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中西绘画
2014-03-24戴毅强
【摘要】 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产生一些和而不同的东西,但两者之间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艺术作品的魅力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其本身是否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真正好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它们是属于全人类的。揭开其形式的面纱,我们从中体味到的往往都是那种精神上的崇高、对人生的形而上的探索,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意识。
【关键词】 中国画;油画;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如果我们把中国画比作诗,那么西洋画大概就可比作小说了。诗把握的是精致和韵味,小说讲究的是宏大和壮观。中国画注重“气韵生动”,注重画品和人品的统一,表现的是画家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它的主观性、诗性更强些;而西洋画注重写实效果,在技法上更倾向于科学化,客观性更强些,也便或多或少失去了一些诗的味道。中国画具有水一般的特质,温文尔雅,非常具有渗透力;而西洋油画如火一般热烈,它喜欢燃烧的激情,并且还富有一定的宗教情怀。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产生一些和而不同的东西,但两者之间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艺术作品的魅力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其本身是否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我们不能拿一件普通的中国画和梵高的油画相比,也不能拿一件普通的油画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相提并论。艺术形式存在多样化,但其所包含的形而上的东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正如吴冠中所说,不管从东西南北哪个方向出发,只要能爬上顶峰,我们看到的风景都是一样的。
从技法和技巧上来讲,中国画善用线条,而在后期印象派之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后期印象派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画技法。其线条的飞动,给静的画面以无限的抒情性和想象空间。当线条被运用于后期印象派绘画中,中西方绘画语言便搭建起了桥梁。另外,西洋画非常注重透视法,力求肖似真物,但中国画并不是如此,它讲究意犹未尽,讲究妙处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它如诗一样地供人品味,而且不同人对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具体来说,中国画追求的是浪漫写意情怀,艺术家视觉捕捉到的形象要通过心智的过滤,以便传达其对客观世界的洞悉、对生命的感悟。“粗守形、上求神”是中国文化哲学与美学所秉持的原则,艺术家最初的视觉形象仅仅是承载“意”的躯壳而已。丰子恺在他的《艺术与人生》里说:“中国画的不肯写实,而把自然加以增删、夸张、改造就犹如同作诗一样,是合着一种理想的……为欲充分表现出这些个性,就不惜将实物的形象加以增删、夸张、改造。虽不符合实物,却符合艺术理想。所以看似不真,其是很‘真……请注意这是‘艺术的真,免得发生误会。”
在描绘人物时,中国画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但西洋画却一定要逼真,非常讲究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从背景上来说,中国画善于留白,背景有时反而成为一种累赘,这缘于中国画以神采至上,讲究“计白当黑”,讲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如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八大山人《小鱼》、徐渭《墨葡萄》等作品都是在适当位置留出大片的空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齐白石在《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并没有画出一只青蛙,只有几只小蝌蚪从乱石急流中倾泻而下,却让人自然联想到远处的蛙声一片。
在《小鱼》这幅作品中,八大山人的画风几乎简单到不能再简单,除了题款印章,仅画一条小鱼,其余则留大片空白。然而,这种不画之画的妙处就在于它也让人感觉到了水的存在,虚而不空,如睹汪洋,如临波光,而那只自由自在又无依无靠的小鱼,则犹如作者孤独的残生,令人油然而生无限的遐思……
徐渭在《墨葡萄》画面上洒落的墨点是葡萄还是泪点?题款的跌宕起伏,如作者坎坷不平、痛苦的一生。此画上之物皆为借题发挥,它们抒发的是作者自己内心那不平、凄凉而又奋争的胸臆。
然而,在西方古典时期的油画作品中,我们从来就见不到一幅不画背景的作品,它们的画面绝不留空白,以写实来征服观众。当然,西洋画也不是停滞不前的,它们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各种思潮澎湃而来,促使艺术家大胆叛逆,勇于创新,从而打破既有的审美观念而赋予艺术作品以新的生命。
总的来说,中国画的魅力在于抒怀写意,在于借有限传达无限,意蕴深远。也就是说,中国画借形传意,求以形写神。齐白石老人干脆直说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创作不是对自然的简单的描摹与再现,而应是艺术家的有感而发,精炼、生动、准确、概括的艺术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在语言停止的地方,艺术就会产生。古人说,“画是无言诗,诗是无言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江山如画”,便是此理。所以,我们说,不是一张精美的山水风景照片就能成为一幅绘画艺术品,不是一盘鲜美的水果就能成为一幅写实油画作品。毕竟,文化是人类进化发展的重要心迹,亦是人类在不同时期折射出的文明智慧之光,基于此,文化艺术才弥足珍贵。好的艺术作品,都经过了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精心锤炼及对艺术技巧的精湛运用,它们蕴涵了深刻的思想,浓缩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抒发。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表达,人们往往能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到原先看不到或看不懂、想说又不能恰如其分地说的内涵。而艺术的价值与功能,就在于改变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郑板桥在题画竹作品中说:“自然之竹不是眼中之竹,眼中之竹亦不是心中之竹也。”这句话十分准确地表达了艺术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正因为艺术是服务于情感,是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所以艺术的表达也是形而上的。它由形到神、由外到内、去伪存真,让人们从中获得无限的、丰富的审美感受。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西艺术在创作观念与审美情趣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到艺术创作本体上,必然会使其呈现出一些不同的审美特征。在中西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各国各地区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也越来越密切。许多西方画家为了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始大胆地向中国画学习;而很多中国画家为了在艺术上找到新的精神支点,也积极地吸收西洋画的优点。尤其是中国的一些油画家,他们不仅善于保留中国画的诗的味道,还在物象的体积、质感以及空间感的营造上坚持不懈地追求,以期达到中西合璧的理想境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林风眠、吴冠中等,他们的艺术思想与实践不仅在同时代中国画家中独树一帜,而且对其他画家创作也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总之,真正好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它们是属于全人类的。揭开其形式的面纱,我们从中体味到的往往都是那种精神上的崇高、对人生的形而上的探索,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意识。
作者简介:戴毅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会员、福建省美协理事、泉州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泉州画院专业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