”中加入了一道“外审”,也就是同行评议审稿,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对稿件学术性的判断。但对于很多地方高校学报而言,由于所能够选择的同行专家不多,且专家水平也不一定很高,同行评议审稿不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加上外审增加了编辑部的人力物力开支,也延长了审稿周期,所以很多编辑部的同行评议审稿制度名存实亡。

地方高校学报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必须努力倡导同行评议审稿制度并坚决执行。在人力和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简化“三审制”,加大同行评议审稿比重。目前大部分西方学术杂志都采取具有“专业的、隐名的外部人”审稿方式,对于稿件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等方面均可以提出准确的参考意见[3]。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应该着手构建同行评议审稿的长效机制,在制度上努力向名刊、核心期刊看齐。

二、提高编校质量是发展之手段

对于学报而言,优质的稿源是办好学报的基础,优秀的编校质量是办好学报的重要保证。对于如何加强期刊的编校质量,原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都曾相继颁布过《期刊编辑规程》、《标点符号用法》、《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规范编辑流程,保证期刊的编校质量。对于地方高校学报而言,这些规章制度必须不折不扣的遵守。但是由于地方高校学报的特点,使学报编校质量控制的难度非常大。第一,高校学报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内容非常广泛,理工农医文史哲都会有所涉及,编辑人数则相对较少,且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导致了有时候编辑无法把握稿件质量;第二,地方高校学报的作者层次一般偏低,很多作者都是刚刚从事研究工作,不懂得论文撰写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编辑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从事很基础的改错工作。这个问题几乎是地方高校学报所独有,因为给核心期刊投稿的作者一般都已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学术规训,不需要编辑在文字上做太多的工作。因此,地方高校学报提高编校质量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编辑素质。地方高校学报在无法增加编辑人员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现有编辑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专业素质。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编辑的语言功底和对规范的理解与运用;二是加强编辑的学科专业知识扩展培训,编辑人员除了解和精通本学科外,还应对关联学科有所了解,一专多能,从而能够进行相关领域的编辑工作。

第二,提供写作指导,尊重每位作者。对于不懂得论文撰写规范的作者,学报可以在自己的网站和每一期学报的显著地方刊登详尽的投稿指南,也可以向作者提供电子模版,规范作者的论文格式。对于语言功底较差的作者,编辑也要耐心和他们交流,指出他们在语言上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加强语言学习。任何一名专家学者都是从初学者开始成长的,因此,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应尊重每一位作者,帮助他们提高。

三、提高传播质量是存在之目的

论文在学报上刊登,主要是为了使学术成果更好、更快地进行传播。这个传播过程,使学术成果为人所知,有利于成果的利用与转化。同时,也是学报知名度建立的一个过程。在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时,一个关键的数据就是“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是衡量期刊影响力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刊物的影响因子越大,说明他的传播效率和质量就越高。南京大学的朱剑先生曾谈到CSSCI列前280名、创刊超过10年的综合性学报在2004~2008年间被引频次的统计数据:“在CSSCI认定的500多种综合性学报中,列于其后的200多种学报根本就无统计价值,其实就意味着半数以上的综合性学报几乎无人关注,也就无影响力可言。”[4]地方高校学报大多数都处于朱先生说的无影响力的地位或根本没有得到认定,传播质量低下。提高传播质量的根源在于提高学术质量,但提高传播效率,增强传播手段也是提高学报传播质量的必要条件。对于地方高校学报,应该从三个途径提高自身的传播质量。

第一,定向传播。在教育部名刊、名栏建设活动的推动下,现在的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都办有特色栏目。地方高校学报的定向传播,就是向与自身创办的特色栏目有关联的研究者进行传播。在某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不断地探讨、论争中,地方高校学报可以逐渐加大影响力,随之提高影响因子。定向传播的手段是多样的,前提是要了解研究者的研究方向,找准定向的目标,然后通过向目标读者寄送样刊、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手机短信推送主要内容,获得目标研究者的关注。定向传播需要编辑部自身增强为读者服务的主动性。

第二,利用数据库传播。目前中国有很多学术期刊数据库,比较大的有知网、维普、万方等,层次比较高的有人大复印资料、CSSCI等,比较专业的有中国数学文摘等。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都进入了“中国知网”等几个比较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是都是非常好的学术传播平台。当研究者利用数据库查找自己需要的内容时,地方高校学报和核心期刊是处在平等的被检索地位的,查找内容能够同时呈现给研究者,并有可能被下载或引用。而且,“中国知网”每年都会给收录的期刊寄送前一年该刊在知网上的发行情况统计报表和影响因子年报,万方数据也会给收录的期刊寄送该刊的“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这些数据都会对地方高校学报的传播质量进行评价,进而帮助学报思考办刊思路,完善传播手段,提高传播质量。

第三,注重分层传播。地方高校学报的分层传播取决于学报的层次定位。地方高校学报的管理者将学报定位在某一个层次,那么这个层次就是该学报主要的传播层次。分层传播不同于定向传播,定向传播的目标是单个的研究者,而分层传播的目标是某个层次的研究者。如某地方高校学报根据来稿中研究生数量占多数的情况,将自身学报定位为学者培养型学报,主要帮助初级研究者进行学术规训,那么学报的传播层次就是研究生。分层定位有助于增强学报在所定位层次的影响力,并在该层次研究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作者。

无论改革的进展如何,加强期刊质量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只有高质量的学报才能在改革中获得支持,也只有高质量的学报才能在出版市场中站稳脚跟,获得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EB/OL].中国新闻出版网/报http://www.chinaxwcb.com/2012-08/03/content_248409.htm,2012-08-03.

[2]孟大虎.特色栏目建设与综合性社科期刊的竞争优势[J].大学出版,2008(1).

[3]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4]朱剑.也谈社科学报的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答尹玉吉先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学报编辑部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