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报告

2014-03-24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通识批判性哲学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工作安排,新成立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3年7月底举行专题研讨会,对2013年我国哲学教学改革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会后,我们又对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专题会议形成的意见以及哲学各二级学科的具体特点,课题组撰写了这份研究报告。

一、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始终是伴随着哲学研究展开的,哲学课堂既是传播哲学思想的场所,也是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开展哲学讨论的场所。哲学教学工作基本上反映了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哲学教师既是授业解惑的学生导师,更是不断探索的哲学研究者。这样,我国的哲学教学就充分体现了哲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工作内容的鲜明特点。

基于这个特点,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注重哲学史的系统学习,提供完整的学科史背景。

重视对哲学史的学习,是哲学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说,哲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了解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我国哲学教学历来重视哲学史的讲授。目前,几乎所有的哲学系或哲学本科专业教学都把哲学史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伦理学思想史、宗教发展史、中外逻辑学史、中西美学史、科学哲学史等。每个学校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制定了这些课程的学时数和具体要求。

第二,注重原著选读课程,开设经典专题研讨。

学习哲学史必须从阅读哲学原著入手,这基本上是国内哲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通常做法。为了强化哲学史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家们的思想,每所高校的哲学系都开设了原著选读课程,包括哲学的各个二级学科都有原著课程。有些高校还围绕一本原著开设了多门课程,由不同教师讲授。围绕原著学习,有些高校还开设了专题研讨,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原著。

第三,强化导论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哲学导论性课程基本上是各高校哲学系必开的基础类课程,也是哲学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内容。各高校哲学院系在该课程上根据自身的优势特色,开设了各自不同的导论类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开设“哲学素质培养”和“哲学入门”,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开设了“哲学导论”和“批判性思维”,北京大学开设了各类导论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导论”“伦理学导论”“宗教学导论”“科学哲学导论”等内容。

第四,课程设置多元化,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79所拥有哲学本科专业的高校都能够完整地或比较完整地开设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某些历史悠久、基础扎实、队伍强大的高校哲学院系还为学生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程,丰富了哲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学术视野,特别是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具有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学术研讨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术要求,提供了为他们未来从事学术研究奠定基础的很好平台和方法论指导。有些学校还专门在小学期中开设了国际前沿课程,邀请国外著名哲学家前来讲学和研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第五,注重对学生的层次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随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强调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哲学教育在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哲学院系都为全校学生开设了诸如“批判性思维”“哲学入门”等通识类课程。有些条件好的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固定的专题讲座,普及逻辑思维训练,传播哲学基本理念。同时,哲学专业教学则开始走向层次培养的道路,不少高校开始施行本硕博连读的模式,或者在本科生中直接挑选优秀人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实行的本科新生导师制,就是为了能够在本科新生中尽早发现专业人才,重点培育,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以上特征反映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中的主要成绩,集中代表了国内哲学教学的普遍水平。应当说,我国的哲学教育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哲学专业属于国家控制专业,因而其数量发展在客观上就受到了一定限制。目前,全国拥有哲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只有79所,其中,具有宗教学专业的高校仅有8所,具有逻辑学专业的高校仅有3所,具有伦理学专业的高校仅有1所。这个数量与哲学专业在国家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完全不符,与哲学学科在国务院学科分类中的地位也无法符合。

第二,由于哲学专业的特殊性,即高度的理论性和思辨性,导致哲学专业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各个环节都无法得到学校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使得哲学专业的培养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更是危害了哲学专业在社会上的正面形象。

第三,由于公共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专业的某些课程存在高度重合的现象,这导致了哲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的总学分基本上超过了150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没有更多时间读书和思考。而某些重复性课程,也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课产生了一些疲惫甚至厌烦的情绪,这都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

当然,这里提出的三条一定是挂一漏万,以往提出的许多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仍待解决。我们希望在充分尊重哲学专业特殊性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保证哲学专业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充分体现哲学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2013年我国高校哲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是各大学哲学院系在哲学的教学理念上得到了提升,在哲学的通识性和专业性、基础性和高层次等关系上达成了一些共识,在哲学专业学生培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推进。综合对各高校哲学教学改革的具体调查了解,我们可以把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分析如下。

第一,哲学通识教育地位的提升和存在的困难。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哲学通识课程,对于提升哲学教育的地位和人文素质培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13年,围绕通识课程的讨论引起了哲学教师们的关注。这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哲学导论课程是否可以在高校设立为公共必修课,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些高校认为,目前学校已经对全校学生开设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必要增加开设哲学导论课。这种看法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对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没有清楚的定位,此外在教师配备上也存在一定困难。也有些高校非常支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哲学导论课程,并已经实行了多年,如中国人民大学等。还有的高校开设了“西方文明通论”“中华文明通论”等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其中也包括了部分哲学内容。

另一方面,如何对待批判性思维课程也成为不少高校讨论的热点之一。2013年6月,北京市逻辑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行了“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与会学者对如何理解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建设这门课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之所以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因为它能创造知识和合理决策。中国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性质,应当以问题为先导,通过灵活的教学程序,将各种辩证式、教练式、研究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围绕问题配套运用。此外,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不仅仅是学生,也要培养教师的新型形象,即苏格拉底式的、教练式的认知活动主持人。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需要努力扩大和提高,一是需要扩大开展这门课程教学的高校数量,二是要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增加那些对学生理性培养和多样文化发展必要的素质内容,同时要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法来教批判性思维。这样的改革是必需的,又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为了真正改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走向自立和复兴,首先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在人才培育体制中加入对学生分析、综合、写作的能力要求,以及培养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师上。

也有学者不认同将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过于泛化,而是强调要将其与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加以区分,要对批判性思维加以限定,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应更窄些,它主要关注的是日常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逻辑训练的过程。不同专业的逻辑思考能力具有一般的可比性,GRE测试的就是这样有一般可比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学逻辑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目标应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素养,作为通识课必须有专业知识含量,包括必要性覆盖逻辑知识和选择性覆盖逻辑知识。

还有学者指出,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属于不同层次。批判性思维不是一门专门学科,而是一种方法。此外,批判性思维教育应该理解成是一种“哲学教育”。“哲学教育”体现的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批判性思维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哲学和逻辑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哲学专业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

由于哲学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就业始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长期以来,各高校哲学院系都在为哲学专业毕业生努力寻找就业出路。近年来,由于哲学专业本科生考研比例增加,研究生读博或出国留学的比例也逐年增长,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似乎有所减缓,但其严峻形势依然存在。如何走出就业困境,成为哲学教育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家提出的有效途径大致有这样几种:

首先,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上,尽量增加一些与哲学专业相关的课程,比如文史类和政治社会类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得到较好的工作。在技能训练上,主要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尤其在政治和社会热点分析方面和论辩技巧方面加以特别训练。

其次,加强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或者与社会用工单位联合开展学生实习,帮助学生在实习期间展现个人能力,争取就业机会。比如在逻辑学领域,除了现在已经具有一定发展的逻辑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之外,通过领域逻辑教育,使逻辑学能进一步与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结合,在更多层面上体现领域逻辑的价值,从而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空间。在这方面,中山大学走在了前面。

第三,哲学教育的层次性要求势在必行。

随着通识教育的普遍开展,哲学教育进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定局。但如何处理哲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哲学通识教育的度,却仍然是哲学教育中争论的热点问题。

按照传统的哲学教育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哲学导论中的基本内容。许多高校的哲学导论课程,就是由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承担的。然而,近年来哲学导论课程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的教案和课程内容纷纷涌现。特别是诸如“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内容的哲学通识课程。有学者认为,在当今的中国哲学教育中,我们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通识课程的主导内容,以保证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有的学者则认为,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学科的要求调整哲学通识课程内容。比如,“批判性思维”课程主要以逻辑学教学为核心内容,“道德推理”则主要以伦理学教学为主体,而“美学美育”则主要由美学专业教师完成,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哲学通识课程的特点。

有学者提出,美学教学必须分成三个最基本的层级,即哲学、文学艺术和一般美育。美学教师则相应具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特长,即哲学美学、艺术美学和大学美育教学。在当代中国大学美学师资力量普遍匮乏的状况下,如何兼顾这三个层面,是美学课程建设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四,哲学教育如何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

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不仅来自于时代,同样需要对时代的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当今中国的哲学教育离不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这是哲学界的共识。然而,如何使哲学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其作用的形式和影响的方式是什么,是大家争论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哲学对社会的作用总是间接的,甚至是批判性的,因此,哲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批判的思想武器。有的学者则认为,哲学不能躲在象牙塔中作自我沉思,应当走入社会,与社会和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哲学教育中涉及的某些学科甚至可以直接与社会行业结合,一方面为行业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某些领域的发展定向培养后备人才。比如,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在科技政策领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特别是在公共政策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同样,美学专业也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思想支持。

三、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难点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热点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热点问题同样是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这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综合对各高校情况的调查了解,我们对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难点问题做出以下分析。

第一,“马工程”教材的使用问题。

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下同)在教材编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出版了哲学类教材多部,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虽然这些教材的编写工作都是由各高校的哲学教师完成的,但我们却发现,完全采用这些教材作为课程指定教材的学校很少。经过了解,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虽然目前有各类教材可供选用,但哲学教师较少使用教材授课,通常的教学大纲主要依据以往已经形成的传统内容,也不愿意对这些内容做出修订和补充。其二,哲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教师通常根据哲学家的经典原著授课,这是引导学生进入哲学思考的主要方式,而教材体例的结论性陈述多于思想的论证,简单的判断代替了对问题的思考,导致学生也不愿意使用教材。其三,目前国内哲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外籍教师加入哲学教学队伍,也导致了国内编写的教材(不仅仅是“马工程”教材)无法在课堂上被采用。

党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求高校必须落实“马工程”教材的普及和使用。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贯彻好中央精神,是我们当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自然辩证法课程与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关系问题。

目前,在哲学本科专业中,以“科学技术哲学”课程代替了过去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研究生课程中,仍然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但学时数由38学时调整为16学分,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减少了一半,对该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教育部组织了多次专门培训,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例如,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真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何使该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哲学课程,更是一门跨专业的交叉课程,等等。这是大多数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第三,文本阅读与通俗讲授的关系问题。

目前,各高校哲学院系在本科哲学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指导学生经典阅读,这是哲学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同时,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学生理解程度的差异,课堂上的通俗讲授也是必不可少的授课环节。

虽然有不少教师可以很好地解决文本阅读和通俗教授的关系,但许多教师仍然无法摆脱陷入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又知道无法用文本阅读完全取代课堂讲授,而这样的讲授往往又弱化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校的哲学院系鼓励学生自主形成文本阅读的读书会或读书班组,但由于缺少教师的必要指导,往往又使得这样的读书会流于形式。

第四,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的关系问题。

哲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启发性讨论,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辩论,但这样的教学在目前的大班教学中很难实行。因此,我们呼吁增加更多的小班教学。

由于师资分配和工作量安排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高校哲学院系要真正实行小班教学和研讨非常困难。首先,小班教学需要配备更多的哲学教师,但由于哲学专业在高校中往往属于弱小学科,学校很难支持更多教学岗位。其次,小班教学需要增加更多的工作量,但目前哲学教师的工作量都能够保证,他们对增加工作量没有更大的动力。第三,小班研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情况看,许多教师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当然,目前我国哲学教学存在的难点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双语教学问题、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等。但以上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值得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领导的关注,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努力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本课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实施,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具体承担,参加人有:江怡(主要执笔人)、朱红文、王成兵、刘孝廷、刘成纪、郭佳宏、王楷、罗松涛。感谢哲学教指委全体委员以及参加研讨会的所有代表对本报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本报告撰写还参阅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等哲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通识批判性哲学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