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字》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意象运用研究

2014-03-22

关键词:珠儿红字梅斯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于185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红字》[1],在它流传至今的140多年间,被译成多种语言,各国学者对它的评论不胜枚举,并被改编成戏剧和歌剧,从1926年开始被多次搬上银幕。

1995年由美国西纳吉影片公司出品,由罗兰德·乔菲 (Roland Joffe)导演,将这部名著再次搬上银幕,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彻底的失败。我国学界也对这部电影作品多有评论,褒贬不一[2]。作者认为,专家尤其是文学人士带着原著的条框去定格电影的时候,自然会有众多的非议。而霍桑写作的鲜明特点就是对象征手法与心理描写的运用,在《红字》中更是淋漓尽致地运用了意象的表现手法。原著《红字》可以说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性,主要描述海丝特、牧师和医生三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果完全按照原著进行电影演绎,在如今这个好莱坞大片充斥银幕的时代,也许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地了。令作者欣赏的是电影文本《红字》也直接、明了地运用了意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将电影文本的深意蕴含于可视的意象之中,虽然和原著相去甚远,但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动[3]。

本文试图以该部电影作品为蓝本,通过对《红字》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意象运用的研究,阐释意象为《红字》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文本所带来的永恒的艺术魅力,为《红字》研究构建新的视角。

一、小说中的意象及其寓意

首先,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即是人物性格及寓意的展现。小女孩儿珠儿(Pearl),寓意美丽而珍贵难得,是海丝特失去一切而换来的珍宝;牧师丁梅斯代尔(Dimmesdale),寓意是为心灵的重负所压而显得腐朽、晦暗;海丝特的丈夫齐林沃斯(Chillingwor)th寓意其内外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的命名安排使全书的暗示意味更为强烈。

其次,《红字》小说当中的红色字A以及与它相关的人物意象。

红色是鲜血的象征。基督教的教义中,红色寓意着上帝之子耶稣以其流淌的鲜血代替世人接受永恒的惩罚以洗净世人所犯下的罪恶[4]。海丝特被迫别在胸前的红色A字,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胸前烙下的血色A字,时刻让人们联想到祭台上鲜血淋漓的羔羊。人们从他们的鲜血、苦难,甚至是生命中,找到了一条得到救赎、走向上帝和天堂的光明之路。海丝特和牧师丁梅斯代尔两人纯洁的爱情充满浓厚的悲剧色彩,这种飞蛾扑火般的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使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清教教义下的牺牲品,红色——映射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制造的是一种含蓄深沉的艺术效果[5]。

A字在小说文本中有着层出不穷的象征意义,随着情节和人物的发展变化其象征意义也随之变化,从不同的立足点观察则观点也不同。众所周知,A是英文字母表中的第一个字母,意味着开始。基督教的教义——和中国儒学传统中‘人之初性本善’恰好相反——开始意味着堕落,是与生俱来无人幸免的原罪,是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的堕落,是生命之初始的堕落。小说中正是以海斯特戴着A字走上刑场而揭开序幕,暗示着开始即堕落这个原罪主题。同时A字还是通奸罪(Adultery)的首字母。但是在其后的情节发展中,霍桑则赋予A字以不同的新意,红字A在世人的眼中不再是罪恶的标志符号了。

红色和A字又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与海斯特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个红字A就像上帝的一把戒尺,一方面敦促海斯特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培养美德,另一方面又无疑地压抑了她热爱自由的天性而增加了她的痛苦;一方面使海斯特的灵魂得到解救,洗脱了她的罪恶,另一方面又激起她的反抗精神从而更加坚定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红色字母A的象征意义究竟为何,霍桑也留给读者自己去解读。有趣的是,当局罚海丝特终身佩戴A字,显然是指她犯了通奸罪(Adultery),以此来羞辱她,但“通奸”一词在《红字》一书中自始至终未曾出现过,反而霍桑通过其他人的口来说,A可能代表“能干”(Able),代表“可敬佩的”(Admirable),代表“天使”(Angel),等等。而有的评论者则认为它代表“爱情”(Amorous),代表“艺术”(Art),甚至意指“美国”(America),不一而足[6]。

霍桑还把象征的手法用于刻画他笔下那些人物之间的恩恩怨怨和是非善恶来寓示人物与红字相关的意象。

海斯特是有形的红字的象征。她被迫终生佩戴红字,为了爱情和保护情人的名誉隐瞒了丁梅斯代尔的名字,独自担负了所有的罪责与耻辱,努力将两人的爱情结晶珠儿培养成人。在七年过后爱人去世之时放弃了与女儿共享天伦之乐的优越生活,重新踏上埋有爱人尸骨的故地,再次戴上红字,行善一生。

丁梅斯代尔是无形的红字。A字代表的罪责让他一直痛苦地挣扎了七年,临终时以敞开胸怀露出胸膛上的A字烙印,实现了道德与灵魂的成长和升华,但终究还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爱情。

齐林沃斯即是红字的化身。丑陋而畸形的外表,暗指他那丑陋而畸形的灵魂。他为了惩罚妻子的背叛,选择了让丁梅斯代尔活着受煎熬的报复手段,实则成了阻止牧师赎罪的恶魔。他和海丝特的婚姻原也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畸形的爱转变成恨,把复仇当作生活目的,舍弃基督的“博爱”精神,以折磨他人的灵魂为乐之时,最终由被害者反而堕落成“最邪恶的罪人”[7]。

珠儿则是活的红字的象征,既是“Adultery(通奸)”的产物又是爱情的结晶。海丝特把红字用金色丝线装饰得十分美丽,把女儿也打扮得异常鲜丽。珠儿的美与齐林沃斯的丑形成鲜明的对比,恰好印证了作者的宗教幻想——齐林沃斯是魔鬼(Satan),珠儿便是“Angel(天使)”,“A”字在珠儿的身上,赋予了更积极的含义[8]。

霍桑同样赋予小说其他人物以意象寓意[9]。为人们所景仰的威尔逊牧师、尊而令人敬畏的大权在握的贝灵汉总督、相貌阴森的妖婆西塞斯太太即贝灵汉总督的姐姐,这三个人物是集教权、政权和巫术于一体的清教社会的象征。狱吏暗示着清教社会的法典,其职能是按法典对犯人施行严厉的惩罚。而市场上那一大群无名氏,一些被扭曲了的清教徒,则代表着清教习俗及教义,就连那个手牵孩子怀着同情心的妇人也不例外[10]。

二、客观事物中的意象运用

首先,竖立在教堂屋檐下成为“教堂的附属建筑物”的刑台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是小说文本故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地点。刑台象征的是清教社会法律的残酷,更是有罪之人公开认罪的地方。小说伊始,海丝特抱着珠儿走上刑台受罚;牧师丁梅斯代尔领着海丝特和珠儿在刑台上忏悔,刑台成了他临终的归宿。丁梅斯代尔清清楚楚地知道他只有在那里赎罪才能摆脱齐林沃斯或恶魔的控制。所以,即使在晚上已经牵着海丝特和珠儿的手忏悔过了,在白天却仍然坚持走到刑台上公开承认自己的“罪”,以得到灵魂的解脱和自由。

其次森林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意象。童话中通常会把森林看成是女巫们聚会和幽灵跟魔鬼出没的地方。因此被视为黑暗世界和邪恶的象征,也是人们犯罪和堕落的发源地。森林里的小径狭窄弯曲,一个人却沿着这样的小路苦苦寻觅自己的出路,寓示着海丝特在精神上的荒野中徘徊游荡却不知何去何从[11]。

小溪这个意象颇引人深思,它在阴暗之处流淌着,让人似乎无法知晓它的源头,这隐喻着珠儿的身世;Hester与牧师在森林中相会,珠儿在小溪的另一边玩耍。当珠儿因为母亲没有佩戴红字,不愿意从小溪跨过去接近他们时,让人感觉小溪仿佛成了一条鸿沟,就如牧师的话一样,“我有一种奇怪的幻想,这条小溪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你永远不能跟你的珠儿相会了。”这种通过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渲染气氛和烘托环境,从而映衬人物心理的手法把全书紧织在一个严密的结构之中[12]。

这些含义深刻的意象运用,充分展露了霍桑运用象征手法的独具匠心。

上述小说中的意象运用印证了美国乔治·珀金斯教授对霍桑及其《红字》的评价:“用英语写作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能用如此少的字表达出像《红字》所表达的那么多的内容……象征寓意的手法在散文中很少有人能像霍桑那样运用得如此挥洒自如。”[13]“隐喻意味深长,明喻恰到好处”,这些无不使这部小说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14]。

三、电影文本中的意象及寓意

影像和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小说提供的那些氛围和情绪转换成影像的时候需要更直接、更明了。《红字》的1995年电影文本为我们展示了以下的可视意象:

伊甸园式的场景。观众从影片一开始就可以看到一段象征着伊甸园式的场景,包括海丝特到达一个仿佛大地边缘的地方自己去盖房子开创一段新的生活;包括后来她从旁边走进森林,看到泉水、看到小鹿、看到一个健壮的男性在伊甸园一样的场景里游泳;影片中这个意象其实在暗示:应该突破那种障碍——失去了伊甸园,那么既然来到了新大陆上就应该有新的伊甸园,要重建伊甸园[15]。

橘红色小鸟的意象。要重建伊甸园,就应该有一种新的《圣经》的思维方式指导人们的行动,所以在影片中出现了橘红色小鸟这个意象。这只小红鸟——其实上帝由圣父、圣灵、圣子三位一体往往表现的是一只鸟的形象——笔者认为这个意象就是影片《红字》为观众展现的小说文本中的上帝,他在祝福这个新的伊甸园,祝福这种新的超越了束缚的情感,所以这应该是和小说文本的《红字》精髓最相似的地方。也是电影文本中最令笔者欣赏的地方。

但不同的是,在小说中红字是个原罪的概念,但是到电影中,红字、红鸟的概念被逆转了,即在伊甸园犯的错误都是不重要的。用现代人的思维来说,当初犯了一个不小心的错误是自然和不可避免的,而本能的——顺其自然的东西可能就是最正确的,其实它承载的更多的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发自内心的精神状态和情感需求才是真正重要的。因此其中和橘红色小鸟有关的两处细节就尤其耐人寻味了。一处是海丝特在劳动时,小红鸟飞过来,在它的指引下,海丝特发现了森林中的伊甸园和潇洒而博识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很容易让人想到红色的小鸟象征着上帝冥冥中对海丝特的启示,是对她渴望美好情感的召唤;另一处细节是海丝特的女奴发现女主人和牧师的恋情并且看到他们深夜幽会时,会意地微笑。恰在这时小红鸟落在窗台上,小女奴不由自主地展示着自己的胴体,同时银幕画面上交错转换着男女主人公幽会的朦胧场面,一方面让观众体会到小女奴受到女主人爱情的鼓舞自然迸发出的青春欲望和本能以及对上帝的仰慕,另一方面象征着每一个人在上帝的光环和疼爱的眼光中,只要虔诚地奉献,就会洗净一切罪恶,如婴儿般圣洁。

因而观者的思绪在小说和电影中不断地转换时,这只鲜艳的橘红色小鸟在银幕上绿色的森林中、黑暗的夜色里突然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对观众产生的则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动。

四、电影文本中意象运用的意义

意象是把编导者的深意隐含于电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人物言行之外,运用含蓄手法,给观众留下想像和回味的余地,让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理解、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意境以收到“场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电影文本通过可视的意象展示了它的思想性,虽说不及小说的意象寓意深刻,但是却能给予观众以持久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使电影文本《红字》的思想和艺术性得以升华,使影片有了可圈可点之处。

[1]Hawthorne,Nathaniel.The Scarlet Letter[M].London:Penguin Group,1994:76.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23.

[3]福格勒.霍桑的小说[M].诺曼:俄克拉何马大学出版社,1992:106.

[4]弘文.圣经精语与灵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01.

[5]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5.

[6]毛姆.毛姆读书随笔[M].刘文荣,译.北京:上海三联书店,2001:379.

[7]庞贝.20世纪电影精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9.

[8]任晓晋,魏玲.《红字》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0(1):121-125.

[9]王建会.英美文学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7.

[10]伍厚恺.外国文学名著快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169.

[11]伍湘涛.影视知识与精品鉴赏[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57.

[12]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132.

[13]霍桑.红字[M].熊玉鹏,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269.

[14]霍桑.红字[M].姚乃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6:78.

[15]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168.

猜你喜欢

珠儿红字梅斯
请四大天王来我家唱歌
《红字》珠儿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歌剧《阿依达》的故事(三)
雨珠儿
珠儿的梦想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