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综合改革 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014-03-24刘贵芹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综合改革培养质量

刘贵芹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深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领域综合改革、切实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设想,并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改革;本科人才培养;培养质量

一、正确认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五个方面的新形势。

1. 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新变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决策、重要部署。这些重要决策、重要部署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提高质量。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各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各项工作之中”。2012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都充分表明,提高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重要部署,教育部采取了两方面的重大举措,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首先,研究制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一个是2012年3月制定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围绕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四个必须”,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简称为“高教质量30条”;另一个是2012年3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制定印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也就是“2011计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第三个重大改革发展计划。教育部采取的第二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就是于2012年3月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对“高教质量30条”和“2011计划”的贯彻落实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部制定的两个重要文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了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这就是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

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的230种本科专业布点达到23000多个,占到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51%;在校本科生718.3万人,占到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生总数的50.3%。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提出以后,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也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从上专业扩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特别是提高本科人才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2. 高等学校职能的新拓展

以前常讲,高校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提出了高校的第四大功能,就是文化传承创新。这是胡锦涛同志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践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科学论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首先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功能发挥不好都可能成为影响其他功能发挥和影响高校整体功能发挥的“短板”,所以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比如,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难有高水平的教学,新西兰教育法就明确规定,只有科研活跃的教师才能够从事教学工作。但是这四者又不是并举并重、等量齐观的,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服务社会是方向,文化传承创新是引领。

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高校职能拓展以后,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更加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功能,教育引导大学生既能立足本国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又能立足当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3.“90后”大学生的新期待

现在高校本科生的主体是“90后”。“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认知特点,他们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有很多新期待、新诉求,必须认真研究、更好满足。

从20世纪末至今,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和成人高校2790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是1998年的1.4倍,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145所,再加上独立学院303所,就是1998年普通高校的2.45倍;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是1998年的4.16倍,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达到688.8万人,是1998年的6.3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比1998年增长了20.2个百分点。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开启了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在这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有大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大学”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多样、公平的高等教育需求同现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在这个阶段,包括“90”后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新诉求就是高质量、多样化、更公平。这对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4. 教师队伍情况的新变化

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队伍的数量有了增加,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有了优化,队伍的科研能力有了提高,但有两方面的新变化值得高度重视、值得认真研究。

一是在年龄结构方面。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是134.31万,其中40岁以下的占63%,35岁以下的占到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是144.03万,其中45岁以下的占74.7%。这说明,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主力军。如何根据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提升教师的素质,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物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二是在教学能力方面。这些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关注不够、培养不够、考查不够、激励不够。有的高校过分注重看教师的高学历、留学背景和科研成果,却忽视对教学能力的考察;有的高校不对新进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弱化,教师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往往是自发和偶发行为,而不是有组织性行为;有的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的教学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这些现象和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如何加强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5. 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新转变

2013年“两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强调,职能要下放,职能要转移,职能要整合,职能要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就是简政放权。该简的简,该放的放,而且要放到位。放给谁?给地方放权,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给高校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要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减少直接管理、微观管理、事务管理,加强和改进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更多地采用规划、政策、标准、经费、督导和服务等方式来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基层、服务高校、服务师生的能力。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有7项办学自主权。教育规划纲要对这7项办学自主权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其中,在本科教学方面,规定高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开展教学活动。应当说,这两方面的自主权,大多得到了落实。如,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绝大部分专业实行备案制,高校可经本校专业设置评议组审议并在专门网站公示后,自主设置新《专业目录》中除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444种)。在进一步简政放权和转变管理方式的新形势下,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指导、地方和高校如何接好用好下放权力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二、准确把握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领域综合改革的新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深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领域综合改革的初步考虑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改进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以加强教师教学能力为保障,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握五个“以”。

1.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在新时期强调素质教育实施与以前相比,有很多新要求:一是把素质教育实施的范围从以前以基础教育领域为主扩展至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并作为其战略主题。二是把素质教育实施的着力点从以前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扩展至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 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为基础

标准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也是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事实证明,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既难以进行纵向比较,也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因此,要下决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制定实施适应大众化阶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这要从三个维度去建设,一是建立国标,按照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制定实施29个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二是建立行标,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三是建立校标,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高校根据国标行标,制订或修订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以改进教学方法为重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领域综合改革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改进教学方法上狠下工夫。一要改进教学内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本科教学,要做到三个“充分反映”,即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二要推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国外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鼓励学生进行更多讨论和课堂参与。要多用参与式、案例式、探讨式、启发式教学,切实改变“满堂灌”、“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条件的高校还要逐步开展小班化教学。三要强化实践教学。实践长才干,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到,“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小平同志1985年曾说过,“听过枪响和没有听过枪响的部队大不一样。没有打过仗的经过训练可以打仗,打过仗的经过训练更能打仗。”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强化实践平台建设,创造教学实践条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识国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四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着力通过信息技术运用,促进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扩大其作用,不能一味简单地追求“声光画电”,课堂讲授仍然是本科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4. 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人才培养机制不畅不活,学用不一致的问题比较突出,高校教的学生往往不够用或用不上,而社会需要的、学生想学的高校往往教得不够或没有教。这些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启动实施了“一协同五卓越”计划,即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农林、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就是以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如在高等法学教育领域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就是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等联合实施的协同育人计划,在推动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提高了法律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一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需求,主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结构的长效机制;二要探索建立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研究新进展、人的全面发展新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长效机制;三要探索建立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实施校校、校企、校所、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四要探索建立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弹性学制等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五要探索建立以社会化评价为主、多样化评价为辅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

5. 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保障

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在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既能够以丰富的学识魅力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更能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师德为先”。做人民教师,首先要师德师风好。全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最高、容忍度最低,可以说是“零容忍”,所以,教师要有春蚕的品格、烛光的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全社会道德建设的示范者、引领者。第二句话是“教学为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师的价值所在。教师应以教学为责,以教学为乐,以教学为荣。第三句话叫“科研为基”。高校科研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教师要善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特别要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一要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二要按照“高教质量30条”的要求,搭建教师沟通、交流、帮扶、发展平台,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以及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工作,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三要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本科教学团队发展模式,制定专门规划,选派高校骨干教师到实务部门兼职或挂职,选聘实务部门优秀从业人员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推动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四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政策和措施,充分体现应有的教学导向和教学价值。

三、认真履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职责

1. 做好定位

教育部关于成立新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文件,已经明确了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来讲就是要做好相关本科专业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

2. 做好调研

调研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也是加强工作的重要手段。不能笼而统之地从已有的经验积累出发,提供建议和咨询,不研究新情况、不研究新问题、不研究新要求。要领会上情,吃准、吃透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决策新要求。要摸透下情,摸准、摸透基层的新情况新诉求,把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的情况搞清楚,把教师队伍的现状和诉求搞清楚,把大学生的现状和诉求搞清楚。要瞄准前沿,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搞清楚,把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搞清楚。

3. 做好统筹

做好统筹,就是要增强工作的综合性。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领域综合改革,要增强改革的综合性。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发挥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作用,也要有统筹的思维和高度,进行综合统筹。一要统筹好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考试五个环节。二要统筹好教育专家、管理干部、教职人员、一线教师、社会力量五个资源。三要统筹好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阵地。这五个阵地都是我们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本科教学的有利力量。如果说,我们摸准摸透了底数,又做好了五个环节、五个资源、五个阵地的统筹,对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一定是高质量的,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受到大学生欢迎的。

4. 做好计划

高教司已经给各个教指委下发了文件,要求每个教指委都要制定年度的工作计划,所以希望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杜玉波副部长在成立视频会议上关于几个“着力”的工作任务,结合教指委的实际制定出年度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有力、有序地推进。特别要把制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作为头等大事、重中之重,确保按时保质完成。

5. 做好自律

教指委成员是教育部聘任的专家,代表的不是省域,不是自己的学校,更不是自己。所以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要务实做事、公正做事、干净做事,树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良好形象。

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各位委员不辱使命,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为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培养质量
赣州市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民族地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