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研究
2014-03-22卢明刘相国蔡建刚
卢明 刘相国 蔡建刚
摘要:
发掘和研究我国古代典籍的管理思想,并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工作。《管子》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蕴涵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人为本”思想、“百年树人”思想、“选贤任能”思想和“禄当其功”思想等,这些思想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管子》;以人为本;百年树人;选贤任能;禄当其功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92-02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更是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实现这些要求和任务的重要工作就是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的全面挖掘和系统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古为今用,为我国各项改革提供意识指导和思想保障。因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典籍从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管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学术典籍之一,是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通过对《管子》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发掘和研究,使其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可以为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总体而言,《管子》包含了“以人为本”思想、“百年树人”思想、“选贤任能”思想和“禄当其功”思想等四个方面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内容。
1 “以人为本”思想
顺应人心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才是长远之计。“以人为本”思想可以说是《管子》管理思想的精髓,在另成体系的《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等篇中均有精辟的阐述。同时,在《霸言》、《牧民》等众多篇章中均有以人为本思想的阐述。《管子·霸言》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是想要成就王业,首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以人民为主体,主体得以治理则国家得以巩固,主体动乱则国家危机,这是最初“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管子·牧民》中有关于”以人民为本”的最朴实描述,如“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这些均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真实表达。此外,“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管子·形势》)”、“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九守》)等话都表明,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体,是力量的源泉,主政者必须紧密依靠人民,才能树立治理国家的权威,人民也是力量的源泉,向人民集思广益,才能增益治理智慧。
同时,《管子》还强调了在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管子·形势解》有曰:“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也就是说,人是自利的,即人是经济人。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考虑到员工的利益,否则就不能发挥激励的作用。换句话讲,只有掌握人民的利益所在,才能促使人民自发、主动地从事相关事情,不然人民会感觉到厌烦,更不用说富国强民了。《管子》还特别强调顺应民心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得民心的措施。《管子·牧民》有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意识是,政令之所以能够推行,在于政令顺应了民心;政令之所以被废弛,在于政令违背了民心。如果将人民视如粪土,那么人民将不能为己所用(视民如土,则民不为用《管子·形势解》)。因此可以说,为政之要在于得人,而得人之要在于经营民心。至于如何经营民心,《管子》提出要“从民四欲”、“取民有度”等,其中“四欲”是指快乐、幸福、生育和安全,唯有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取民有度,才能国盛民强。对于企业管理也是一样,唯有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百年树人”思想
现代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工作分析,对人力资源作出预算准备和计划等,以期对将来的人才任用作好准备,《管子》中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也体现了这一思想。《管子·权修》有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意思是说,“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养人才。一种一收的,是种谷物;一种十收的,是种树木;一种百收的,是培养人才。我做君主的如能扶植人才,那效果就像是神在起作用。做这种有如神效的事情,才是打开了王业的大门”。管理之道在于对人才的开发和发展,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把人看成是重要的财富,还要将其视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对其进行有规划的投资,使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对组织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如果事先有准备的储备和培养人才,那么他日一旦需要,就会“举事如神”而获得绝妙的回报。对人才培养树立长期的规划方案,“树人”才能真正体现其作为资源的价值。相比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对于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近视症”而言,《管子》早已富有远见地指出了人才培养与开发要有长期性,要对人才发展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把人才规划的谱系建立和发展起来。
何谓人才?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对于这些问题,《管子》也给予了很好的回答。人才首先是有道德要求的,《管子·牧民》中说,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人只有懂得礼义廉耻,行为上才能有所规矩和尺度。这些明礼义、知廉耻的人才会对国家的安定和秩序有所维护,这是对人才在道德上的要求。此外,《管子》把那些擅长专门技艺的人也看作人才,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区分和奖励方法:凡是精通农事的,善于养育六畜的,善于种植树木的,善于培植瓜果的,善于为人治病的,善于预测天气和年成好坏的,一律奖给“直食八石”的“黄金(铜)一斤”。以上“一精通六善于”正是对人才技艺上的规定。“凡是懂《诗》,懂《春秋》的人,一律奖给一匹马所能翻耕的田地,一斤金所能买到的衣服”,这是对人才文化素养上的关注。这样,《管子》从道德、技艺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对人才作出了较为完善的衡量标准,而这些标准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奖励措施对于培养和发展人才,并使他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对人才资源进行选用的同时,还要根据组织的需要和规划,对他们进行符合职业规划的培训和教育。
3 “选贤任能”思想
用人是一门艺术,有效及合理利用组织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不仅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直接关系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管子》对于用人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主要按照“德当其位,功当其禄,能当其管”的原则来选贤用人。《管子》从治国的角度出发,指出选人用人的极端重要性:“修长在乎任贤”(《管子·版法》),《管子》主张国家欲修得长治久安,关键“在乎贤能”,用的贤能,则国泰民安;用失贤能,则祸国殃民。“贤人不来,则百姓不用;百姓不用,则天下不至”(《管子·君臣下》)。用得贤能,才能得人心、从而才能得天下。可见,用人是多么重要,不重视人才,是治国与管理之大忌。
而对于该按怎样的标准“选举”人才?我国历来提倡德才兼备,《管子》是较早提倡并较为完善阐述这个问题的著作。“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管子·君臣上》),即对“选举”之“材”必须坚持标准,不能滥竽充数。《管子》非常重视对“选举”之“材”德的考察,即注重于“谋德”,认为官员之德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在重德的前提下还需要有才,有德而无才,是好人而不是人才,不足以担当大任:“察能授官,班禄赐予”(《管子·权修》),按照能力安排职务,同时要按职务和业绩给予等级制的俸禄。在阐述选人必须坚持德才标准的同时,为了正常坚持标准,《管子》提出应该防止的一些偏向,“苟得大意,不以小缺为伤”,即对人才的考核要实事求是,重大节,恕小过。《君臣下》进一步提出,选人应“不以年伤”,即不强调资历,才能破格提拔年轻人,充分发挥有才之人的才能。
《管子》对于人才的选拔具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而且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凡是违反人才选拔制度的相关管理均要受到惩处。具体来说,《管子》提倡通过国家公布政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举荐人才,也就是说,人才举荐是自下而上进行的。《管子·小匡》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也就是说,凡有贤才,地方官员必须予以上报,这是官员的职责所在,必须履行;倘若不上报,则相关官员就要被定罪,而且罪行较大,入于五刑。在这样一种选拔与惩罚机制下,“于是乎乡长退而修德进贤”(《管子·小匡》),各级官吏都非常重视举荐来自下层的人才。对于现代管理来说,人才获取更应该走制度化、透明化、法制化的人才选定道路,这样才会获得更大范围的优秀人才,使人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任用。
4 “禄当其功”思想
在管理中,考核的作用在于全面了解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予以总结并发现问题,对未来进行规划,以期对人员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古人云:“矢不激不远,人不励不奋。”衡量被管理者的工作实绩并对考核的结果进行物质和精神的激励,可以有效地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热情,使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达成一致,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促成组织的良性发展。《管子》人才思想把这一方面论述的比较透彻,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激励思想和考核理念,以实现管理目的。
首先,“得人之道,莫如利之”、“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管子·形势解》)。也就是说,要得到人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人利处,即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若能正确地把握“利益”这把杠杆,就能有效地调动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产生更多的效益,促进社会和组织的发展。《管子·山至数》里讲到,“禄当其功”、“绩者多食”的奖惩办法。为了达到激励人才的目的,《管子》指出领导者要论功行赏,给有能力、有贡献的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这从另一方面也表明,激励要有目标性。
其次,激励、赏罚是有尺度的。《管子》虽然非常重视研究人的需要,强调满足人的需要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无限制地满足个人的私利,而是十分注意保持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一致,强调满足个人利益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认为“民多私利者,其围贫”(《管子·禁藏》)。同时,《管子》还指出,如果对个人私利不加限制,那么利益就会失去其应用的激励作用。《管子》还认为,奖惩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奖赏过重或过轻、惩罚过重或过轻都是不可取的。奖惩过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奖赏过重,就会导致浪费;而惩罚过重就会导致暴政,这些均会导致失去民心。但无一例外的,这些都强调了奖励和惩罚是有尺度的。
此外,“明赏不费,明刑不暴”,即在行赏罚之前,必须让人明白赏罚的具体内容给;“罚不避亲贵”等体现了《管子》对赏罚的透明性与公正性提出了要求。在鼓励群体意识上,《管子》提出“赏不专与”、“罚不独及”,以激励群体行为,鼓励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透明、有度、公正,鼓励集体意识的激励措施,实现了“使智者尽其智,谋士尽其谋,百工尽其巧”(《管子·山至数)的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华.《管子》人才思想及其现代解读[J].管子学刊,2010,(1):8-11.
[2]王晓晗,颜世富.《管子》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7,(2):54-56.
[3]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
[4]纪达生.《管子》的激励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管子学刊,1988,(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