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棉花有害生物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4-03-22汤银来阮双林郑兆阳夏风曹辉辉王向阳陈金魁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有害生物调查结果安徽省

汤银来+阮双林+郑兆阳+夏风+曹辉辉+王向阳+陈金魁

摘 要:2010-2012年,安徽省6个县开展了棉花有害生物普查。查明: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计146种,其中虫害62种,病害19种,草害59种,鼠害6种。

关键词:棉花;有害生物;调查结果;发生种类;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74-06

2010年,全国“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项目在我省实施。根据要求,安排了萧县、颖东区、凤阳县、凤台县、居巢区和东至县6个县(区)做了为期3a的棉花有害生物调查。通过认真调查,基本掌握了全省棉花不同生态区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

1 棉花有害生物调查方法

1.1 调查点的确定 根据不同农业生态区、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地理方位和规模大小,全省选择有代表性的萧县、颖东区、凤阳县、凤台县、居巢区和东至县6个县(区)作为调查点。每个县(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3个村,每个村选3块棉田进行调查,每块棉田的面积不小于0.33hm2。

1.2 调查对象 在棉花生长全生育期调查棉田中发生的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及未知有害生物。

1.3 取样调查方法

主要依据各种有害生物测报调查技术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或参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著的《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等。

1.3.1 病虫害调查时间和方法 按定点观测和随机调查相结合、一般调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利用田间踏查,在病虫害发生盛期或表现症状期,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棉田进行。调查时间为棉花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各调查1次。取样方法是:每个村级调查分级点选定不同类型田共计3块,每块田调查不少于50株,采取随机5取样,每个取样点调查10株。连续调查3a。

1.3.2 鼠类调查时间和方法 调查时间是:每年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各调查1次,每个调查点连续调查2a上。取样方法分3种,一是鼠夹法,每只鼠夹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布放1夜为1个有效夹夜,未捕捉到鼠而空翻则属于无效鼠夹。通常以100个鼠夹1夜间所捕获的鼠数作为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记为100夹夜。鼠夹选择中号铁板鼠夹和新型全塑料鼠夹,灵敏度控制在2~3g为宜,诱饵以花生米或葵花籽为主。棉田调查面积不少于33.33hm2,常规布夹夹距为5m,行距50m;直播田沿田埂布夹,夹距为5m。二是定面积夹捕法,在地势较平坦且作物单一的地区,50个鼠夹排列成一条直线,夹距5m,行距20m,并排4行;日落前布放鼠夹,翌日清晨检查,连捕两昼夜。三是地下害鼠调查,针对鼢鼠、鼹形田鼠、棕色田鼠等难以用鼠夹捕到的鼠类,采用弓箭(地箭)捕捉取样。

1.3.3 草害调查时间和方法 在杂草发生基本定型、出苗高峰之后,杂草种类较齐全,杂草成熟之前,易于鉴别时进行杂草调查,每个调查点至少要连续调查2a。

取样方法是:每个调查点选取不同类型田5~10块,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每个样点的取样面积为0.25m2,50cm×50cm。先调查杂草品种再取样,将样方框内的所有杂草连根拔出,装入塑料袋,加装标签,带回计算各种杂草的株数。

1.3.4 未知种类调查处理方法 对有疑问或不确定的有害生物种类,参照其他相似种类的调查方法,并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有害生物及受害稻株照片,采集整理标本,将标本按“标本序号+照片序号”编号,以便寻求技术帮助。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病害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上表1可以看出:我省棉花病害共有19种,发病程度最高的是棉苗炭疽病和立枯病,其次是枯萎病、褐斑病、角斑病、棉铃炭疽病和茎枯病。6个县区共同有的病害是:棉苗炭疽病、棉苗立枯病、棉角斑病、棉铃疫病和棉铃炭疽病等5种。

注:上表中数据为2010-2012年3a均值。0级指没有发生;1为轻发生,指有发生,但一般不需要防治;2为中等发生,指一般采用兼治措施防治,如不防治将造成一定的损失;3为重发生,指必须针对其专门进行防治,如不防治将造成明显损失。

2.1.1 2000-2009年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及分析 黄萎病在6个调查县(区)中只有凤阳和居巢未见此病害,其它县区每年均有发病,且绝大部分年份是轻发生,调查情况说明黄萎病在我省总体发病较轻。但从省棉花研究所调查研究情况得知,很多田间看似枯萎病的棉株经他们实验室鉴定却是黄萎病病株。也就是说没有发病的县区也不一定就没有该病的发生,他们认为从总体情况看,黄萎病发生面积在扩大,发生程度在上升。

2.1.2 2000-2009年棉花枯萎病发生情况及分析 枯萎病在6个调查县区中,除凤台县1/2年份发病外,其余县区是每年均有轻到中等程度发生,而以轻发生为主。说明我国在品种审定和推广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 棉花虫害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棉花害虫共有62种,发生程度高的为棉蚜、盲蝽蟓、棉叶螨、烟粉虱、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铜绿金龟子等9种害虫。虫害最多的是萧县共48种,其次是东至县共39种,最少的是凤台县共25种。

2.2.1 2000-2009年棉花绿盲蝽发生情况及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棉田绿盲蝽发生程度从2000到2009年,除凤台县都是1级外,其它县区都呈增长趋势。发生程度最高的是萧县,从2005到2009年均为3级大发生,其它县区最高只有2级。

2.2.2 2000-2009年棉花中黑盲蝽发生情况及分析 2000到2009年棉田中黑盲蝽除凤台县田间未调查到外,其它只有个别县区很少年份没有发生。发生程度高的有萧县、凤阳县和东至县,全省6个县平均情况看,2009年最高为2.0级,其次是2006年为1.7级。全省总体情况看中黑盲蝽在棉花上是呈上升趋势。

2.2.3 2000-2009年棉花烟粉虱发生情况 2000到2009年我省棉花烟粉虱以萧县和凤台县发生较重,居巢区从2007年开始发生,到2009年均为大发生,其它县区大部分年份发生都较轻。

2.2.4 2000-2009年棉花蚜虫发生情况 2000年到2009年全省棉蚜以凤阳县发生最重,基本都是3级;萧县在2000到2006年发生程度为3级,以后几年没有发生;其它县区各年以轻发生为主。

2.2.5 2000-2009年棉花棉铃虫发生情况 2000到2009年我省棉铃虫是以萧县发生最重,10a均是3级大发生;凤阳县最轻,从2003年后没有发生;其它县区在2003年后均为轻发生。

2.3 棉田杂草的种类与为害 根据调查统计,安徽省棉花杂草目前共有59种。萧县和居巢区最多为37种,颖东区最少为22种。6县区共同发生的草害有马塘、牛筋草、旱稗、狗尾草、千金子、香附子、马齿苋、鳢肠、龙葵、田旋花和苍耳11种。只有一个县区发生的草害共有23种。发生程度较高有马塘、香附子、田旋花、牛筋草、狗尾草、铁苋菜、马齿苋和刺儿菜等杂草(表10)。

2.4 鼠害的种类与为害 调查发现安徽省棉田鼠害有6种,分别是小家鼠、社田鼠、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臭鼩。

3 结论

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和发生程度。经统计,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计146种,其中虫害62种,病害19种,草害59种,鼠害6种。这就为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于广大棉农和农技工作者了解当地的棉花有害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张长青)endprint

摘 要:2010-2012年,安徽省6个县开展了棉花有害生物普查。查明: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计146种,其中虫害62种,病害19种,草害59种,鼠害6种。

关键词:棉花;有害生物;调查结果;发生种类;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74-06

2010年,全国“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项目在我省实施。根据要求,安排了萧县、颖东区、凤阳县、凤台县、居巢区和东至县6个县(区)做了为期3a的棉花有害生物调查。通过认真调查,基本掌握了全省棉花不同生态区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

1 棉花有害生物调查方法

1.1 调查点的确定 根据不同农业生态区、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地理方位和规模大小,全省选择有代表性的萧县、颖东区、凤阳县、凤台县、居巢区和东至县6个县(区)作为调查点。每个县(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3个村,每个村选3块棉田进行调查,每块棉田的面积不小于0.33hm2。

1.2 调查对象 在棉花生长全生育期调查棉田中发生的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及未知有害生物。

1.3 取样调查方法

主要依据各种有害生物测报调查技术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或参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著的《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等。

1.3.1 病虫害调查时间和方法 按定点观测和随机调查相结合、一般调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利用田间踏查,在病虫害发生盛期或表现症状期,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棉田进行。调查时间为棉花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各调查1次。取样方法是:每个村级调查分级点选定不同类型田共计3块,每块田调查不少于50株,采取随机5取样,每个取样点调查10株。连续调查3a。

1.3.2 鼠类调查时间和方法 调查时间是:每年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各调查1次,每个调查点连续调查2a上。取样方法分3种,一是鼠夹法,每只鼠夹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布放1夜为1个有效夹夜,未捕捉到鼠而空翻则属于无效鼠夹。通常以100个鼠夹1夜间所捕获的鼠数作为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记为100夹夜。鼠夹选择中号铁板鼠夹和新型全塑料鼠夹,灵敏度控制在2~3g为宜,诱饵以花生米或葵花籽为主。棉田调查面积不少于33.33hm2,常规布夹夹距为5m,行距50m;直播田沿田埂布夹,夹距为5m。二是定面积夹捕法,在地势较平坦且作物单一的地区,50个鼠夹排列成一条直线,夹距5m,行距20m,并排4行;日落前布放鼠夹,翌日清晨检查,连捕两昼夜。三是地下害鼠调查,针对鼢鼠、鼹形田鼠、棕色田鼠等难以用鼠夹捕到的鼠类,采用弓箭(地箭)捕捉取样。

1.3.3 草害调查时间和方法 在杂草发生基本定型、出苗高峰之后,杂草种类较齐全,杂草成熟之前,易于鉴别时进行杂草调查,每个调查点至少要连续调查2a。

取样方法是:每个调查点选取不同类型田5~10块,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每个样点的取样面积为0.25m2,50cm×50cm。先调查杂草品种再取样,将样方框内的所有杂草连根拔出,装入塑料袋,加装标签,带回计算各种杂草的株数。

1.3.4 未知种类调查处理方法 对有疑问或不确定的有害生物种类,参照其他相似种类的调查方法,并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有害生物及受害稻株照片,采集整理标本,将标本按“标本序号+照片序号”编号,以便寻求技术帮助。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病害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上表1可以看出:我省棉花病害共有19种,发病程度最高的是棉苗炭疽病和立枯病,其次是枯萎病、褐斑病、角斑病、棉铃炭疽病和茎枯病。6个县区共同有的病害是:棉苗炭疽病、棉苗立枯病、棉角斑病、棉铃疫病和棉铃炭疽病等5种。

注:上表中数据为2010-2012年3a均值。0级指没有发生;1为轻发生,指有发生,但一般不需要防治;2为中等发生,指一般采用兼治措施防治,如不防治将造成一定的损失;3为重发生,指必须针对其专门进行防治,如不防治将造成明显损失。

2.1.1 2000-2009年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及分析 黄萎病在6个调查县(区)中只有凤阳和居巢未见此病害,其它县区每年均有发病,且绝大部分年份是轻发生,调查情况说明黄萎病在我省总体发病较轻。但从省棉花研究所调查研究情况得知,很多田间看似枯萎病的棉株经他们实验室鉴定却是黄萎病病株。也就是说没有发病的县区也不一定就没有该病的发生,他们认为从总体情况看,黄萎病发生面积在扩大,发生程度在上升。

2.1.2 2000-2009年棉花枯萎病发生情况及分析 枯萎病在6个调查县区中,除凤台县1/2年份发病外,其余县区是每年均有轻到中等程度发生,而以轻发生为主。说明我国在品种审定和推广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 棉花虫害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棉花害虫共有62种,发生程度高的为棉蚜、盲蝽蟓、棉叶螨、烟粉虱、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铜绿金龟子等9种害虫。虫害最多的是萧县共48种,其次是东至县共39种,最少的是凤台县共25种。

2.2.1 2000-2009年棉花绿盲蝽发生情况及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棉田绿盲蝽发生程度从2000到2009年,除凤台县都是1级外,其它县区都呈增长趋势。发生程度最高的是萧县,从2005到2009年均为3级大发生,其它县区最高只有2级。

2.2.2 2000-2009年棉花中黑盲蝽发生情况及分析 2000到2009年棉田中黑盲蝽除凤台县田间未调查到外,其它只有个别县区很少年份没有发生。发生程度高的有萧县、凤阳县和东至县,全省6个县平均情况看,2009年最高为2.0级,其次是2006年为1.7级。全省总体情况看中黑盲蝽在棉花上是呈上升趋势。

2.2.3 2000-2009年棉花烟粉虱发生情况 2000到2009年我省棉花烟粉虱以萧县和凤台县发生较重,居巢区从2007年开始发生,到2009年均为大发生,其它县区大部分年份发生都较轻。

2.2.4 2000-2009年棉花蚜虫发生情况 2000年到2009年全省棉蚜以凤阳县发生最重,基本都是3级;萧县在2000到2006年发生程度为3级,以后几年没有发生;其它县区各年以轻发生为主。

2.2.5 2000-2009年棉花棉铃虫发生情况 2000到2009年我省棉铃虫是以萧县发生最重,10a均是3级大发生;凤阳县最轻,从2003年后没有发生;其它县区在2003年后均为轻发生。

2.3 棉田杂草的种类与为害 根据调查统计,安徽省棉花杂草目前共有59种。萧县和居巢区最多为37种,颖东区最少为22种。6县区共同发生的草害有马塘、牛筋草、旱稗、狗尾草、千金子、香附子、马齿苋、鳢肠、龙葵、田旋花和苍耳11种。只有一个县区发生的草害共有23种。发生程度较高有马塘、香附子、田旋花、牛筋草、狗尾草、铁苋菜、马齿苋和刺儿菜等杂草(表10)。

2.4 鼠害的种类与为害 调查发现安徽省棉田鼠害有6种,分别是小家鼠、社田鼠、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臭鼩。

3 结论

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和发生程度。经统计,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计146种,其中虫害62种,病害19种,草害59种,鼠害6种。这就为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于广大棉农和农技工作者了解当地的棉花有害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张长青)endprint

摘 要:2010-2012年,安徽省6个县开展了棉花有害生物普查。查明: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计146种,其中虫害62种,病害19种,草害59种,鼠害6种。

关键词:棉花;有害生物;调查结果;发生种类;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74-06

2010年,全国“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项目在我省实施。根据要求,安排了萧县、颖东区、凤阳县、凤台县、居巢区和东至县6个县(区)做了为期3a的棉花有害生物调查。通过认真调查,基本掌握了全省棉花不同生态区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

1 棉花有害生物调查方法

1.1 调查点的确定 根据不同农业生态区、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地理方位和规模大小,全省选择有代表性的萧县、颖东区、凤阳县、凤台县、居巢区和东至县6个县(区)作为调查点。每个县(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3个村,每个村选3块棉田进行调查,每块棉田的面积不小于0.33hm2。

1.2 调查对象 在棉花生长全生育期调查棉田中发生的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及未知有害生物。

1.3 取样调查方法

主要依据各种有害生物测报调查技术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或参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著的《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等。

1.3.1 病虫害调查时间和方法 按定点观测和随机调查相结合、一般调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利用田间踏查,在病虫害发生盛期或表现症状期,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棉田进行。调查时间为棉花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各调查1次。取样方法是:每个村级调查分级点选定不同类型田共计3块,每块田调查不少于50株,采取随机5取样,每个取样点调查10株。连续调查3a。

1.3.2 鼠类调查时间和方法 调查时间是:每年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各调查1次,每个调查点连续调查2a上。取样方法分3种,一是鼠夹法,每只鼠夹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布放1夜为1个有效夹夜,未捕捉到鼠而空翻则属于无效鼠夹。通常以100个鼠夹1夜间所捕获的鼠数作为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记为100夹夜。鼠夹选择中号铁板鼠夹和新型全塑料鼠夹,灵敏度控制在2~3g为宜,诱饵以花生米或葵花籽为主。棉田调查面积不少于33.33hm2,常规布夹夹距为5m,行距50m;直播田沿田埂布夹,夹距为5m。二是定面积夹捕法,在地势较平坦且作物单一的地区,50个鼠夹排列成一条直线,夹距5m,行距20m,并排4行;日落前布放鼠夹,翌日清晨检查,连捕两昼夜。三是地下害鼠调查,针对鼢鼠、鼹形田鼠、棕色田鼠等难以用鼠夹捕到的鼠类,采用弓箭(地箭)捕捉取样。

1.3.3 草害调查时间和方法 在杂草发生基本定型、出苗高峰之后,杂草种类较齐全,杂草成熟之前,易于鉴别时进行杂草调查,每个调查点至少要连续调查2a。

取样方法是:每个调查点选取不同类型田5~10块,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每个样点的取样面积为0.25m2,50cm×50cm。先调查杂草品种再取样,将样方框内的所有杂草连根拔出,装入塑料袋,加装标签,带回计算各种杂草的株数。

1.3.4 未知种类调查处理方法 对有疑问或不确定的有害生物种类,参照其他相似种类的调查方法,并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有害生物及受害稻株照片,采集整理标本,将标本按“标本序号+照片序号”编号,以便寻求技术帮助。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病害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上表1可以看出:我省棉花病害共有19种,发病程度最高的是棉苗炭疽病和立枯病,其次是枯萎病、褐斑病、角斑病、棉铃炭疽病和茎枯病。6个县区共同有的病害是:棉苗炭疽病、棉苗立枯病、棉角斑病、棉铃疫病和棉铃炭疽病等5种。

注:上表中数据为2010-2012年3a均值。0级指没有发生;1为轻发生,指有发生,但一般不需要防治;2为中等发生,指一般采用兼治措施防治,如不防治将造成一定的损失;3为重发生,指必须针对其专门进行防治,如不防治将造成明显损失。

2.1.1 2000-2009年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及分析 黄萎病在6个调查县(区)中只有凤阳和居巢未见此病害,其它县区每年均有发病,且绝大部分年份是轻发生,调查情况说明黄萎病在我省总体发病较轻。但从省棉花研究所调查研究情况得知,很多田间看似枯萎病的棉株经他们实验室鉴定却是黄萎病病株。也就是说没有发病的县区也不一定就没有该病的发生,他们认为从总体情况看,黄萎病发生面积在扩大,发生程度在上升。

2.1.2 2000-2009年棉花枯萎病发生情况及分析 枯萎病在6个调查县区中,除凤台县1/2年份发病外,其余县区是每年均有轻到中等程度发生,而以轻发生为主。说明我国在品种审定和推广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 棉花虫害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棉花害虫共有62种,发生程度高的为棉蚜、盲蝽蟓、棉叶螨、烟粉虱、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铜绿金龟子等9种害虫。虫害最多的是萧县共48种,其次是东至县共39种,最少的是凤台县共25种。

2.2.1 2000-2009年棉花绿盲蝽发生情况及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棉田绿盲蝽发生程度从2000到2009年,除凤台县都是1级外,其它县区都呈增长趋势。发生程度最高的是萧县,从2005到2009年均为3级大发生,其它县区最高只有2级。

2.2.2 2000-2009年棉花中黑盲蝽发生情况及分析 2000到2009年棉田中黑盲蝽除凤台县田间未调查到外,其它只有个别县区很少年份没有发生。发生程度高的有萧县、凤阳县和东至县,全省6个县平均情况看,2009年最高为2.0级,其次是2006年为1.7级。全省总体情况看中黑盲蝽在棉花上是呈上升趋势。

2.2.3 2000-2009年棉花烟粉虱发生情况 2000到2009年我省棉花烟粉虱以萧县和凤台县发生较重,居巢区从2007年开始发生,到2009年均为大发生,其它县区大部分年份发生都较轻。

2.2.4 2000-2009年棉花蚜虫发生情况 2000年到2009年全省棉蚜以凤阳县发生最重,基本都是3级;萧县在2000到2006年发生程度为3级,以后几年没有发生;其它县区各年以轻发生为主。

2.2.5 2000-2009年棉花棉铃虫发生情况 2000到2009年我省棉铃虫是以萧县发生最重,10a均是3级大发生;凤阳县最轻,从2003年后没有发生;其它县区在2003年后均为轻发生。

2.3 棉田杂草的种类与为害 根据调查统计,安徽省棉花杂草目前共有59种。萧县和居巢区最多为37种,颖东区最少为22种。6县区共同发生的草害有马塘、牛筋草、旱稗、狗尾草、千金子、香附子、马齿苋、鳢肠、龙葵、田旋花和苍耳11种。只有一个县区发生的草害共有23种。发生程度较高有马塘、香附子、田旋花、牛筋草、狗尾草、铁苋菜、马齿苋和刺儿菜等杂草(表10)。

2.4 鼠害的种类与为害 调查发现安徽省棉田鼠害有6种,分别是小家鼠、社田鼠、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臭鼩。

3 结论

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和发生程度。经统计,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计146种,其中虫害62种,病害19种,草害59种,鼠害6种。这就为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于广大棉农和农技工作者了解当地的棉花有害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张长青)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害生物调查结果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营林措施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作用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对策探讨
过去十年中国城乡居民WHOQOL-10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