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4-03-22张小芬熊健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建议对策休闲农业问题分析

张小芬+熊健

摘 要:休闲农业是一种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载体,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需求,含有较高文化含量和休闲价值的新型业态。它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的新途径,顺应了时代发展,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是一项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现结合安徽省六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分析,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118-03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环境差异也越来越大,对于生活质量、身体健康、食品安全的关注,使得人们更加向往环境清新、幽静舒适的乡村,休闲农业因此应运而生。休闲农业是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的,以休闲、观光、采摘和农耕体验等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旅游。意大利是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20世纪3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并开始逐步向美洲、亚洲等部分国家扩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作为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农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农业旅游也开始发展起来。大陆的沿海地区、大城市郊区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休闲庄园及辅助的农家餐、农家旅馆等服务项目,包括采摘果园、私家菜地、垂钓园、农家乐、儿童农庄等。国家旅游局于2002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与农业旅游发展有关的文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借以规范全国农业旅游的开发、管理和经营行为,推动我国农业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3月,国家颁布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五章中首次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我国开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标志;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发展休闲农业指出了发展方向;2011年农业部印发《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要具有重要意义[1]。休闲农业是能够带动“三农”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为对象,在对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及对策。

2 安徽省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长江与淮河之间,俗称“皖西”,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山清水秀是六安最宝贵的财富,海拔1 000m以上的高峰有240座,拥有梅山、佛子岭、响洪甸、白莲崖、磨子潭、龙河口6大水库,盛产110多种名特稀优农副产品和1 400余种中药材,森林覆盖率36.2%,其中霍山、金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现有1个国家级“十佳生态村”和10个省级“百家生态村”。六安地域文化兼容了大别山和淮文化体系,从北到南楚文化、古城墙、安丰塘、豆腐发祥地,人间奇迹淠史杭、汤地、地质奇观榴辉岩、西庄大温泉、原始森林天堂寨、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等举不胜举。利用这些生态资源,六安市积极倡导和鼓励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基地,一大批乡村观光休闲、餐饮、住宿和度假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应势而上。据统计2012年,六安市拥有产业园区总数814个,其中规模以上的园区31个,现代农业科技园22个,休闲农庄3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24个,专业村7个,农家乐725家。获得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1个(图1)。全市60多个乡镇发展了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2012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接待量195.4万人次,较2011年同期增长4.2%;销售收入8.4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8.9%;年利润2.3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9.5%(表1)。由此可见六安市的休闲农业已初具规模。

图1 六安市2012年休闲农业产业类型

表1 六安市2012、2011年休闲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经济指标\&2012年\&2011年\&销售收入(亿元)\&8.4\&7.71\&利润(亿元)\&2.3\&2.1\&占农民收入(%)\&6.20\&6.80\&年接待人数(万人次)\&195.4\&187.6\&人均消费数(元)\&430\&411\&]

3 安徽省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但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类型不多。从产业类型来看,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2012年底,全市农家乐型占89%,其他类型只占11%。垂钓性、采摘型、游玩型、拓展参与型等结合不够,游客很难长时间逗留,主导产业的延伸设计还不到位,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缺乏精品。二是发展观念落后。主要是企业和个人自主发展,建设思路不明晰,政府引导少,没有具体出台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意见,也鲜有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少。三是规模不大。存在规模小、投资少、档次低等问题,主要是以独立家庭经营为主,大型企业、公司从事休闲农业开发的少。据调查规模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仅占8%、100万元以下的占62%。四是基础建设不够。从事农家乐、休闲农业开发的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少,导致服务水平、服务标准跟不上旅游人员的需求,譬如环境卫生、菜系安排、休闲创意、视角设计、地方特色与民俗民风挖掘方面等均存在问题。五是消费水平不高。从销售收入来看,六安市休闲农业人均消费430元。六是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大。2012年六安市农民从休闲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仅占农业总收入的6.2%。

4 安徽省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积极引导,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要把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到旅游总体规划中去,争取各级政府出台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突破行政区域,突出资源特色、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避免产品同类化开发,以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休闲农业为重点,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2 广泛开展合作,创新多种经营模式 与农业、旅游、林业、交通、科技等部门合作,与台湾农械签署休闲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挖掘民间资本,以市场机制调节资本,优化重整,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各类经济实体、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重点引进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兴办休闲农业项目,尽快提高休闲农业的档次与规模[3]。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组建村合作社参与经营,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和产权主体,提高农民收入。

4.3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训 把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休闲农业点先延伸覆盖,解决好道路交通、饮水安全、信息网络、环境卫生、标示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休闲农业发展的硬条件,以“三通”(通路、通水、通网络)、“三建”(建生态停车场、建旅游购物场所、建咨询服务中心)、“四改”(改厕、改气、改水、改厨)、“四保”(保生态、保民俗、保耕地、保质量)为目标。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和技能鉴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和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理念,促进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4.4 突显地方精品特色,开发多元产品 充分考虑农业生产与农业观光、产业体验的有机结合,完善产业类型,发挥农业、林业、文化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开发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农事体验型、生态疗养型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产品主题,尤其要在强化休闲农业的体验性、文化性、生态性、参与性、休闲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六安市各地域的特征内涵,以鲜明的形象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着力打造旅游特色精品。围绕休闲农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实现休闲农业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吃: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地方特色菜,丰富菜色体系;住:规范和提升住宿的软硬件水平,积极发展民俗风味浓厚、农业特色鲜明的休闲客栈,建立功能完善的住宿体系;行:规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改善和美化休闲旅游道路,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游:加强休闲农业区综合环境,结合当地特色;购:鼓励支持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六安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娱:打造乡情特色浓郁的旅游娱乐文化项目,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4.5 加大宣传,推广知名度 休闲农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要精心策划,做好品牌形象设计,大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借助各类宣传媒体、节庆活动和农博会等,全方位、多渠道加以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休闲农业产品的组织、策划和包装,设计个性化特色形象标识,创新营销方式,积极与旅游企业、各类旅游联盟和组织开展组合营销活动。

参考文献

[1]六安市人民政府: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R].2011.

[2]六安市农业委员会:六安市2012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结[R].2013.

[3]赵熙玲.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59-160.

(责编:施婷婷)endprint

4 安徽省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积极引导,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要把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到旅游总体规划中去,争取各级政府出台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突破行政区域,突出资源特色、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避免产品同类化开发,以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休闲农业为重点,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2 广泛开展合作,创新多种经营模式 与农业、旅游、林业、交通、科技等部门合作,与台湾农械签署休闲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挖掘民间资本,以市场机制调节资本,优化重整,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各类经济实体、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重点引进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兴办休闲农业项目,尽快提高休闲农业的档次与规模[3]。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组建村合作社参与经营,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和产权主体,提高农民收入。

4.3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训 把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休闲农业点先延伸覆盖,解决好道路交通、饮水安全、信息网络、环境卫生、标示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休闲农业发展的硬条件,以“三通”(通路、通水、通网络)、“三建”(建生态停车场、建旅游购物场所、建咨询服务中心)、“四改”(改厕、改气、改水、改厨)、“四保”(保生态、保民俗、保耕地、保质量)为目标。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和技能鉴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和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理念,促进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4.4 突显地方精品特色,开发多元产品 充分考虑农业生产与农业观光、产业体验的有机结合,完善产业类型,发挥农业、林业、文化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开发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农事体验型、生态疗养型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产品主题,尤其要在强化休闲农业的体验性、文化性、生态性、参与性、休闲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六安市各地域的特征内涵,以鲜明的形象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着力打造旅游特色精品。围绕休闲农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实现休闲农业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吃: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地方特色菜,丰富菜色体系;住:规范和提升住宿的软硬件水平,积极发展民俗风味浓厚、农业特色鲜明的休闲客栈,建立功能完善的住宿体系;行:规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改善和美化休闲旅游道路,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游:加强休闲农业区综合环境,结合当地特色;购:鼓励支持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六安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娱:打造乡情特色浓郁的旅游娱乐文化项目,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4.5 加大宣传,推广知名度 休闲农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要精心策划,做好品牌形象设计,大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借助各类宣传媒体、节庆活动和农博会等,全方位、多渠道加以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休闲农业产品的组织、策划和包装,设计个性化特色形象标识,创新营销方式,积极与旅游企业、各类旅游联盟和组织开展组合营销活动。

参考文献

[1]六安市人民政府: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R].2011.

[2]六安市农业委员会:六安市2012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结[R].2013.

[3]赵熙玲.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59-160.

(责编:施婷婷)endprint

4 安徽省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积极引导,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要把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到旅游总体规划中去,争取各级政府出台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突破行政区域,突出资源特色、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避免产品同类化开发,以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休闲农业为重点,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2 广泛开展合作,创新多种经营模式 与农业、旅游、林业、交通、科技等部门合作,与台湾农械签署休闲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挖掘民间资本,以市场机制调节资本,优化重整,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各类经济实体、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重点引进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兴办休闲农业项目,尽快提高休闲农业的档次与规模[3]。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组建村合作社参与经营,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和产权主体,提高农民收入。

4.3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训 把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休闲农业点先延伸覆盖,解决好道路交通、饮水安全、信息网络、环境卫生、标示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休闲农业发展的硬条件,以“三通”(通路、通水、通网络)、“三建”(建生态停车场、建旅游购物场所、建咨询服务中心)、“四改”(改厕、改气、改水、改厨)、“四保”(保生态、保民俗、保耕地、保质量)为目标。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和技能鉴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和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理念,促进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4.4 突显地方精品特色,开发多元产品 充分考虑农业生产与农业观光、产业体验的有机结合,完善产业类型,发挥农业、林业、文化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开发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农事体验型、生态疗养型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产品主题,尤其要在强化休闲农业的体验性、文化性、生态性、参与性、休闲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六安市各地域的特征内涵,以鲜明的形象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着力打造旅游特色精品。围绕休闲农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实现休闲农业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吃: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地方特色菜,丰富菜色体系;住:规范和提升住宿的软硬件水平,积极发展民俗风味浓厚、农业特色鲜明的休闲客栈,建立功能完善的住宿体系;行:规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改善和美化休闲旅游道路,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游:加强休闲农业区综合环境,结合当地特色;购:鼓励支持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六安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娱:打造乡情特色浓郁的旅游娱乐文化项目,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4.5 加大宣传,推广知名度 休闲农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要精心策划,做好品牌形象设计,大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借助各类宣传媒体、节庆活动和农博会等,全方位、多渠道加以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休闲农业产品的组织、策划和包装,设计个性化特色形象标识,创新营销方式,积极与旅游企业、各类旅游联盟和组织开展组合营销活动。

参考文献

[1]六安市人民政府: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R].2011.

[2]六安市农业委员会:六安市2012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结[R].2013.

[3]赵熙玲.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59-160.

(责编:施婷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议对策休闲农业问题分析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