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戏剧生活调查

2014-03-22刘方政

东岳论丛 2014年2期
关键词:受调查者话剧京剧

刘方政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自19世纪末以来饱含探索激情的校园戏剧,始终是青年一代关注社会、表达自身思考、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艺术活动。校园戏剧以其前卫性、教育性和建构性不断推动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在中国现代戏剧的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百年话剧的起源和创生均为学校的学生演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教会学校的学生演剧首开中国话剧风气之先,1906年成立于东京的由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春柳社”是中国话剧创生的标志,而南开学校的学生演剧(1909年——1922年)更是将中国话剧推向了新的高潮(无论是戏剧观念、剧本创作还是舞台演出均如此)。

校园戏剧演出既可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又能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既可增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又能陶冶文化情操。因而,无论从戏剧史角度立论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关注大学校园戏剧生活,对戏剧发展和大学生人格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组以在校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就“校园文学生活”向两千名学生发放了问卷,回收问卷1817份,专业包括文、理、工、医四个学科,男女比例为48:52。其中,校园戏剧生活调查涉及文学剧本阅读、对京剧及地方戏的认识和校园戏剧演出的影响三个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戏剧生活丰富多彩,参与戏剧生活的渠道按比例的顺序为:在网上阅读剧本或观看演出录像为47%,阅读纸质剧本为30%,观看校园剧团演出为16%,直接到剧院观看演出为7%。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尽管渠道不同,受调查者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戏剧生活。其二,目前在校的本科生,思维敏捷,善于接受和运用先进的网络工具,因而在网上阅读剧本或看演出录像的比例最高。第三,与网络相比,虽然阅读纸质剧本和观看校园戏剧演出更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但相对于到剧院观看演出,在时间上和经济上还是要方便、节省。第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本质上就是从财政上给剧团剧院“断奶”,除北京、上海外,全国的城市剧团(包括省会城市)演出极少,即使有的院团接受了企业的赞助,演出场次也极为有限,这就为大学生到剧院观看演出客观上设置了障碍;其次,到剧院观看演出,也有时间和门票花费的问题;再次,大部分剧团都是为晋京演出以便获得政府奖项(譬如“五个一工程”)和资助为目的,内容大多是正面的宏大叙事,与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兴趣、感情有一定的差距。实际上,从戏剧艺术的剧场性来讲,上网视听与阅读纸质剧本只是接受者个体的欣赏行为,离戏剧艺术与生俱来的群体效应还是有着一定距离的。什么是戏剧的群体效应?简单而通俗地说,就是在观看演出时,观众之间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相互之间在不经意中的情感宣泄流露、自言自语中加深对舞台演出的理解、感受剧场的魅力,这是单独个体的欣赏行为永远都不可能做到的。因而,戏剧团体应该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情感愿望、理想追求和兴趣爱好,创作演出能够激起他们欣赏欲望的戏剧作品,千方百计将他们请到剧院中,这不但是戏剧工作者的艺术天职,也是社会责任;使大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欣赏戏剧美的同时,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对文化的理解、对人性人情的关注。

关于文学剧本阅读,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您最熟悉的一组剧作家是?”第一组为关汉卿、王实甫和汤显祖(中国古代),第二组为莎士比亚、易卜生和契诃夫(外国),第三组为田汉、曹禺和夏衍(中国现代),第四组为高行健和孟京辉(新时期)。第二、“您读过的文学剧本类型是?”其中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外国戏剧、中国现代话剧和新时期的小剧场话剧。

受调查者对中国古代戏曲作家的熟悉程度和阅读古代戏曲作品比例基本相同,分别为47%和46%,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巧合。其中原因一是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大关系,二是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三是大部分学校都在本科年级开设了各种类型的“通识”课,文学艺术类课程设置使他们对文艺作品加深了了解。对外国戏剧作家的熟悉程度比对中国现代剧作家高出近一成,但在剧本阅读方面,外国戏剧作品与中国现代话剧作品却基本持平,分别为15%和16%,其中的重要原因应该是他们对莎士比亚、易卜生和契诃夫的名字比对田汉、曹禺和夏衍的名字更为熟知。不熟悉对新时期探索戏剧和小剧场话剧贡献最大的高行健与孟京辉,以及小剧场话剧作品阅读比例仅为6%,则说明大学生基本不关心戏剧发展现状,而这,又与他们不到剧院观看演出、缺乏剧场亲身感受具有内在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无效卷比例高达17%,是整个问卷中最高的,这说明部分受调查者基本上没有读过文学剧本(至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如果与小说、诗歌、散文相比的话,说明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时限主要集中在中学时期,因为后三者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数量就很大,而课本中的文学剧本数量极少并且只能是节选,学生们缺乏直观的把握。由此可见,中学语文课本对文学体裁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轻视戏剧倾向。另外,戏剧现状极其不景气也是学生们不喜欢阅读剧本的因素之一,即使中文系学生在四大文体中“戏剧的受欢迎比例只有1.4%”①贺仲明,王世诚:《大学中文系学生阅读调查》,山东大学当代中国文学生活研究中心编:《当前社会文学生活会议论文集》。。而文科研究生“戏剧阅读,完全成为冷门”②刘东方,杨甜:《文科研究生文学阅读生态状况》,《当前社会文学生活会议论文集》。。

文学剧本阅读方面,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说,这次调查的结果也令我们有些意外:文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话剧的积极性在四个学科中居然最低。其中,工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积极性最高,为57%,无效数据最低,仅为10%。其次是理科,为46%(四个学科的平均数),无效数据为15%(低于四个学科的平均数)。文科只有40%,医科为41%,二者的无效数据也最高,均为21%。外国话剧作品阅读的顺序是医科(19%)、理科(16%)、工科(15%)、文科(13%);中国现代话剧作品的阅读顺序为文科、理科(均为18%)、工科(14%)、医科(11%);小剧场话剧作品阅读顺序是文科、医科(均为8%)、工科、理科分别为5%和4%。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令人意外的阅读现象呢?“20世纪现代文学与电影”通识课选课学生的专业分布给我们很大启发,也是这一现象的佐证。2013——2014年第一学期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选修这门课的共有64人,其中理科生40人,文科生24人。而中心校区的院系分布则是文理科学生数量基本持平。这种现象的出现证明文学艺术对人性的健全发展至关重要。理工科的学生长期陷入枯燥乏味的数字定理之中,业余时间便渴求阅读形象性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人在理性生命发展的同时(求真),还需要情感生命的活跃(崇美)以及闲暇时的消遣(娱乐),而文学恰恰能够给予这两方面的满足。

在给中文专业本科生讲授戏剧选修课时,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同学对自己的家乡戏很感兴趣,故而,在问卷中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怎样看待地方戏?地方戏在您家乡的影响程度?

第一个问题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还可以”占四成以上,“不太喜欢”占三成多一点。由此可见,随着娱乐形式的丰富多彩,地方戏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确实不是很大,但年轻人也并没有完全远离了传统戏曲。积淀了家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戏剧形式,对青年学生毕竟还有一定程度上的亲和力,浓浓的乡音也很容易引起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共鸣。从专业分布来说,四个学科的受调查者对四个问题的回答依顺序比例逐渐减少:文科“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和“还可以”比例最高,“不太喜欢”比例最低,理科次之,工科又次之,医科则与文科恰好相反。

第二个问题中,“非常流行”占一成,“有一定影响力”占34.5%,二者合计占总数的一半弱,“影响力有限”和“比较冷门”则占一半强。由于问卷设计的疏忽(没有受调查者的籍贯),这里我们只能是猜测: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演出比较活跃,她们覆盖地区的受调查者比较容易做出前两个方面的回答,而地方戏不甚发达的地区的受调查者则容易做出后两个方面的回答。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吕剧,这是山东省地方戏最典型的代表,但实际演出却远远不如淄博的五音戏更频繁,也就是说,山东其他地区的受调查者选择前两个答案的可能性要比淄博地区的受调查者明显少得多。第二个问题客观上对第一个问题也有所回应: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地方戏可能被冷落但绝对不会消亡。

与地方戏的情况绝然相反,被调查者对京剧则怀有深深的感情和美好的向往:认为京剧“博大精深、韵味醇厚、唱腔优美,应该很好地传承”占一半以上;京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正走向没落”占33%;“不符合时代潮流,节奏慢、听不懂”仅占一成。对于第一个方面,被调查者确实把握了京剧的基本特征和艺术感染力,但联系到“接触京剧的渠道”来看,这种认识主要不是基于被调查者自己的亲身感受而是受网络和电视介绍与报道的影响。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第二个问题,即怎样认识京剧“正在走向没落”?实际上这已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现实,坦然承认是正确地探究其“走向没落”的原因和摆正面对“走向没落”的认知心态的根本路径。众所周知,京剧产生于政治极其专制、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定于一尊的封建社会后期,其基本形态——节奏迟缓的程式化的编演方法和善恶分明的脸谱谱式,只能存活于与其产生相应的社会土壤之中。虽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京剧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并称之为“革命现代京剧”,那是因为当时所谓的“现代生活”并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现代内涵,相反,在意识形态与生活节奏上却带有非常强烈的拟古性质。三十多年来,尽管从上到下振臂高呼、花足力气大搞京剧的创作与演出,但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在于当今的社会文化语境与产生京剧的那个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政治气候相对民主、程式化不再是社会现状的触目标记、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多元思维方式也逐渐取代了过去那种善恶分明的脸谱谱式,今天的社会现实较之以前可以说是真正的趋于复杂多义。因而,利用程式化的京剧形式满足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必须使之保持传统京剧应有的本色,确实有些勉为其难。较之于产生京剧的社会环境,30多年来的生活现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抑或是文化等方面都是异质异构的。这就是无论振兴京剧的愿望如何强烈、无论调配多少梨园精英来攻坚,京剧始终无法振兴并且毫无阻碍地一步步“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由此来说,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在这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符合京剧实际的。

然而“正在走向没落”并不就是“已经没落”,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气候下,京剧依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方面的价值。京剧是中华民族艺术宝藏中的瑰宝,是历代无数艺术家精心培育的戏剧之花,是中国的“国粹”,九零后大学生们虽然不一定会唱京剧,也可能很少到剧场观摩,但他们对京剧的肯定和赞赏,同样说明古老的京剧艺术绝不会成为只能供人怀念的历史遗留物。对京剧艺术具有如此高的评价,被调查者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京剧的呢?问卷统计的结果是:网络和电视的介绍、报道占据了六成以上的比例,老师家人和朋友的引导占了两成稍强,专业人士的指导或到剧场观看占一成。以上数据提示我们:京剧艺术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新的传播手段联姻,以便扩大影响,培养更多的观众;家长、老师和京剧从业者也应该引导大学生多听多看,使这一古老的戏剧品种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

关于校园戏剧演出,我们设置了三个问题:对校园戏剧演出的态度、校园戏剧演出的影响和制约校园戏剧发展的因素。

第一个问题中,“非常喜欢”和“不太感兴趣”、“从没看过”的比例基本持平,“比较喜欢”占两成,“还可以”占四成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自己的戏剧演出实践的认识是两头小中间大,除了各有一成的积极者(非常喜欢)和消极者(从没看过)外,大多数受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

“校园戏剧演出的影响”采用的是多选的形式,统计结果表明,受调查者对校园戏剧演出的效果几乎全部持肯定态度:深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由兴趣出发,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学生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话剧演出为契机,陶冶大学生情操,提升审美品位;通过其中积淀的深厚人文气息,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选择“打发时间或玩”的只占总数的不到1%。

关于“制约校园戏剧发展的因素”,受调查者表现出了对校园戏剧的极度关注,其中剧本问题最为关键,用戏剧行业的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的水平不高、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其实与“演出内容与校园生活有一定距离,无法引起最大多数人的关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合计占44%。其次是导演与演员的问题,因为是业余演出,导演和演员基本上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粗疏、稚嫩是难免的,这就需要与文化团体加强合作,请专业人士多加指导。另外,加强学生剧团的领导、在资金上适当扶持,也是校园戏剧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 语

分析这次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丰富校园戏剧生活,通过娱乐的方式,增进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丰富他们的戏剧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品位、培养团队精神。

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优势。当前的戏剧网站虽然数量不少,但没有充分利用,很多大学生并不知晓,因此,话剧、京剧和各地方戏团体应把网站办得丰富多彩,同时,加大向大学生宣传的力度,尽可能争取这部分网民参与到戏剧生活中。

其次,仅靠行政命令式的号召和新闻的狂轰滥炸,弘扬传统文化只能停留在表面化和口头化,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熔铸在每个公民的思想和行动中,就必须踏踏实实做几件实事。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不管是传统文化的续承还是民族未来的强盛,他们都是当然的主力军,也是当前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阶层。当下,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渠道固然多种多样,如盛极一时的“读经”、开设传统文化修养课等等,其中,利用简单便捷的方式加深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包括阅读剧本和观看演出),也是不可忽视的办法之一。

最后,学校应当对校园剧团和校园演剧进行扶持和支持。在有条件、有积极性的院系,引导、帮助学生成立戏剧社团,协调其他院系对戏剧演出有兴趣、有表导演能力的学生积极参与,每所院校形成一至两个“样板”性质的戏剧社团,如北京大学的“北大戏剧社”和“音乐剧社”、南开大学的“翔宇剧社”和“外文剧社”、山东大学的“玩家剧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学校要动员一定的资源帮助校园戏剧生活的经常性展开和深入发展。一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情操陶冶更是根本的。上世纪早期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在校园戏剧发展和戏剧人才培养方面就是榜样。

猜你喜欢

受调查者话剧京剧
话剧《坦先生》
京剧表演开始了
话剧《二月》海报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党的优良传统流失状况调查
47.18%受调查者表示不休带薪年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