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创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
——以中药材产业为例

2014-03-22陶群山丰志培

关键词:经济合作组织中药材产品质量

陶群山,丰志培

(安徽中医药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合肥 230038)

一、引 言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健康福祉的提高,也是整个社会全面稳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组织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然以分散的农户生产方式为主,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品质量的技术创新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产品质量控制平台。以中药材产业为例,我国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药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产品供应链理论,中药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原料供应环节——中药材的质量问题。我国的中药材质量堪忧,问题主要表现在农药残留,人为掺假,药材异地种植,道地中药材品种退化以及初加工中人为使用硫黄、漂白剂等。农户是中药材的直接生产者,农户的生产行为和生产组织方式直接关系着中药材的质量。传统的以农户生产为主的分散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中药材质量的提高和监管,而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则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转移,有利于产品质量监控的实施,从而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本文将以中药材产业为例分析生产组织创新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组织创新对农产品质量影响的理论研究

组织创新理论源于1912年的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将创新界定为产品的创新、生产方法的创新、市场的创新、新材料的发现以及产业组织的创新,将组织创新作为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傅家骥等认为组织创新是具有共同目标的认同体和原组织认同体对其成员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的重新认定以取得新认同体目标的共识。陈光认为组织创新是指使得技术创新得到利益追加的组织的变化。

对于组织创新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农业组织创新内涵以及纵向组织化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Brocas[1]指出内生的纵向一体化可以有效地对上游企业进行创新激励,从而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Charles[2]认为纵向一体化经营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从产业链的延伸来降低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价格风险。国内学者汪普庆[3]研究了纵向一体化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认为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向市场提供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就越高。农产品交易中买卖双方对产品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影响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因而通过组织创新创建产品品牌、加强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有利于产品品质的提升。王秀清等[4]从产品供应链视角认为提高农产品质量需要成立一个涉及农业和食品部门的统一的质量监管权威部门。Hobbs[5]从供应链的角度得出结论为产品可追溯体系可以降低生产风险和交易成本并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横向联合组织化形式也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改善。赵建欣[6]运用实际案例得出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管理,可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Fontaine[7]的研究表明,随着质量标准体系对质量要求的提高,缺乏效率的生产者将逐步被排除,而只有在有效率的生产者参与下,生产者福利才能在高质量水平上实现最大化。可见,在质量安全标准不健全的条件下,小规模生产的农户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三、以农户生产为主的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框架的分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总产值迅速提升,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但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和农户环境意识和质量意识淡薄的条件下,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竞争优势的培育。其影响机理如下:其一,根据生产外部性理论,在农户环境意识、生产责任性欠缺的条件下,农户会通过大量追加农药、化肥以及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以追求产量的最大化以取得预期经济效益。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加迅速,农业劳动者会更多地通过追加资本投入(多施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以替代劳动以争取更多机会从事非农产业就业。这样,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会使得农产品的品质下降,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残留超标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出现。其二,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农产品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农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很难获取产品的生产质量信息并且缺乏必要的产品检测技术和手段,仅凭借感觉加以判断。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不对称,在市场监管机制缺乏的前提下会导致生产者“逆向选择”、以次充好而引发“道德风险”。其三,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一人拥有难以排除其他人享用,私人部门不愿意提供。农业科技创新收益具有溢出性的特点,其他人无须承担创新成本就能获取科技创新的效益,因而对于创新者来说,其创新成本难以收回。因而在农业污染条件下,单个农户不愿投入资金进行清洁技术创新。

在中药材生产领域,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是当前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而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会造成政府对中药材种植和加工过程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而引发产品质量问题。当前农户中药材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于农药残留问题严重,水分含量严重超标,人为掺假,非药用部位掺入太多,炮制掺杂及炮制品质量不合格,等外品或劣质药材作正品销售,药材原产地问题(异地种植),道地中药材品种退化以及人为使用硫黄、漂白剂等,而这些问题的形成和农户追求最大化经济利益经济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农户环境意识淡薄、道德责任感缺乏以及市场监控机制缺失和政府监管政策不健全的条件下,农户为了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会通过使用化肥农药增加产量;不顾中药材生产对环境、原产地的要求异地生产,追求经济效益;在中药材采集过程中,不管中药材采集对季节和植株部位的要求,片面追求产量最大化而不遵循药物成分含量的市场准入最大化进行采集;在中药材加工炮制过程中,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产品标准的不明确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模糊不清,导致产品炮制程度不当、水分杂质过多。

农户的种植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最大化收益是其行为目标,因而在政府监控体系不完善和农业劳动机会成本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农户会通过化肥、农药等物资的要素投入来替代农业劳动以实现最大化利润,生产的外部性行为影响了农业生产环境,也影响了产品质量。中药材市场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质量检测更多地使用传统的检测方法,仅凭成色、气味来鉴别,没有引入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对其药用成分进行检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这些因素使得买方难以获取产品的质量信息,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为农户在生产中不顾产品质量而以次充好、人为掺假提供了条件,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此外,农户在中药材种植中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和规范化的种植质量控制标准,难以按照严格的采收和加工标准进行。由于技术条件和资金的缺乏,加之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属性和收益的外溢性,农户难以在质量控制技术方面进行投入,也无法从质量创新技术中获益,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较大。小而分散的农户生产模式中市场交易成本高,产品质量缺乏保证,市场谈判能力低,无法形成产品的品牌效应,因而市场的劣势成本高。从这些因素可以看出以分散的农户生产为主的生产组织形式不利于中药材质量的提高和控制。

四、组织创新对农产品质量影响的机制分析

农业生产组织创新是指农业生产主体通过横向和纵向经济合作来实现技术转移和信息共享,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组织创新是一种竞争力,有效的组织创新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技术的转移,通过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农业生产者运用技术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有利于产品品牌效应的形成。合理的组织创新还有利于产品质量监控机制的形成,有利于从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产品质量风险控制,对农户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进入市场。因而组织创新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制度效应和风险规避效应有效地降低清洁技术采纳的交易成本,通过产品品牌效应的树立和市场的开拓消除产品信息的不对称,确保产品的优质优价。

1.横向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

农业生产中的横向经济合作指农户通过参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经济协会的形式来组织生产,从而避免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横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通过农户参加农产品协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专业示范户的带动、家庭农场等生产形式进行的。横向经济合作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是通过技术创新、协同效应及质量监控平台的搭建、产品品牌效应的建立来实现的。

横向经济组织化形式能够促进成员间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了技术创新成本。横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通过农户利用协会或合作组织的方式联合起来,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实现利益共享。新技术通过横向组织创新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技术的转移,特别是当生产者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时,横向合作模式有利于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技术创新从外部利益冲突的主体变成内部交易,降低技术开发和采纳的成本以及产品的市场风险。在横向合作经济模式中,农户在苗种培育与选购、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产品初加工方面享受到来自合作组织的技术指导,农户也可以借助合作组织实现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横向合作为技术转移建立了畅通的渠道,有利于降低技术转移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横向经济组织化易于产生协同效应,为产品质量监控平台的建立提供条件。经济合作组织的协同效应是指农业生产者可以借助合作组织实现人力、设备、资本、关系、技术、品牌等资源的共享,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规避产品市场风险,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经济合作组织对协作成员实行生产过程的统一化,规定严格的产品标准,并按照协会规章制度对成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实现。协同合作一方面会使得生产者在苗种及原料采购、生产管理及销售方面获取规模经济效应,还可以通过生产过程的规范及产品标准的实现改善产品质量,并进一步实现产品的品牌效应,有利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在中药材生产领域,中药材种植受到气候条件、日照时间、化肥农药使用状况、土壤酸碱度以及栽培方法的影响,而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中,农户的科学化种植水平低,生产者缺乏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标准约束,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中药材质量。在横向经济合作组织中,农户作为协会成员参加中药材协会或相应的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环境的选择、中药材品种的选择、生产的田间管理、病虫害的防治、产品的采收及初加工中都能享受到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技术,共享全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从而能够保障整个生产过程的无公害化生产。安徽省霍山县百合协会就是横向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个典型例子。2005年霍山县百合产业协会成立,入会会员580 户,多为当地种植和营销大户,他们依托百合协会,进行苗种培育、技术培训,交流种植经验并拓展产品市场,先后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市场,所种植的百合产品质量好,包装精致,深受消费者青睐,其中“漫水河”百合在2010年已被国家质监局批准为百合地理保护产品并被国家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 级产品。

2.纵向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

纵向经济合作是指企业在农产品产地建立生产基地,农户与公司签订相应合作契约,按照企业制定的生产方案和产品标准从事产品生产并获取收益。纵向经济合作有利于产品的技术转移,能够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在纵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中,农户作为生产者降低了与同类生产者的竞争,同时也能通过企业实现产业链的配套和价值链的延伸,有利于自身发展。纵向合作形式主要有“企业+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

纵向合作组织能够促进技术的转移,从而有利于产品质量的实现。在纵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中,农户能够享受企业及科研部门在农产品种植中的土壤检测、苗种培养、生产指导、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服务,农户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给企业,降低了产品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在纵向契约型产业组织中,主导企业会向关联企业和生产者进行技术和知识转移以推动技术创新并促使终端产品品质的提升。这主要是由于农户作为上游产品的生产者,其接受知识的能力低下,市场交易的风险相对较高,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而纵向一体化会降低这种交易成本并促使上游生产者对技术的接受。此外,纵向一体化还有利于产品质量的监管和产业链的配套。在纵向合作中,主导企业建立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通过生产过程指导和产品质量检测对农户的质量行为进行约束,而农户也由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而获取了收益。

纵向合作组织能够有效地实现上下游产品生产者的资源互补,从而降低了生产中的交易成本。位于上游的生产者是原材料的提供者,其产品品质关系到下游产品的质量,但其在技术开发、质量管理以及市场拓展方面具有劣势,而下游生产者在产品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品牌建设上具备一定优势。通过纵向合作,位于上游的农户与下游企业签订契约,农户向企业提供合格农产品,企业对农户产品制定质量标准,并对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并通过契约对上游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行为进行约束。这样,在生产中,农户直接将产品提供给下游企业,避免了产品的市场风险,又能享受到来自下游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指导以及产品文化的培育。下游企业也能从中获取合格的产品原料来源,为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效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中药材生产中,纵向经济合作效应和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中药材生产受到产地气候、土壤、温度以及品种的限制,中药材药效也受到气候、季节、栽培技术的影响,道地中药材资源紧缺,因而中药企业原料来源会受到中药材产地的影响。而以农户分散种植的中药材,由于种植方法缺乏科学性、种植过程欠规范以及加工炮制过程不规范,因而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并且农户种植中药材缺乏统一的产品标准,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通过较严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产品市场风险大。中药企业要获取道地中药材,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就需要在中药材产地建立生产基地进行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纵向经济合作主要由中药企业在中药材产地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为农户提供苗种并对其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并收购农户种植中药材。在纵向合作模式中,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发,确定产品标准,对农户种植行为进行技术指导,农户在企业指导下,按照既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并向企业提供合格的产品。

杭州回音必集团霍山制药有限公司是中药材产业纵向合作的一个成功例子。霍山制药公司以杭州回音必集团科技创新和营销平台为依托,以大别山天然药材为原料,开发多种中成药国家保护品种,生产断血流片、回音必牌麦当乳通颗粒等几十种产品。为确保中药材质量,该公司依托回音必集团科技实力,确立了中药材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在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安徽省霍山县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帮助农户培育苗种、指导中药材种植并回收中药材产品作为公司产品原料。纵向合作为公司提供了道地中药材资源,保证了产品质量,以大别山道地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产品获得了政府对于国家保护品种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其产品也凭借品牌效应赢得了市场;同时农户也从纵向合作中获取了技术指导,改善了产品质量,凭借纵向合作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延伸避免了产品的市场风险而获取利润。

五、农产品质量提升的组织机制建设

从以上的理论和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组织创新通过横向经济合作和纵向经济合作来实现科技和信息的共享和转移,以促进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还很缓慢,农户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产业组织化层次不高,产业组织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产品品牌效应还难以显现,这些都不利于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和转移,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平台的建设。因而要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建设产品质量控制体系,需要增强农户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创新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并健全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1.增强农户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加快农业组织化进程

科技创新在农产品质量控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系着农业生产和质量监控的整个过程。农户科技素养高低和科技意识状况决定着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纳程度,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有利于促进农户对环境新技术的采纳。既有研究发现,农户的环境意识、销售渠道(包括参加合作组织状况)、政府补贴和宣传与新技术采纳意愿呈正向变化关系。[8]因此政府和主导企业要加强对农户新技术的培训力度,通过课程培训和田间实践指导,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以及新方法传授给农户,运用农业生产规范化操作,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政府运用经济补贴政策和现代农业科技项目对农户清洁生产技术行为予以支持,促进农户的产品质量行为。对农户进行生产和市场风险意识培养,让农户意识到分散经营会导致技术采纳成本高,产品品牌效应难以形成,产品市场风险大。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组织化成功案例让农户体会到参与经济合作组织后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效应。

2.创新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培育产品质量控制平台

组织创新是一种竞争力,建立横向经济组织和纵向经济组织的合理有效匹配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促使农户、合作社、农业协会以及企业的有效结合,为技术创新和质量监控提供合理的平台。注重培育经济合作组织的构建主体,通过农业专业化、科技带头人以及家庭农场形式带动农业生产组织化;可以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科研机构以及龙头企业方式实现生产组织化。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内容可以实现多样化,既可以是生产、销售、农业科技推广以及产品质量控制服务等方面中的一项,也可以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包括产品的生产、销售、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运行机制上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松散形式的技术合作,也可以是产品或生产要素为基础的紧密型的合作,采用公司化的形式运作。在合作空间上要突破区域、行业限制,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全面合作以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中,要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产品信息追溯系统,消除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合作组织及其主导企业要确立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注重培育产品文化和地域文化,突出产品的地理标志以确保产品品牌效应的实现。

3.建立组织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组织运营效率

相关研究表明,农业合作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会员行为激励机制运行效果状况直接影响着合作组织对管理型人才和普通成员的激励程度,而这会影响合作经济组织同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影响组织的运营效率。[9]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由于农户本身市场和竞争意识淡薄,其合作意愿不足,组织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合作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合作组织服务内容单一,仅限于原料供应、技术、销售等单项服务,合作组织运营效率低下,难以发挥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经济合作组织运营效率需要完善组织规章制度,确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完善各种激励制度,通过货币收入等显现激励和荣誉、成就等隐形激励激发组织成员的参与热情。应健全约束机制,通过一定的惩罚机制抑制合作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例如可以通过违约金制度应对违约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

[1]BROCAS I.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incentives to innovat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21(4):457-488.

[2]CHARLES S T.Consumers risk and quality control in a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82(2):683-694.

[3]汪普庆,周德翼,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09(3):8-12.

[4]王秀清,孙云峰.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2(5):27-32.

[5]HOBBS J E.Regulation of agricultur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traceability in meat supply chains”[J].Current Food &Resource Issues,2003,153(4):9-13.

[6]赵建欣,王俊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质量控制机制分析——基于浙江临海合作社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0(3):61-63.

[7]FONTAINE D F.Modeling the impact of private quality standands on th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supply chai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Belgium: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2008 International Congress,2008:26-28.

[8]陶群山,胡浩.环境约束条件下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106-110.

[9]徐龙志,包忠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化:内部治理及行为激励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2(1):112-116.

猜你喜欢

经济合作组织中药材产品质量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探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及其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