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研究
2014-03-23王文兰汤国杰
王文兰,汤国杰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近几年来,杭州市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长期二元城乡社会结构及粗放型的城市化演进方式导致了体育公共服务非均衡发展状态难以在短时期扭转,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而道远.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本文试图从系统论视角对杭州市各县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进行初步评价,为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本研究过程借鉴已有2个研究成果:一是董新光等[1]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所构成;二是骆秉全[2]关于“城”“乡”体育的两层次界定,本文所涉及的城乡特指区县间而言,依据政府行政划分和杭州市居民习惯上普遍认可的区域,将杭州市13个区县划分为“城区”和“郊区”两大类,“城区”是指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滨江这6个区,“郊区”是指余杭、萧山、淳安、桐庐、建德、富阳、临安这7个区县.为了后续研究方便,将滨江区命名为Y1、江干区为Y2、上城区为Y3、下城区为Y4、拱墅区为Y5、西湖区为Y6、余杭区为Y7、萧山区为Y8、富阳市为Y9、建德市为Y10、临安市为Y11、桐庐县为Y12、淳安县为Y1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滨江区、拱墅区、江干区、余杭区、萧山区、富阳市、建德市、临安市、桐庐县和淳安县13个区县的体育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和杭州市相关统计年鉴有关公共服务均等化、体育公共服务及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方面相关文献资料[1-5],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究.
1.2.2 问卷调查法 就杭州市城乡居民对社区(行政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学生对学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参照文献[1]改编而成.问卷一的重测信度R=0.85,P<0.01,问卷二的重测信度为R=0.83,P<0.01,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杭州13个区县居民中抽取2 200人及杭州13个区县在读中小学生中抽取1 800人发放问卷.其中居民部分回收2 041份,回收率92.8%,有效问卷1 869份,有效率91.6%;学生部分回收1 657份,回收率92.1%,有效问卷1 552份,有效率93.7%.
1.2.3 访谈法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与杭州市各区县体育局和教育局的相关人员进行面谈.访谈内容涉及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相关问题,为分析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以及评价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提供依据.
1.2.4 数理统计分析法 依托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杭州市各县区体育公共服务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和效果指标之间差异;基于熵值法基本原理,考察各县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效率,通过比较各县区体育公共服务系统运行的熵值大小来反映其均等化程度.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
2.1.1 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投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体育公共服务投入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基础.投入指标由筹资水平、人力资源、场地设施、组织管理和健身信息这5个维度构成,其中:筹资水平包含学生人均体育经费支出(X1)和人均体育公共服务经费支出(X2);人力资源采用学校体育课程班师比达标比例(小学X3、初中X8、高中X9)和各社区(行政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配备达标比例(X4);场地设施包括学校体育场地达标率(X5)、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X6)、学校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比例(X7)、体育主管部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比例(X10)、社区体育健身苑、健身路径覆盖率(X11);组织管理包括社区(行政村)体育管理机构覆盖率(X12)和社区(行政村)有定期开展体育活动社会团体的比例(X13);健身信息包括体育健身讲座次数(X14)、发放体育健身资料(X15)、体育信息宣传比例(X16).表1显示:1)城乡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在城区与郊县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在体育经费方面,杭州市各区县人均体育经费支出均高于全国人均体育经费(1.59元)支出,除了桐庐和淳安外,其他各区县均高于浙江省人均体育经费(2.25元[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体育经费维度上城区与郊县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卡方检验表明,除信息服务投入中的发放体育健身资料这一维度外,其余的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上述分析结合统计表可知,杭州城区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大于郊县,说明城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基础明显好于郊区.
2.1.2 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产出比较与分析
体育公共服务产出指标是指体育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内容和产品数量,反映的是为提供服务或生产产品做出努力的程度[2].产出指标由日常体育、体质测试和活动赛事3个维度构成,其中日常体育包括校体育课开足率(X17)、学校大课间活动落实率(X18)、每日一小时锻炼落实率(X19)、社区(行政村)晨(晚)练健身点分布比例(X20),体质测试包括学校每学年学生体质测试落实率(X21)和组织居民体质测试率(X22),活动赛事包括每学年召开田径运动会学校的比例(X23)、每学年开展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学校的比例(X24)、每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的比例(X25)、每年参加体育主管部门举办赛事活动的比例(X26).表2是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产出状况一览表,为检验城区与郊县在体育公共服务产出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表明:体质测试和活动赛事这2个维度上城乡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日常体育工作维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1 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投入状况一览表
表2 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产出状况一览表
2.1.3 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效果比较与分析
体育公共服务效果指标主要是用来评判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之后所带来的变化程度[2].效果指标由体质状况、体育人口和公众评价3个维度构成,其中体质状况采用学生体质合格率(X27)、学生肥胖率(X28)、居民体质合格率(X29),体育人口包括学生(X30)和社区居民体育人口(X31),公众评价包括期望值(X32)和满意度(X33).
表3是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效果各指标统计一览表,为揭示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效果的差异性,考虑到数据分布特性,在考察体质状况和体育人口2个维度差异性时采用卡方检验,在考察居民满意度差异性时则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结果表明,杭州市体育公共服务效果指标在各区县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目前杭州市城区体育公共服务效果明显好于郊县.
2.2 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效率比较与分析
前面所分析杭州市体育公共服务投入、产出和效果基本状况,初步揭示了均等化水平和差异性,这并不是本文的全部目标,另一个目标在于比较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效率.在研究过程中基于熵值法的基本原理,采用熵值法的计算方法及步骤,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表4).
表3 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效果状况一览表
表4 杭州市各区县体育公共服务各项指标标准化数据一览表
表5为杭州市各区县体育公共服务熵值一览表,从中可见,杭州市各县区体育公共服务熵值从大到小排序为淳安、桐庐、临安、建德、富阳、余杭、萧山、滨江、拱墅、上城、下城、西湖、江干.系统理论认为“熵值”是衡量系统运行过程的混乱程度,用来反映系统工作效率,熵值越大表示系统混乱程度越高,系统运行的工作效率就越低.由此可以做初步推论:1)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处于郊县(淳安、桐庐、临安、建德)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效率明显低于城区(拱墅、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滨江);2)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效率呈现出地理学特征,在郊县中越靠近市中心县区(富阳、余杭、萧山)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表5 杭州市各区县体育公共服务熵值一览表
3 结论与建议
3.1 基本结论
1)杭州市体育公共服务投入水平存在着城乡差异,且城区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大于郊县区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在城区之间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也存在着一定差异;郊区县之间的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离城区越近的郊区县体育公共服务投入的就越多,排列次序为萧山、余杭、富阳市、建德、临安、淳安.
2)杭州市城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产出状况总体优于郊县区.在城区内部,离中心城区越近的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产出越大;在郊区县内,离城区越近的体育公共服务的产出也越大.
3)杭州市城区体育公共服务效果好于郊县区.在城区内,离中心城区越近的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效果越好;在郊区县内,离城区越近的县体育公共服务效果越好.
4)杭州市城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熵值小于郊县区,城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于郊县区.
3.2 建议
1)加大体育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特别是对郊区县的投入,是缩小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关键.
2)建立符合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制度,实现杭州市区域间、城乡间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3)平衡杭州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注重发挥弱势地区的资源优势.
[1]汤际澜.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骆秉全.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83.
[3]朱梅新,熊飞.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综合评价[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5):11-16.
[4]吴筱珍,刘玉.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3):80-82.
[5]赵峰,孙庆祝,刘红建.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