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要“渐”上

2014-03-22邓冬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感情节奏文本

邓冬梅

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一位老师主讲丰子恺的《渐》。他首先以丰子恺先生富有童趣的漫画入手,接着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看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如文章每段与“渐”有关的关键句、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中心论点等,二十分钟完成文本的教学任务。之后是展示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名言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举一些关于“渐”的其它例子;再下来就是拓展,分析《渐》与《匆匆》在写作目的、风格和切入角度方面有何异同,学生还在“匆匆”地读《匆匆》,老师的答案就展示出来了;最后留下一篇小作文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密度很高,节奏很快。这位老师虽备课充分,讲课卖力,整堂课也衔接紧密,行云流水,但学生却接受有限。分析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课堂节奏。本文借此来谈一谈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实际上是把握课堂教学流程的一门艺术。概要地说,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节奏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在于: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有提升课堂艺术效果、促进学生理解接受的积极作用;而不当的节奏或不讲节奏,则会使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节奏和教学本身之间,存在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节奏适宜,会使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所以,教师之于课堂教学节奏,不可不工。

第一,推进课堂流程的节奏 课堂流程的推进节奏具两层含义: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二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二者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流程的推进节奏。若适逢教学重点或难点,节奏就要慢下来;若内容浅显,则可采用快节奏。科学安排推进节奏,首先要全面把握教材,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遵循“渐进”的原则,搭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骇地阐述知识的精华。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内容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就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收放自如,推进合理,凸显主辅、层次和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这些都有赖于合适的节奏来帮助实现。具体运用到本文开头所述的公开课,就更为明显。

子恺先生的《渐》,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议论体散文,用语多文言词,用一堂课来吃透文本,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课堂的重点应放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哲理性语句的领悟上。新课标也要求我们:读透文本。先带领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是从人生阶段、人生境遇、自然社会三个方面先说明了万事万物都是靠“渐”的助力的,接下来道出了“渐”的作用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为其为恒久不变”;“渐”的实质是“时间”,最后得出结论,怎样做才能成就大人格、大人生。在详细理清思路后,可结合文本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对富含哲理性的语句反复品读,教师加以必要的讲解。至于后面的拓展,必要性就不大了,顶多简单提及,或下次再练习。

第二,引导学生学习的节奏 “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如是说。它揭示了人类对外部世界从未知到熟悉的一般规律,从哲学上道出了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跨度内人类的认知节奏。在课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把握和引导学生学习节奏的能力,把教学内容以张弛相济、错落有致的形式节奏化、艺术化。重点难点要重锤敲,体现一个“张”字;非重点内容,则可体现一个“驰”字。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节奏紧随课堂的推进节奏。教师可借助多种课堂教学艺术手法,如语言节奏艺术、教学法艺术和信息渗透艺术,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节奏。

1.语言节奏艺术 教师可通过教学语言的轻重高低、疾徐张弛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对教学语言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等的把握,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极具节奏美。

教学语言的轻重高低和疾徐张弛,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并适当考虑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加强语气声调;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宜放轻音量。遵循文本的内在节奏,做到随境而迁,因人而异,为文而变。如读闻一多的《死水》时,用快节奏表现愤慨的激情;而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则用慢节奏来表现康河畔温柔宁静之美和作者依依惜别之情。又如戴望舒的《雨巷》,宜用低沉、幽怨的慢节奏,而拓展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要用悲壮慷慨的快节奏。这样快慢交替,激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课堂气氛,无疑会将知识的甘泉自然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里。

2.教学法艺术 在教学方式上,也要讲究间隔变换、多样组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合理搭配,会使课堂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推进,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我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指导诵读;第二步用练习式,朗读上阙,根据词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描绘一幅“湘江秋景图”,把写的或画的作品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古人怨秋、悲秋,作者笔下的“秋”为何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再品味动词的巧妙运用,如“鹰击长空”的“击”字,“鱼翔浅底”的“翔”字。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革命乐观情怀。第三步用讨论式,与《沁园春·雪》结合起来,思考讨论“怅廖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作者认为“谁”能“主”沉浮,“今朝”的哪些人是“风流人物”?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制造出与学生心理节奏相符的课堂节奏,吸引学生去参与和探究。

3.信息渗透艺术 教学信息的逐步渗透实际上是让学生“自然生长”。“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就是要体现出“节奏”,应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知识“渗入”思想。像本文开头这位老师的《渐》一课,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甚至连问题都没有看清,就要做出回答;学生还在思考,老师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体现了大水漫“灌”,忽视了“润”物无声。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百家讲坛》的老师们学习,他们讲一个问题,讲得非常透,非常精,所有人听了之后,都能有所收获。比如易中天讲到“陛下”、“殿下”、“阁下”、“足下”时,是这样讲的:“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的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台陛之下——陛下;见到太子和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殿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楼阁之下——阁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脚下——足下。”易中天先生抓住了这几个词的共同点,然后用重复的情境表达,不但讲清了这几个词的本意和使用范围,而且通过形象化的表述,渗入了中国传统儒教文化中“礼”制对尊称的规则和要求。看似“慢”,实则信息量大,收效甚好。

第三,突出情感变化的节奏 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感情起伏而推进。可以说,无论哪种文体的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尤其是文学作品。如果能使感情起伏的节奏更加鲜明,就能使文章的内在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外扬,使学生的感情在律动中融入作品,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文本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愉悦、激动、悲愤、赞美、惜别、豪迈、闲适等,这些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以充分实现。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文,课堂的情感节奏都应和文章的情感内蕴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更无法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需要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感情节奏应尽量保持一致,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节奏是要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合乎教育规律的变化,以优化课堂教学,而不是脱离教学内容和环境提倡一种僵化的程式。至于一节课的节奏是快是慢,是疏是密,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境来决定,但务求做到:快慢疏密,各尽其宜,各尽其妙。

猜你喜欢

感情节奏文本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带着感情
YOUNG·节奏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